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任 芳/文
從全球智慧物流峰會看行業未來發展
本刊記者 任 芳/文
未來每天10億個包裹,挑戰之大遠遠超過想象。未來的物流公司要成長,一定要靠數據,靠技術,靠人才。如果物流企業在組織、技術、人才、眼光、格局等方面沒有做好準備,一定會遭到淘汰。同時,大批新型公司將崛起,挑戰過去10年的成功者。
“未來六七年,中國快遞包裹量將達到平均每天10億個。”在5月22日舉辦的“2017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的一句話讓與會者無比震驚。這一預言很快便在各大媒體刷屏,快遞包裹量或將面臨的天量巨變引起物流界的廣泛關注。與此同時,也有部分觀點對該數據得出的依據提出質疑,因為包裹量要達到這樣的規模,快遞業必須在未來數年仍都保持50%甚至以上的年增速,而這并不符合行業發展的普遍規律。對于物流業未來的體量究竟能達到多少,誰也無法斷言,但是其增長趨勢毋庸置疑。過去十年,中國物流業的巨變被譽為奇跡,未來十年,變化或將來得更加徹底。而馬云擔憂的正是,物流企業是否從內部管理、眼光與格局、人才培養、技術變革等方面,為迎接這樣的巨變做好了準備。
快遞物流行業未來幾年將面臨哪些新變化,產生哪些新需求?對此,馬云給出了哪些建議?菜鳥網絡將如何支持呢?
2017全球智慧物流峰會(GSLS)由阿里巴巴集團旗下菜鳥網絡主辦,以“連接升級”為主題,著重探討新零售、新技術、新制造、新金融、新能源給物流行業帶來的影響和變革,共吸引了來自互聯網、零售、物流等領域的近5000人參會。與會專家分享了自己對物流行業發展趨勢、面臨挑戰與應對策略等方面的看法。
會上,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公布的幾組數據反映出中國物流業現狀:2011年美國貨物周轉量為9.4萬多公里,中國達到15.9萬多公里,中國超過了美國;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貨物周轉量規模會比美國高近兩倍。2006年美國包裹量大概100億個,中國只有10.6億個,2016年,中國包裹量已經達到312.8億個,超過美國包裹量的兩倍多;預計2020年,美國包裹量可能達到200億個,中國可能會超過1000億個,是美國的5倍。
無論2020年的1000億個包裹,還是馬云預言的2025年前的每天10億個包裹,可以看出,中國物流行業將迎來更大挑戰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高紅冰將這些挑戰概括為四個方面:原子狀態的市場下如何協同,跨地域單點發全國平均距離超過1000公里,跨境流通規則問題凸顯,勞動力供給下降時代未來天量包裹由誰來送?
馬云指出,四年前菜鳥網絡成立時,提出要為一天1億個包裹做好準備。未來每天10億個包裹,挑戰之大遠遠超過想象。未來的物流公司要成長,一定要靠數據,靠技術,靠人才。如果物流企業在組織、技術、人才、眼光、格局等方面沒有準備好,一定會遭到淘汰。同時,大批新型公司將崛起,挑戰過去10年的成功者。

