文 許 紅 徐穎姿
民族體育游戲
——讓孩子的游戲內容更精彩
文 許 紅 徐穎姿
民族體育是由各民族創造的為獲得增強體質的技能而進行的競技娛樂和教育的一種綜合性文化形態,是我國各民族保留的各自傳統體育項目和活動方式?!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游戲是孩子的基本活動”“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是幼兒園體育的重要目標”“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戶外游戲和體育活動”。民族體育游戲帶來的歡樂,如今成了孩子們心中稀缺的風景?;诤⒆拥某砷L與民族傳承的雙重需要,我園開展了《有民族特色的幼兒體育游戲的實踐研究》《幼兒園民族體育文化活動的實踐研究》等課題的實踐研究,融合“課程游戲化”理念,邊做邊改變,讓孩子在“民族體育游戲”中玩出精彩。
喜歡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在運動中游戲讓他們沸騰的熱情和活力有了釋放的舞臺?!队變簣@工作規程》中指出,要保證孩子每天都有兩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和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我園調整幼兒一日作息,除了晨鍛時間、體育課時間、午間散步時間之外,把每周三、四、五定為小中大班的“民族體育游戲日”,創設區域自選的環境,打破班級、年齡的限制,并且將小段的時間改為大段的版塊時間,充分保證一小時的民族體育區域游戲時間。在民族體育游戲日里孩子們可以自由結伴,玩喜歡的游戲。孩子可以協商選擇民族體育區域游戲,在自由、自主、愉悅、創新的民族體育游戲中感受到極大的樂趣和滿足。
空間環境是一種潛在課程,任何空間的設計都會暗含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從而成為某種教育思想在顯性層面的延續。大廳運動柱上的舞龍、跳竹竿游戲表達了師生對民族體育的喜愛之情;水墨運動組畫生動地描繪出孩子們參加民族體育游戲的真實場景;民族體育知識墻、幼兒民族體育圖畫書,圖文并茂,講述著民族體育游戲世界的小故事;大廳的龍鳳船是很好的民間藝術裝飾品,當孩子們需要游戲時,到船上去鉆鉆、跨跨,盡情嬉戲;長廊里的繡球、甕、繩圈、草龍、布龍等布置在適合孩子拿取的位置,孩子們可以自主取放,隨時隨地都能玩起民族民間體育游戲,孩子們玩得更加盡興,同時在嬉戲玩耍中對民族體育文化有了越來越多的感觸。
在民族體育游戲中,孩子的知識、能力和經驗,很多是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獲得的。因此,投放游戲材料是一種教育行為,也反映出教師與兒童的智慧。我們對材料的選取立足以下三點:
(一)適宜性
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合理篩選,適合則用,不適合則改良或淘汰。如“踩高蹺”,能鍛煉幼兒的平衡能力,我們根據各年齡段幼兒的身高等情況,對高蹺進行加工處理,提高運動時的安全性。再如朝鮮族的“頂甕競走”,對培養孩子們的勞動思想和身體負重能力有幫助。我們把堅硬的陶瓷甕改為了軟盆或藤籃,水變為大小不一、重量不等的沙包,這樣既能滿足幼兒運動的需要又能保留民族的原味。
(二)生活性
生活即教育,我園利用周邊的資源,竹匾、稻草、瓦片、甕等材料補充到民間體育區域游戲中。孩子們玩起來民族味十足。如:將稻草扎成龍,玩起盤龍游戲;把碎布條扎在一起,做起“網小魚”的民間體育游戲;把皮筋套在甕上,唱起民謠玩跳皮筋游戲等等。
(三)多玩性
每次活動,老師總會在百寶箱投放一些材料,如:長長短短的麻繩,大大小小的匾,高高低低的桶……我們鼓勵孩子“一物多玩”“物盡其用”。如:最普通的竹匾在鐵環區可以滾滾玩玩,在射箭區又成了極好的靶子,在頂甕區成了孩子們頭上的甕,和繡球組合可以玩拋接游戲……還可以由一個人過渡到幾個人玩。簡單里產生無限的創造!玩味無窮!
