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雪蓮, 林 彬, 尹 航
(廣東省東莞市第三人民醫院產科, 廣東 東莞 523320)
早發型子癇前期孕婦血清及尿液中胎盤蛋白13的變化
冉雪蓮, 林 彬, 尹 航
(廣東省東莞市第三人民醫院產科, 廣東 東莞 523320)
目的:探討早發型子癇前期(PE)孕婦血清與尿液中的胎盤蛋白13(PP13)的檢測結果。方法:根據孕周不同分為早發型子癇前期80例與晚發型子癇前期80例,同時選取正常妊娠孕婦50例作為對照組。結果:子癇前期兩組孕婦血清與尿液中的胎盤蛋白13水平均明顯高于正常孕婦(P<0.05),早發型子癇前期組孕婦血清與尿液胎盤蛋白13水平明顯高于晚發型子癇前期組孕婦(P<0.05)。結論:重度子癇前期孕婦血清與尿液中的胎盤蛋白13水平明顯升高,而早發型患者的升高更加明顯,胎盤蛋白13可以作為早發型子癇前期預測的重要指標。
早發型子癇前期; 血 清; 尿 液; 胎盤蛋白13
子癇前期(PE, preeclampsia)是產科中較為常見的妊娠并發癥,發病位置從胎盤開始,可能影響到機體的多個系統以及內臟器官,具體的發病原因還沒有完全明確[1]。已經確定的高危因素包括高齡、子癇前期病史、糖尿病、高血壓以及肥胖等[2]。而在妊娠34周之前的子癇前期為早發型子癇前期,具有病情出現較早、疾病進展較快的特點,所以找到一種能夠有效而準確預測子癇前期的因子,對于子癇前期疾病控制與干預以及臨床預后改善都有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通過對早發型子癇前期患者的胎盤蛋白13(PP13,placentalprotein 13)檢測結果的分析,尋找預測早發型子癇前期的有效指標。
1.1 一般資料:病例選取范圍為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產科住院治療的子癇前期孕婦,共選取病例160例,均符合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婦產科學(第8版)》中重度子癇前期的診斷標準[3]。根據患者的子癇前期類型分為兩組,孕周在34周以內的80例患者為早發組,孕周在34周以上的80例患者為晚發組。早發組患者年齡19~44歲,平均(28.79±4.65)歲,孕周22~34周,平均(29.95±6.37)周,平均舒張壓為(116.39±13.85)mmHg,平均收縮壓為(167.59±15.62)mmHg。晚發組患者年齡21~44歲,平均(29.01±4.77)歲,孕周35~41周,平均(36.18±5.44)周,平均舒張壓為(117.04±13.66)mmHg,平均收縮壓為(168.13±15.40)mmHg。同時選取在我院同期正常孕檢的妊娠婦女50例作為健康對照組,年齡20~45歲,平均(29.14±4.83)歲。所有受檢者均為單胎妊娠,均無不良妊娠病史,排除合并肝、心、腎以及甲狀腺與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所有受檢者均在清晨采集3mL空腹外周靜脈血,在低溫保存冷凝之后,以3000轉/min的速度離心處理10min,靜置后將血清分離,在-70℃的環境中保存待測。同時采集受檢者的3mL中段尿液,在低溫環境下以3000轉/min的速度離心處理10min,靜置后取上部清液,在-70℃的環境中保存待測。檢測方法選擇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試劑選擇均為上海酶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產品,所有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完成。所有檢測樣本均選擇雙復孔檢測方法,同時為同批測定,計算平均值為最終濃度,批內異變率低于5%。
1.3 統計學方法:本組數據采用SPSS15.0軟件包進行處理,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比較,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清指標比較:早發組患者的血清胎盤蛋白13水平明顯高于晚發組與對照組(P<0.05),晚發組患者血清胎盤蛋白13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三組受檢者血清與尿液中的胎盤蛋白13水平比較