2017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主會場
“物流公司必須協同作戰,互相作戰永遠沒有未來。”這是馬云對物流行業迎接巨大挑戰發出的呼吁。與此同時,他再三強調技術對于物流業未來發展,對于實現智慧物流的重要性。他表示,未來有競爭力的物流公司一定是技術公司;未來任何物流公司的利潤來源,也一定是技術,而非規模,因此希望所有物流公司能夠高度投入技術研發,并做好眼光、格局、組織、人才等各方面的準備。
“單槍匹馬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攜手升級才能共贏。”阿里巴巴首席人才官、菜鳥網絡董事長童文紅也重點強調了物流企業協同發展的重要性。同時她還呼吁物流公司一定要從內部管理上做到更加先進,更加現代,更加科學,從而提升運營效率。
同時,就中國快遞業務量巨幅攀升帶來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童文紅倡議,物流行業應該加快推進綠色環保,唯此行業才能實現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對此,菜鳥網絡在會上發布了“ACE”未來綠色智慧物流汽車計劃,聯合上汽、東風、瑞馳等企業共同打造百萬臺新型智慧物流汽車,推動物流配送傳統模式的轉變。
據菜鳥網絡總裁萬霖介紹,ACE計劃有兩大目標:一是向行業推廣100萬臺綠色智能物流車輛,讓大數據助力綠色物流;二是向配送運輸企業和司機群體提供500億元的金融支持。ACE計劃的核心是“綠色”和“智能”,這批綠色新能源車將搭載“菜鳥智慧大腦”,菜鳥網絡負責搭臺,實現配送員、車、倉庫、城市末端的全智能綠色覆蓋。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何黎明在會上表示,我國物流業正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到來,為產業轉型升級創造了重大機遇,智慧物流已經成為物流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未來發展的新增長點。預計到2025年,中國智慧物流市場規模將超過萬億元。
物流企業對智慧物流的需求主要包括物流數據、物流云、物流模式和物流技術四大領域。
(1)物流數據與物流云
“未來五年,智慧物流將進入加速期。”菜鳥CTO王文彬表示,人工智能、大數據算法是物流智能化的基礎,云計算、人工智能算法、大數據聚合共同發力才能實現物流的全局優化。
馬云指出,未來物流的背后支撐是數據流,真正的物流一定是數據的物流。在新零售的趨勢下,線下訂單、商品和流程都變得越來越數字化。在這樣的局面當中,整個生態環境里的各種角色,如果沒有更加開放包容的思想,自己去霸占數據,而不是共享數據,很可能會陷入數據的孤島。
王文彬也指出,未來,物流數據的加工、流通將變得非常重要,物流數據上云將是發展趨勢,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物流數據化、在線化,聚合數據孤島,集中解決安全性問題,實現降本提效。預計未來幾年,大數據和算法將深入到物流的毛細血管,為每一輛快遞車、每一位快遞員優化路徑。
(2)物流模式
何黎明指出,智慧物流的核心是“協同共享”,這將助推多種物流模式的創新。例如,菜鳥驛站,以及其他“互聯網+物流服務”的典型應用場景,包括“互聯網+高效運輸”、“互聯網+智能倉儲”、“互聯網+便捷配”送等。
(3)物流技術
在物流技術方面,王文彬表示,倉、干、配的柔性自動化,包括無人駕駛、智能配送等,能夠實現任意規模、場景下的按需定制和快速部署,正迎來全面的發展。在倉庫的柔性自動化上,正朝著倉庫無人化方向發展,并將很快到來;在干線配送的柔性自動化上,無人駕駛車隊、無人飛機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并在效率與成本上體現出優勢;在配送的柔性自動化上,目前物流末端的人力需求量最大,末端派送成本太高,未來以下3種解決方案將不斷發展:
智能代收,如智能驛站、智能快遞柜等,未來五年將變成主流。智能車聯網也將逐步應用,即借助物聯網及車聯網技術,將城市每臺汽車的后備箱變為臨時代收點。

