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月仁
(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林業局 福建霞浦 355100)
霞浦縣本地植物與外來入侵物種現狀及防控對策
梁月仁
(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林業局 福建霞浦 355100)
外來入侵種問題已經引起人們廣泛關注,其造成的環境破壞也得到群眾的充分認識,通過對霞浦縣外來入侵種的調查分析,進一步探討控制方法,從而為降低、控制、防范外來入侵種提出建議。
外來物種是指出現在其過去或現在的自然分布范圍及擴散潛力以外的物種、亞種或種以下單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繼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體,當外來物種在自然或半自然生態系統中建立種群,改變或威脅本地生物多樣性的時候,就成外來入侵種。[1]外來入侵種已經影響人們的生活,不論是居住環境、生產生活都有外來入侵物種的蹤跡,其對生態、環境、經濟等方面所造成的危害逐漸得到認識。而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外來入侵種的危害也將越來越嚴重。因此,發現外來入侵種及時采取防控措施對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及降低外來入物種所帶來的經濟損失有著重要意義。
霞浦地處福建省東部,中國海岸中部,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呈階梯狀傾斜,西北峰巒聳峙,中部丘陵連綿,低山、平原、盆谷交錯;東南港灣眾多,主要有“兩洋三灣四港”,最高峰“目海尖”海拔1192.4m。海岸線長度480km,淺海灘涂面積6.9萬hm2,島嶼有196個。年平均氣溫16~19℃,春多雨水,夏多臺風,冬暖夏涼,霜雪少見。受海洋氣候影響,季風特點明顯。災害性天氣以臺風、暴雨為主,有影響的臺風年平均出現3次。境內水系呈樹枝狀分布,干流長1km以上的河流24條,主要有杯溪、羅漢溪、七都溪三條河流。土地總面積14.8萬hm2,耕地1.8萬hm2,占陸地面積的12%。林業用地9.9萬hm2,森林覆蓋率為60.5%。
首先查閱歷史資料對霞浦相關外來入侵種進行歸類,然后確定調查地點及調查方法。軟體動物類、魚類采用對特定人群如漁民、釣魚愛好問卷調查、查閱資料和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獲取數據;其余物種通過設置樣線1~2km寬10m結合1m×1m樣方進行調查。霞浦縣設置森林樣線25條、荒地樣線4條、農田樣線8條、濕地(不含水田)樣線6條、居民區樣線3條,5個生境共設置樣線46條,調查樣線時記錄外來入侵種的生境、種類、數量,單個物種分布面積大的增設樣方進行調查。調查工具:采用1:1萬地形圖、GPS、照相機、皮尺、鋼尺。調查時間從2015年6月~2017年2月。
3.1 外來入侵種的種類
經調查統計霞浦縣外來入侵種計28目39科60種,其中動物有14目18科20種,植物14目21科40種。其外來入侵種占我國已記錄種類的47.2%,其中動物占54.1%,植物占44.4%。據此可以說明外來入侵種給霞浦縣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威脅,也給當地經濟帶來較大損失。動物入侵種類多樣有線蟲類、軟體動物、節肢動物、脊索動物等門類,以節肢動物的昆蟲類最多有11種占動物入侵種的55%、軟體動物類4種占20%,其余25%則為線蟲類、脊索動物。這些動物生活型多樣有水體、底棲、陸地、兩棲、寄生等。植物以草本為主有38種占植物總數的95%,藤本2種占5%。從分類單元分析,外來入侵種5種以上有菊科、禾本科;2~4種有大戟科、旋花科、茄科、玄參科,其余都為單科單種。外來入侵植物生活型也多樣有陸生植物有水生植物[2~3]。

表1 霞浦縣外來入侵種分類群統計
3.2 外來入侵種的分布情況
從表2可以看出,實際上人們日常所工作生活的環境隨處都可發現外來入侵種的蹤跡。我們隨時可以見到的家居有美洲大蠊;花盆、菜地有紅花酢漿草;石頭縫里有小葉冷水花;路邊有蘇門白酒草、三葉鬼針草、土荊芥等;農田有婆婆納、北美獨行菜、祼柱菊等;荒地有篦麻、刺莧、山香;池塘河流水庫有鳳眼蓮、大薸;河岸水邊有空心蓮子草、大黍、鋪地黍;潮間帶有互花米草;森林有松材線蟲;水域有羅非魚、牛蛙;淺水有沙篩貝、指甲履螺。霞浦縣外來入侵種分布廣對當地生態、環境和經濟影響大的有互花米草、松材線蟲、美洲大蠊、鳳眼蓮等這幾個物種,僅這幾個物種每年給當地帶來以千萬計的經濟損失[4~6]。