2.2 尿液指標比較:早發組患者的尿液胎盤蛋白13水平明顯高于晚發組與對照組(P<0.05),晚發組患者尿液胎盤蛋白13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子癇前期是在妊娠24周后出現的高血壓以及蛋白尿癥狀,同時還可能伴有頭痛、視野模糊及上腹部疼痛等癥狀,血壓水平通常在140/90mmHg以上,而24h尿蛋白水平在30mg以上。據調查研究顯示,中國孕產婦中發病率約為9.4%,而世界范圍的發病率2%~7%[4],也就是說全世界每年孕產婦中子癇前期患者能夠達到800萬,而這些患者中很大一部分新生兒可能出現生理缺陷或者死亡,對孕產婦以及新生兒的危害較為嚴重。而在當前臨床實踐中,子癇前期還沒有具有特別效果的治療方案。通過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年齡在40歲以上、存在子癇前期家族病史或病史、體質量指數超過35kg/m2、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臟疾病、多胎妊娠等,均為子癇前期的高危因素[5]。而在臨床實踐中,子癇前期高危人群的篩查以及預測開展較為困難,還沒有形成科學化標準化的體系。所以,如何在孕早期及時發現子癇前期高危產婦的患病風險,選擇準確有效的預測指標,采取針對性的早期干預,對于孕產婦以及胎兒的健康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子癇前期的具體病因還沒有完全明確,在醫學界多數研究均認為子癇前期的病情發生與發展與胎盤存在密切的關系[6]。胎盤滋養細胞對孕婦子宮螺旋動脈的侵入性較差,從而引發胎盤著床較淺,胎盤的正常功能存在一定問題,繼而發生胎盤的缺血與缺氧以及灌注功能較差等,最終導致產婦機體內的血管內皮發生損傷,表現出子癇前期的臨床癥狀。胎盤存在的生理與病理狀態的變化,是當前醫學界較為認可的子癇前期發病原因。近些年來很多臨床研究發現,胎盤蛋白13是合體滋養細胞分泌與合成的重要成分,在胎盤植入以及子宮螺旋動脈生理重建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7]。
胎盤蛋白13是一種胎盤組織蛋白,最為常見的表達是胎盤組織的合體滋養細胞膜表面,同時在滋養液細胞核的周圍也有存在。胎盤蛋白13是血凝素半乳糖凝集素中的一種,具有較弱的溶血磷脂酶活性以及血凝素活性,在胎盤的正常生長以及妊娠保持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時胎盤蛋白13還可以有效刺激滋養液細胞膜分泌亞油酸,提升前列腺素的水平,從而有效調節血管收縮以及擴張的平衡狀態,對血管重塑有重要的作用[8]。同時,胎盤蛋白13還能夠與膜聯蛋白相結合,在合體滋養液細胞與細胞膜的表面表達,對于胎盤分化與微絨毛的成熟有調節作用,同時還參與到胎盤凝血的過程。可以說,胎盤蛋白13在胎盤的植入、形成與子宮螺旋動脈生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胎盤蛋白13的水平升高可能引發胎盤植入深度不夠,同時還可能引發子癇前期與其他不良妊娠結局。有研究發現,在早孕期母體血清中胎盤蛋白13水平升高是子癇前期的高風險因素,在孕晚期能在子癇前期癥狀發生前發生胎盤蛋白13的血清高濃度表達,這一結果與合體滋養細胞的衰亡存在一定的關系[9]。在孕期不斷增長的過程中,子癇前期患者血清中的胎盤蛋白13水平逐漸上升,在孕中期能夠逐漸達到正常妊娠婦女的水平,而在孕晚期子癇前期患者的血清胎盤蛋白13水平會顯著高于正常妊娠婦女。
胎盤蛋白13能夠作為子癇前期早期預測的重要指標,在當前臨床中用于預測子癇前期的血清標志物較多,包括可溶性FMS樣酪氨酸激酶、妊娠相關蛋白、胎盤生長因子、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激活素以及抑制素等。通過臨床研究證實,胎盤蛋白13在妊娠早期母體血清中的水平檢測能夠有效預測子癇前期,具有較高的敏感性與特異性,是檢測子癇前期的有價值的指標[10]。而胎盤蛋白13是否能夠作為獨立的預測因子,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證實。本次臨床研究中,分別對孕婦血清以及尿液中的胎盤蛋白13進行檢測分析,結果發現子癇前期患者尿液與血清中的胎盤蛋白13均明顯高于正常妊娠婦女,表明胎盤蛋白13在子癇前期患者體內的表達明顯升高。而同時在對早發型子癇前期與晚發型子癇前期患者的檢測結果對比中發現,早發型子癇前期患者的尿液以及血清胎盤蛋白13的水平明顯高于晚發型患者。表明子癇前期患者體內胎盤合體滋養細胞的破壞不斷嚴重,而早發型子癇前期患者滋養細胞的損害程度更深,導致滋養細胞浸潤程度不夠,從而引發胎盤中血管重建較弱,從而導致子癇前期的提早發生[11]。而早發型子癇前期患者中臨床癥狀出現的時間最早為孕22周,在患者外周血以及尿液中能夠明顯發現胎盤蛋白13的表達。而在子癇前期患者的病情不斷加深過程中,胎盤蛋白13的水平也在發生變化,胎盤蛋白13水平與患者病情嚴重程度保持正相關的關系。而結果中可以發現,尿液中胎盤蛋白13的變化與血清檢測結果基本保持一致,同時尿液標本采集更加簡單便捷,還具有無創性的特點,可以將尿液檢測方法作為無創檢測方案。
[1] 沈潔,楊孜,王伽略,等.母體基礎疾病狀況對子癇前期發病的影響[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2,47(6):405~411.