菜鳥網絡“ACE”計劃發布

菜鳥網絡新logo發布
智能末端配送,如在特定場景內用配送機器人、配送無人機、無人駕駛車配送,實現最后一公里或者幾公里的末端配送。
智能終端,小件員和消費者之間的互動必須無縫連接。未來五年,隨著智能設備的發展,實時交互、場景交互、虛擬增強現實的交互很有可能發生。
高紅冰認為,要實現智慧物流,必須從四個方面把握其框架要點,即數據基礎設施共享以降低協同成本、社會化倉配+供應鏈轉型、跨境多段協同供應鏈、物流機器人3.0(即互動自動化,1.0為機械自動化、2.0為單向自動化)。未來,我國智慧物流將朝著云倉+快遞二元化、物流模式社會化、供應鏈數據動態化、供應鏈融合化發展。
在此次大會上,菜鳥網絡發布了全新的品牌標識——用一組科技感十足的符號取代原先的小鳥作為新LOGO。據萬霖介紹,新標識不僅融合了貨物和數據的流動,還包含了人工智能和世界通用的技術語言,意味著菜鳥將持續運用大數據和智能,推動智慧物流升級。菜鳥做的就是讓貨物流動更快速、更準確、更高效,其基礎則是數據的流動更直接、更順暢。
四年前,菜鳥網絡成立之初便定位于搭建中國商業基礎設施,要做物流行業的“水電煤”。這四年來,菜鳥網絡陸續搭建起快遞、倉配、末端、農村、國際跨境五大網絡,并在大數據、智能、協同這三個智慧物流的關鍵方面取得快速發展。
在大數據方面,作為基于物流云端的開放物流平臺,菜鳥網絡通過智慧物流解決方案市場,服務合作伙伴、商家和用戶。過去幾年,大數據已在行業初步運用,70%的包裹由大數據算法分配路線。剛剛發布的2017年阿里巴巴年報顯示,中國零售平臺上81%的商家在使用菜鳥網絡標準化的電子面單,而上一年為60%,菜鳥網絡其他大數據產品也對行業降本提效明顯。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 馬云

阿里巴巴首席人才官、菜鳥網絡董事長 童文紅

菜鳥網絡總裁 萬霖
在智能方面,菜鳥網絡通過智能分倉大幅提高庫存周轉率,實現全渠道供應鏈優化。
在協同方面,“雙11”算是最好的例證。2016年“雙11”,有超過3000名合作伙伴、200多萬人在菜鳥網絡平臺聯動,發送包裹6.57億個,平均提速15個小時;而新成立的菜鳥聯盟,也正是基于協同共享理念而成立的;在跨境物流方面,菜鳥網絡更是攜手超過50個合作伙伴,業務范圍覆蓋224個國家和地區。
如今,菜鳥又在醞釀什么計劃呢?
萬霖表示,新零售的發展將產生新的物流模式;各種物流黑科技、新技術的出現,也為物流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助力;同時,消費升級也需要新的物流。換句話說,中國智慧物流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菜鳥網絡作為全國最大的開放式物流平臺,接下來將著重打造兩大升級戰略。
戰略一:從數據開放到全面開放。
基于菜鳥網絡對物流基礎數據的連接與開放,大商家和大型物流企業服務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未來,菜鳥網絡還將為缺乏數據再利用能力的中小商家及物流企業服務,為他們提供更全面的技術和更徹底的解決方案。
預計未來幾年內,菜鳥將融合線上線下,為超過10000個中小品牌提供包含基礎通用數據分析能力及一系列個性化訂制應用能力的智能供應鏈解決方案。除此之外,菜鳥網絡還將把5000萬平方米的線下傳統倉庫升級為智能倉庫。預計2017年底,菜鳥網絡自有倉庫面積將超過300萬平方米。
除了讓更多的物流企業用得上物流云,菜鳥網絡還將推動國際先進的智能物流裝備在物流行業的應用,實現智能物流設備的平臺化和快速落地。萬霖認為,這才是科技應有的普惠價值。
戰略二:從局部優化到全局優化。
萬霖表示,數據的聚合能夠實現1+1>10的效率,而其實現的基礎便在于包含算法、數據、利益機制、網絡等在內的全局優化。借助大數據和智能算法,通過智能的庫存分布,現在東部地區實現的24小時送達服務,接下來也會陸續在中西部地區實現。
阿里、菜鳥網絡通過四年的努力,第一階段幫助中國的商家走向全世界,中國質優價廉的商品走向全世界,第二階段則是幫助全球商家觸達中國消費者。而第三階段,菜鳥網絡希望做到從中國連接世界到世界連接世界。為此,菜鳥網絡將加快推進國際化,打造EWTP(Electronic World Trade Platform,電子世界貿易平臺)的基礎設施,服務全球的中小企業和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