表2 霞浦縣外來入侵種分布情況

續表2
3.3 霞浦縣外來入侵種的共同特征
外來物種能成為入侵的原因與其自身生物學特性和新環境有極大關系。從自身特性看,入侵種有適應新環境能力強、繁殖能力強、傳播能力強等特征。如互花米草耐鹽耐淹,根莖和種子都有很強的繁殖力,其地下莖和須根,多橫向分布。傳播包括走莖蔓延和種子繁殖兩種形式,茂密連片草灘,種子萌發成為互花米草擴展的主要方式,稀疏草灘則以走莖蔓延擴展為主。從外在環境因素看,人為活動頻繁生態破壞嚴重的區域受外來物種入侵的機率高,如機場、港口、河道河岸、道路、城市空地、鳥嶼、人工植被是外來物種入侵的重災區。外來入侵種入侵過程總體分,引入和逃逸期、種群建立期、停滯期、擴展期四個階段。通過研究外來入侵種在各個入侵階段的特征,對防范及控制外來入侵種有著重大指導意義。
3.4 人類活動與外來入侵種關系
人類活動是產生外來入侵種的根本原因。有些種類是人類有意引種如大瓶螺、羅非魚作為食物引入;大黍、大薸、鳳眼蓮作為飼料引入;馬纓丹作為觀賞植物引入;垂序商陸作為藥用植物引入;互花米草作為改善環境植物引入;近年來龐物飼養、盲目放生是動物外來入侵種種群擴散主要原因,綠化樹植物引種是雜草和昆蟲入侵的重要原因。有些種類是人類無意引入的,如松材線蟲是由于人們在貿易中由帶病的苗木、松材及松木包裝品傳入的;沙篩貝是由船只無意引入;稻水象甲是通過周邊自然傳入;許多植物入侵種則是通過糧食、種子進入的;入侵昆蟲類則通過引進動物、水果、作物、觀賞植物和旅游者等方式無意帶入的。
3.5 控制外來入侵種漫延的措施
人工或機械防治,如人工捕捉或拔除、誘捕此方法適合外來入侵種引入和逃逸期、種群建立期;恢復當地植被防治,通過人工或人工促進天然恢復本地植物的方式,使本地植物與入侵種爭奪陽光、生長空間、土壤、水分的方法來降低外來入侵種的種群數量[7];化學防治,使用農藥或除草劑來控制外來入侵種的種群數量,這種方法主要應用于擴展期,特點見效快但副作用大;生物防治是通過引入外來入侵種的天敵來控制數量,其副作用大,有可能產生新的入侵種,所以使用時應該進行風險評估;綜合防治通過人工控制、恢復本地植被、生物防治等幾種措施綜合應用來達到控制外來入侵種的漫延。
外來入侵種由于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所以應對也應以人類活動為主。①加強國際合作從動植物檢疫、入侵預警、物種擴散信息交流、入侵物種生物學生態學研究、防控措施方面著手進行廣泛交流合作,共同防控外來入侵種;②建立防控外來入侵種制度,從規范引種開始,建立引進外來物種風險評估、逃逸控制、擴散監測、防控組織建立、區域合作、經濟責任等方面建立健全相關制度,使外來入侵物種能得到及時有效防控。并將其對生態環境破壞和影響經濟發展降低到最低程度;加大宣傳教育,通過對民眾廣泛宣傳和教授外來入侵種知識及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從而提升人民防制外來入侵種的意識,同時通過提高公民整體生態道德素養,對防控外來入侵種有積極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展,世界各國人員、貨物交流越來越頻繁。外來入侵種的種類將越來越多。給當地的生態、環境破壞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也必將越發嚴重,期待有更多人投入防控外來入侵種這個事業中。
[1]李振宇,解焱.中國外來入侵種[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
[2]李揚漢,主編.中國雜草.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
[3]吳世捷,高力行.不受歡迎的生物多樣性:香港的外來植物物種.生物多樣性,2002,10(1):109~118.
[4]張國華,曹文宣,陳宜瑜.湖泊放養漁業對我國湖泊生態系統的影響.水生生物學報,1997,21(3):271~280.
[5]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動植物檢疫局.國國植物檢疫性害蟲圖冊.植物檢疫,1999.
[6]朱松泉.中國淡水魚類檢索.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7]解焱.恢復中國的天然植被.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
Q16
A
1005-7897(2017)12-0119-03
2017-6-5
梁月仁(1965-),男,漢族,福建霞浦人,工程師,中專,從事山林權屬糾紛與林權登記確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