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君軍
“綜合法律服務不是一個流量的生意,不是借助資本靠補貼就能進行簡單復制的。”
“我們做的是臟活累活。創業初期,我的合伙人都會去工商局幫客戶交材料。”快法務創始人兼CEO夏文奇說,“綜合法律服務不是一個流量的生意,不是借助資本靠補貼就能進行簡單復制的。”
目前快法務平臺有500多個企業法律服務產品SKU,每一個產品的流程、服務周期及專業知識點都不一樣。夏文奇表示,如果沒有積累,沒有對業務辦理流程的理解,就無法形成標準化的服務,也無法在后臺提高運作效率。
綜合在線法律服務平臺快法務創立于2014年3月,2015年10月獲得順為資本的千萬美金B輪投資,2017年2月份又獲得騰訊的B+輪融資,目前平臺月訂單突破2萬單,國內企業客戶超過20萬,年交易額突破2億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全國16個城市擁有5000名以上專業合作服務者。
優化企業法律服務的流程
夏文奇在創業前曾任搜狗手機輸入法和手機搜狐網市場部經理、易到用車網市場部總監、盛大無線高級運營總監。“在易到經歷了一家創業公司從0到1的過程,從模式的探索,品牌、市場的推廣到服務運營,每項工作背后的邏輯都對我個人幫助很大。”夏文奇說。
在易到工作期間,夏文奇親自參與了公司注冊、勞務派遣等行政審批工作,期間深切體會到了企業法律服務市場的諸多痛點:創業者對法律認知模糊,注冊公司流程復雜,相關中介、代辦機構亂收費、服務不靠譜。在2014年決定創業后,夏文奇選擇了進入綜合法律服務市場。
以公司注冊來說,注冊一家公司可分為核名、網上申報、提交材料、領取執照、刻章幾個步驟。快法務從創立起便希望用互聯網的模式來優化企業法律服務的流程,輸出標準化的服務并提高效率,對于每一步服務流程都進行了標準化、流程化的嘗試。
在提交材料(交件)環節,傳統的做法是由代辦人員和創始人線下見面進行交接。快法務初期也采用了這種做法,后來發現兩者的時間很難約,而且線下見面會花費很多時間成本,于是推薦用戶和服務商用順豐傳遞材料。雖然這樣做會有快遞的成本,但對于雙方來說,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效率。
在服務的每一個流程節點中用戶都可以通過短信、會員消息、微信H5頁面查詢并接收進度。同時,平臺會對服務商進行運營監控,如果服務超時會發出警告,一旦出現延時服務或者違規服務,快法務將會根據管理細則啟動相應的處罰機制。
輸出標準化服務
“把服務流程進行分解之后,哪些環節是可以控制時間的,我們就通過預警來嚴格地卡住。”夏文奇談到。
作為快法務的B輪投資人,雷軍曾在一次談話中對夏文奇講到,自己在做天使投資人的時候,花了3000多元注冊一家公司,3個月都沒辦下來。而通過制定標準化的服務并進行監控,快法務現在能在15?20個工作日的時間幫客戶完成公司注冊,最低報價為588元。與快法務對比目前大多數線下機構辦理公司注冊需要25?30個工作日,報價從600元到3000元不等,而且往往會有附加收費。
在獲得騰訊雙百計劃戰略入股后,快法務與騰訊眾創空間合作,為空間內的初創企業提供相關法律服務,目前,與快法務合作的孵化器、眾創空間等機構已有數百家。同時,騰訊為快法務提供了廣點通、微信廣告等渠道的流量支持。據悉,快法務也為紫米、8H趣睡科技等不少小米生態鏈公司提供了工商財稅等方面的綜合法律服務。
但平臺對服務商的報價、服務時間會有諸多限制,服務商加入快法務是否真的能賺到更多錢?
夏文奇對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提到,有一家服務商在2014年10月份左右接入快法務平臺后,第一年獲得的分成大概為80萬元,第二年已經超過100萬元。該服務商在與快法務團隊的溝通中談到,此前在線下時是沒有這么多毛利的,他們把快法務當作一個穩定的客戶渠道。在線下獲客的效率很低,而在百度等平臺投放廣告的成本又太高,而快法務能帶來持續穩定的客戶。
另一方面,雖然有諸多限制,但快法務提高效率的運營方式能幫助服務商在固定的有效工作日里接待更多的客戶,完成更多訂單。
“服務商自己會算賬,他們認為是賺的。”夏文奇談道,“目前平臺上80%的用戶能完全在線上與服務商進行對接并完成公司注冊,互聯網平臺的標準化服務、支付的安全能讓用戶更放心在平臺進行交易,并能提高效率。”
針對商標注冊這樣已經完全實現互聯網化申辦的業務,快法務對自建團隊持續進行系統化建設,開發出了商標線上自助查詢、商標注冊申請極速提交、商標官文下發線上化處理、商標服務進度智能監測等后臺工具系統,讓用戶體驗和服務效率得以提升,服務標準化也可得到監控和保障:
1.線下需要2個多小時完成的資料核對和提交流程,在快法務用戶后臺提交只需要10分鐘。
2.通過OCR識別技術,快法務把歸檔處理流程由原來的十步縮短為四步,處理速度提升了5?10倍,用戶和服務商均可第一時間查看到官文下發情況。
3.用戶在購買服務后,可以在不同的時間節點收到后臺服務的提醒,快法務平臺會通過“天眼”系統對服務全程進行數據化監控。
目前,整個自營業務在快法務整體收入中占40%左右,而從快法務2017年中小企業產品購買數據來看,這些標準化自營業務的SKU產品GMV(交易額)明顯上升。
“三五年后,企業法律服務市場將出現大的整合。”夏文奇自己預判,“快法務的標準化服務和對用戶體驗的把控將是未來競爭的優勢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