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標,蔡瑞歆,程培楷
(廣東省潮州市中心醫院 骨科,廣東 潮州 521000)
后外側小切口微創人工股骨頭置換的臨床應用效果觀察
李奕標,蔡瑞歆,程培楷
(廣東省潮州市中心醫院 骨科,廣東 潮州 521000)
目的 探討后外側小切口微創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72例患者,分為研究組 (后外側小切口微創人工股骨頭置換術,32例)和對照組 (傳統人工股骨頭置換術,40例)。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和髖關節功能。結果研究組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研究組的髖關節功能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后外側小切口微創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可減少患者的手術創傷,促進術后愈合和髖關節功能恢復。
后外側;微創;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臨床應用
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是關節外科常見的手術方式之一,應用于股骨頸及粗隆骨折[1],尤其是老年患者的骨折。手術創傷對患者的手術療效、術后愈合及手術適應征均造成嚴重的影響。隨著手術技術的發展,微創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在臨床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2]。本研究對患者采用后外側小切口微創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取得顯著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7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研究組 (后外側小切口微創人工股骨頭置換術,32例)和對照組 (傳統人工股骨頭置換術,40例)。所有患者經X線或CT明確診斷為股骨頸或股骨粗隆骨折,均有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手術指征,無手術絕對禁忌癥。兩組患者及其家屬均在醫師告知下自愿選擇手術方式。排除標準:合并有其它部位嚴重外傷,如顱腦、胸部骨折;合并有嚴重心功能不全、肝腎功能障礙。
1.2 方法
兩組患者積極完善術前準備,連續硬膜外麻醉后取健側臥位,用外固定維持骨盆垂直體位。
1.2.1 對照組
該組采用傳統股骨頭置換術,以患者的髖關節大轉子為中心,將皮膚及皮下組織切開,切口長約10~15 cm,逐層分開肌肉、筋膜,將股骨頭及關節囊內殘留組織清除,用髓腔銼將股骨近端成型后,安裝人工假體,放置引流管后逐層縫合。
1.2.2 研究組
該組采用后外側小切口微創人工股骨頭置換術,選大粗隆后側作一長約7~9 cm的切口,切開闊筋膜,內旋患肢,確定臀中肌后緣,自大粗隆后部止點切斷部分外旋肌群,保留梨狀肌,顯露并切開關節囊,將股骨頸和股骨頭充分暴露,于股骨距上約1 cm位置處將股骨頸鋸斷,取出股骨頭,擴髓后選擇合適的假體柄,調整前傾角并置入,測量股骨頭后選擇合適的人工股骨頭裝配至股骨柄假體上,復位滿意后縫合切口。兩組患者術后積極預防切口感染,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指導其進行早期功能鍛煉。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隨訪3個月,采用Harris評分[3]評估兩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包括髖關節疼痛、活動、畸形、功能等,評分范圍為 0~100分:<70分為差,70~79分為可,80~89分為良,≥90分為優。
1.4 統計學方法
2.1 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比較
研究組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比較 ()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比較 ()
住院時間(d)研究組 3 2 9 1.6 ± 1 2.5 1 8 8.6 ± 3 4.1 4.1 ± 1.0 9.4 ± 1.5對照組 4 0 9 3.4 ± 1 9.7 2 2 7.8 ± 4 6.4 6.4 ± 1.3 1 1.8 ± 1.8 t 0.4 4 9 3.9 9 2 8.2 4 2 6.0 4 6 P 0.6 5 5 0.0 0 0 0.0 0 0 0.0 0 0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 i n)術中出血量(m L)下床活動時間(d)
2.2 兩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優良率比較
研究組的髖關節功能優良率顯著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優良率比較 [n,n(%)]
股骨頭解剖結構特殊,損傷后其局部血流供應受阻,骨折難以愈合,同時可增加股骨缺血、壞死風險[4]。老年患者通常伴有骨質疏松及行走障礙,是股骨頸或股骨粗隆骨折高發人群。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將骨折或壞死股骨取出后置入人工假體,替代正常股骨行使功能,可幫助老年患者恢復正常的活動功能[5],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傳統人工股骨頭置換術需較大的手術視野,因此手術創傷較大。由于老年患者機體功能下降,合并癥較多,傳統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影響患者術后的愈合[6]。不同手術入路所造成的手術創傷不同。本研究采取后外側小切口入路,顯著縮小手術切口,同時可有效避免損傷外旋肌,減輕對臀部肌肉及相關組織損傷,減少對肌肉和周圍血管、神經的破壞,保留充分血供[7-8], 可促進術后愈合和康復。
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7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比較后外側小切口微創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與傳統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臨床效果,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5)。該結果提示外側小切口微創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能夠有效地減輕肌肉、血管、神經及正常組織的損傷,減少手術應激反應和術中出血量,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本研究中的患者術后半年均能做下蹲、盤腿等動作而不致髖關節脫位,證明了手術的微創性。臨床研究[9-10]表明,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能夠恢復患者的關節正常解剖結構和正常運動功能。患者術后進行早期功能鍛煉,可有效預防失用性肌肉萎縮、關節僵硬、關節活動障礙等并發癥,促進術后髖關節功能的恢復。本研究結果也顯示,研究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綜上所述,與傳統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比較,后外側小切口微創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可有效減輕患者的手術創傷,減少對正常組織的破壞,促進患者術后愈合和關節功能恢復,具有顯著的臨床治療效果。
