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立超+萬濤+吳道軍+何思瑤
摘要:指出了菟絲子屬植物是入侵性極強的雜草,近年來在城市園林綠地中發生日趨嚴重,對菟絲子屬植物的常見種類、形態特征及其習性進行了整理,并對其的防控方法進行了總結,以期為菟絲子屬植物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菟絲子;鑒定特征;防控
中圖分類號:Q949.77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3-0003-03
1 引言
菟絲子屬(Csucuat Linn.)隸屬于旋花科(Convolvulaceae),是Linnaeus于1753年創立的。至今,共包括171個種(參考“THE PLANT LIST”http://www.theplantlist.org/)。該屬廣布于全世界暖溫帶,主要產于美洲、澳大利亞、印度,太平洋諸島均有分布。菟絲子屬寄生草本植物(個別種含極少葉綠素,故能部分自營養生活),多以種子為主要傳播方式,少數種類通過斷莖繁殖進行傳播。莖絲狀,纏繞在木本或草本寄主上,通過吸器來吸取其自身所需的營養。
1 菟絲子常見種類及形態特征
根據國內文獻統計,我國分布有11種,分別是杯花菟絲子(Csucuat approximata)、南方菟絲子(C.australis)、野地菟絲子(C.campestris)、歐洲菟絲子(C.europaea)、巨菟絲子(C.gigantea)、日本菟絲子(C.japonica)、啤酒花菟絲子(C.lupuliformis)、大鱗菟絲子(C.macrolepis)、單柱菟絲子(C.monogyna)、大花菟絲子(C.reflexa)、中國菟絲子(C.chinensin)。近年來,主要有日本菟絲子、中國菟絲子、南方菟絲子、大花菟絲子、啤酒花菟絲子發生較為普遍。
菟絲子屬植物的主要形態特征為:無根,全體不被毛;莖纏繞,細長,線形,黃色或紅色,不為綠色,借助吸器固著寄主;無葉,或退化成小的鱗片;花小,白色或粉紅色,無梗或有短梗,成穗狀、總狀或簇生成頭狀花序;蒴果球形或卵形。
中國菟絲子(C.chinensis):莖細,纏繞,黃色,無葉;花多數為簇生,花梗粗壯;花冠白色,長為花萼的2倍,頂端5裂;雄蕊5,花絲短,與花冠裂片互生;花柱2,直立,柱頭頭狀。
日本菟絲子(C.japonica):莖較粗壯,黃色,常帶紫紅色瘤狀斑點,多分枝;花序穗狀,基部常多分枝;花冠鐘狀,綠白色,頂端5淺裂,裂片卵狀三角形;雄蕊5,花絲無或幾無;花柱長,合生為一,柱頭2裂。
南方菟絲子(C.australis):與中國菟絲子外形上極相似,主要區別為雄蕊著生于花冠裂片彎缺處;蒴果僅下半部被宿存花冠包圍,成熟時不規則開裂。
大花菟絲子(C.reflexa):莖粗壯,淡綠色或黃綠色,纏繞,無葉;花序總狀;花冠黃白色,鐘狀筒形,5裂;雄蕊5,著生在花冠裂片彎缺微下處;花柱粗短,柱頭2,球形。
啤酒花菟絲子(C.lupuliformis):莖粗壯,細繩狀,紅褐色,具瘤,多分枝;花淡紅色或花謝時近白色,聚集成斷續的穗狀總狀花序;雄蕊著生于花冠喉部稍下方;花柱多少圓柱狀,柱頭頭狀,微2裂,短于花柱3-4倍。
3 菟絲子屬植物習性
3.1 種子萌發與休眠
菟絲子在土壤含水量15%以上,氣溫低于15 ℃或高于39 ℃時,種子難萌發,氣溫在15~30 ℃范圍內,隨溫度升高,萌發率提高。種子深度在0.5~1 cm內,較容易萌發,隨深度增加萌發量減少,在輕粘土中,深度4~8 cm時,仍有少量種子萌發。種子外種皮木質化,可使種子在不良條件下保存生命力,渡過不良環境,據報道,菟絲子種子在土壤中可埋藏3~5年,仍有生活力。
菟絲子年消長動態與氣溫關系最為密切,其次是降雨。菟絲子每年發生危害最嚴重的時期是6~9月,氣溫處于生長適宜區,雨水豐富也為菟絲子快速生長提供了幫助,此時也是防除菟絲子的重點時期。
3.2 繁殖與傳播