在《游戲、兒童發展與早期教育》一文中提到:兒童眼中的游戲是非文字性的,是處于人內在的本能,以過程為導向,游戲者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就拿民族體育區域游戲來打個比方,如:幾個孩子自發地拿著竹竿在操場上玩起了跳竹竿,那就是游戲。但若是老師要求孩子們用竹竿來玩跳竹竿,那就不是游戲了。因此孩子們更喜歡自由游戲,孩子在民族體育游戲中是自由、自主的,這樣他們才是游戲的小主人,才會更加自主與愉悅。所以,在研究的過程中孩子的游戲方式也在悄然改變。在民族體育區域游戲中孩子自己制定游戲計劃,自己選擇區域,自己選擇材料,自己選擇玩伴,自己布置場地,也可以成為“小小管理員”。多彩的活動像跳躍的火苗,燃燒在每個胡幼孩子的心中。“今天,我用秧歌步來舞龍了……”“我把椅子壘了兩層,頂著甕走過去也太驚險了吧!”“今天我們的陀螺比賽吸引了很多人。”……在我園,你總能從孩子們的口中聽到這樣率真的訴說,在花樣繁多的民族體育游戲中,孩子們馳騁、運動、想象,主動探索玩法,感受民族體育的樂趣,時時收獲著成功的喜悅。多年民族體育游戲的開展,使孩子們有了濃厚的興趣,身心得到快樂體驗,意志品德得以錘煉。民族體育游戲給了孩子們快樂,改變了孩子們的心態,得到了民族傳統文化的浸潤。
基于孩子的成長與民族傳承的雙重需要,我園開展了“有民族特色的幼兒體育游戲的實踐研究”“幼兒園民族體育文化活動的實踐研究”等課題的實踐研究,教師通過有效策略,讓孩子成為民族體育游戲中的主動學習者。

民族體育游戲;教師策略;兒童發展
在順應兒童需求的過程中,我們勇敢地改變著自己,發現孩子的力量,聽懂他們的心聲。讓幼兒成為游戲的主人,成為民族體育游戲中的主動學習者。
“拉大鋸,扯大鋸,姥姥門前看大戲……”“城門城門幾丈高?”聽著孩子們邊玩邊吟唱著古老的歌謠,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情景化、游戲化的民族體育運動讓孩子們快樂無比,同時也體驗到了民族體育活動的文化魅力。在民族體育游戲中,孩子們會遇到問題或困難,教師采用緩介入的方式,給予孩子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教師在等待的過程中欣喜地看到孩子多一次挑戰,多一步成長。
我們組織了一系列的研討,以具體的“民族體育”游戲教研活動為腳手架,滲透先進的理念,讓老師成了幼兒的“智慧大玩伴”。
(一)國旗下的講話
在每周的升旗儀式時,由孩子介紹一個民族體育創新小游戲,或是老游戲新玩法,讓幼兒分享游戲經驗,為其他幼兒提供多樣化的游戲內容。如“抬花轎”由三人變四人,加入新道具絲巾進行游戲,將民族趣味和運動能力發展融為一體。
(二)晨間游戲操創編
選擇了《江南》《拉大鋸》《小魚游》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將一成不變的隊形進行了改良,單圈、雙圈、四散、長龍,將單一動作變為幼兒自主的造型,孩子們又鍛煉,又游戲,使民族體育在孩子們的心中顯得格外生動有趣。
(三)“心靈手兒巧”民族體育玩具制作
如:用竹筒制作玩具高蹺,用竹篾制作套圈、龍珠,用稻草、麻繩制作舞龍玩具等。通過改進與創新,豐富了孩子們民族體育游戲的內容。
(四)進步源于反思
重視民族體育之案例交流。通過注意、識別、回應三個步驟來解讀幼兒在民族體育特色游戲中的游戲行為,剖析自己的教育行為。熟悉的游戲掠影、智慧的策略讓參與的教師都產生了深度共鳴,還反映了教師尊重兒童、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理念,以堅實民族體育游戲研究前進的步伐。經過多年的園本培訓,老師們夯實了底蘊,研究共同體也逐漸形成。在兒童開展民族體育游戲時,教師們認真觀察,以幼兒為主體,分析幼兒,鼓勵他們自主、自發、自由地開展民族體育游戲。教師專業素質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斷形成和發展了有我園特色的教師文化。
如今,民族體育游戲已全面地融入了園所的角角落落,走進幼兒的生活與學習,操場上有舞草龍、跳竹竿、打陀螺、滾鐵環等生龍活虎的民族體育運動;教室里有運動水墨畫、運動小人書、說唱小舞臺等多姿多彩的民族主題活動,獨具民族體育文化魅力。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更加深刻地明晰了:我們的研究應該始終充溢著兒童的游戲精神,從兒童的角度出發,只有根植于“兒童成長需要”,分析反思兒童真正想要的游戲,才可能真實地解讀兒童的游戲密碼!
(江蘇省無錫市胡埭中心幼兒園)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