[2] 趙群,孔祥.子癇前期的病因學研究進展[J].醫學研究雜志,2012,41(3):17~19.
[3] 謝幸,茍文麗,主編.婦產科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64.
[4] Anderson NH,Mc Cowan LM E,Fyfe EM,et al.The impact of maternal body mass index on the phenotype of preecl-ampsia: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BJO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2012,119(5):589~595.
[5] 于紅,魏瑋,沈楊等.子癇前期高危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0,26(4):273~275.
[6] Hogg K,Blair J D,Von Dadelszen P,et al.Hypomethylation of the LEEP gene in placenta and elevated maternal leptin concentration in early onset pre-eclampsia[J].Molecular and Cellular Endocrinology,2013,367(1/2):64~73.
[7] 吳星光,胡璇,劉增佑,等.子癇前期患者妊娠早晚期血清胎盤蛋白13變化的研究[J].血栓與止血學,2013,19(4):164~166.
[8] 黃小玲,張少玉,彭曉華,等.孕早期母體血清胎盤蛋白13在子癇前期預測中的應用[J].廣東醫學,2016,37(z1):59~60.
[9] 錢雷,吳鳳會,徐敏,等.外周血胎盤蛋白-13、胎盤生長因子等指標預測子癇前期的臨床價值[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2,33(8):907~909.
[10] 彭蘭,戴建榮,柴利強,等.胎盤蛋白13與胎盤生長因子在子癇前期高危人群中的表達及預測意義[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5,34(1):26~29.
[11] Goulopoulou S,Matsumoto T,Bomfim G F,et al.Toll-like receptor 9 activation: A novel mechanism linking placenta-derived mitochondrial DNA and vascular dysfunction in pre-eclampsia[J].Clinical Science,2012,123(7/8):429~435.
Changes of Placental Protein 13 in Serum and Urine of Women with Early-onset Preeclampsia
RANXuelian,LINBin,YINHang
(TheThirdPeople'sHospitalinGuangdong,GuangdongDongguan523320,China)
Objective:To study the early-onset preeclampsia (PE) in placenta of pregnant women serum and urine protein 13 (PP13) test results. Methods: 160 pregnant women with preeclampsia were divided into 80 cases of early-onset preeclampsia and 80 cases of late onset preeclampsia according to the gestational age. 50 normal pregnant women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Serum and urine of pregnant women in preeclampsia placental protein 13 levels of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ormal pregnant women (P < 0.05), early onset preeclampsia placental protein 13 levels in serum and urin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late onset preeclampsia (P < 0.05). Conclusion: The levels of placental protein 13 in serum and urin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severe preeclampsia women, and the increase of early onset patients was more obvious. Placental protein 13 could be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early onset preeclampsia.
Early-onset preeclampsia; Serum; Urine; The placenta protein 13
1006-6233(2017)07-1094-04
東莞市社會科技發展項目,(編號:2015108101033)
A
10.3969/j.issn.1006-6233.2017.07.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