[1] 郭錦明,劉俊,嚴宏生,等.改良后外側小切口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高齡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 [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4, 29(12):1252-1253.
[2] 吳秋季,劉福旭,張鑒清,等.后外側小切口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老年髖部骨折的臨床療效 [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2):394-395.
[3] 李曉聲,張麗娜,陳鐵柱.后外側入路小切口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分析 [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6,31(12):1240-1243.
[4] 張勇華,張明勝,朱國權,等.小切口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 [J].臨床骨科雜志,2016,19(6):742.
[5] Khanna R,Kokubo T,Matsushita T,et al.Novel artificial hip joint:a layer of alumina on Ti-6Al-4V alloy formed by micro-arc oxidation [J].Mater Sci Eng C Mater Biol Appl,2015,55:393-400.
[6] 張松,張濤,楊建文,等.股骨近端髓內釘與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高齡不穩定性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近期療效對比研究 [J].實用醫學雜志,2016,32(18):3078-3082.
[7] 孫輝,臧學慧,高立華,等.全髖關節置換與人工股骨頭置換修復老年股骨頸骨折:18個月隨訪比較 [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 18(53):8536-8541.
[8] 左進步,余磊,梁宏偉,等.釘板固定、髓內固定及人工股骨頭置換修復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選擇與比較 [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5,19(17):2711-2718.
[9] 唐樸勤,周雪松,陳曉婷,等.人工股骨頭置換與全髖關節置換在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中的療效比較 [J].武漢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4,35(1):143-145.
[10]石峰,李澎,Madeven Periacarpen,等.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股骨柄假體在骨質疏松患者人工股骨頭置換中的應用 [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6,20(13):1859-1865.
(責任編輯:何華)
Observation 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Posterolateral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LI Yibiao,CAI Ruixin,CHENG Peikai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Chaozhou Central Hospital,Chaozhou 521000,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posterolateral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Methods72 case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4 to Nov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minimally invasive posterolateral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32 cases) and control group(traditional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40 cases).The operation time,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ambulation time, hospitalization time,and hip joint fun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of study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and the ambulation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were shorted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s(P<0.05).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hip joint function of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s Minimally invasive posterolateral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can reduce the surgical trauma and promote the postoperative healing and recovery of hip joint function.
Posterolateral;Minimally invasive;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Clinical application
R687.3
A
10.3969/j.issn.1674-4659.2017.07.0929
2017-03-25
潮州市科技計劃項目 (項目編號:2016sf2)
李奕標 (1970-),男,廣東潮州人,碩士學位,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骨關節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