菟絲子的生殖生長時間較長,一般持續2~3個月,同一株菟絲子的開花時間與結果時間都不一致,一株菟絲子可結數千粒種子。長時間地開花結實和產生大量種子,對菟絲子繁衍后代具有重要作用。
種子傳播是菟絲子的主要傳播方式,可借助水流、農業機械、農具、鳥獸、人為因素等廣泛傳播,也可混雜于苗木、商品糧食或土壤中遠距離傳播和擴散。除種子繁殖外,菟絲子還可進行營養繁殖。一段離體的莖再接觸到寄生植物后,仍能繼續纏繞,長出吸器,再次與寄主植物建立寄生關系,吸收寄主植物營養,又迅速蔓延成災。
4 防控方法
4.1 嚴格檢疫
防止菟絲子雜草種子、斷莖等隨苗木調運等傳入新地區,加強檢疫是重要的工作內容。在掌握菟絲子發生的地點、寄主類型以及可能傳播的途徑的前提下,加強對這些苗木的嚴格檢驗,研究有效的檢疫器材、方法和程序,對提高檢疫的精確性,具有重要意義。根據菟絲子種子的大小和混雜的作物種子大小,選用適當目的篩子,徹底篩出檢疫對象,確保檢疫工作順利開展。
4.2 物理措施
低矮灌木、草坪上的菟絲子,可以在開花前進行人工鏟除,收集人工鏟除的菟絲子,經暴曬后深埋。春末夏初,常檢查苗木和花卉,一旦發現菟絲子幼苗,及時拔除燒毀深埋。每年5~10月,結合修剪,剪除有菟絲子寄生的枝條,或將藤莖拔除干凈。受害嚴重的地塊,每年深翻,種子埋于3 cm以下不易出土萌發(也可采用封閉式除草劑進行防控)。春末夏初,發現菟絲子連同雜草及寄主受害部位一起消除并銷毀,清除受害的萌蘗枝條和野生植物。
4.3 藥劑防治
國內相關文獻較多,由于描述防效標準不一,故很難將藥劑防控方法進行匯總。在此選取藥效實驗較為規范的文獻資料進行匯總,并結合筆者開展的防控實驗進行總結。梁英輝等(2009)報道,草甘膦AS 400和800 mg/kg處理可以有效防治肇東苜蓿田的惡性雜草菟絲子,且對寄主植物安全;王朝暉等(2010)報道,采用10%草甘膦AS 400~600倍液+0.3%~0.5%硫酸銨,或48%地樂胺EC 600~800倍液+0.3%~0.5%硫酸銨可有效防治菟絲子危害;杜曉莉等(2011)報道41%草甘膦AS 455.5~1366.7 mg/kg對菟絲子莖尖、藤莖的防除效果分別達80.3%~100.0%和65.6%~96.5%,但對黃素梅和小葉榕表現藥害以上,6%菟絲特AS 333.3 mg/kg對菟絲子莖尖和藤莖的最高防效分別為100.0%和97.8%,對黃素梅和小葉榕安全;陸仟等(2014)報道以高效、安全原則綜合評價,寄主抑制率20%,菟絲子防效80%的藥劑處理為6%菟絲特AS 60、30 mg/L、41%草甘膦異丙胺鹽AS 364 mg/L、10%雙草醚SC 28 mg/L,其綜合值依次分別達到81.68、80.74、80.03和63.69,是安全、高效防除黃素梅菟絲子藥劑處理。筆者2015-2016年在重慶地區毛葉丁香及女貞上開展藥效實驗證實,41%草甘膦異丙胺鹽AS 500倍液對重慶地區菟絲子防控效果較好,間隔10~15 d進行二次防控可達到較好防效,但在抽芽期對寄主植物萌發的嫩芽和新葉有一定藥害。
4.4 生物防控
國內開展菟絲子生物防控工作主要以真菌進行防治為主,研究工作始于20世紀60年代,迄今為止,已從感病菟絲子藤莖上分離到5屬7種病原真菌,其中有3屬4種真菌已成功地用于菟絲子的生物防治。
較為成功的防控制劑是山東農科院植物保護所于1963年研制成功“魯保一號”真菌除草劑。經測定,它對寄生在大豆上的中國菟絲子、南方菟絲子和歐洲菟絲子等種類有特殊防效,對大豆、花生、棉花、煙草等作物安全。在60年代中后期曾在20多個省區得到應用,推廣面積達60萬hm2,防效在85%以上。但“魯保一號”真菌菌種在長期培養和保藏中發生了變異,菌種出現退化,喪失了應用價值。廣西植物所廖詠梅等人開展了日本菟絲子的生物防治研究,研究發現對日本菟絲子有較強致病力的菌株屬炭疽菌屬。在對生防菌株的噴施條件和寄主專化性進行研究后,他們提出:孢子懸浮液噴前預浸3 h并添加2%蔗糖可使真菌制劑的孢子提前萌發,提高萌發率;即使在大氣干旱的條件下,噴后3 h內孢子萌發率仍超過50%。云南農大農學院的郭鳳根在開展園林中菟絲子的生物學特性和防除研究時,觀察到大花菟絲子有自然感病死亡的現象,并從患病的大花菟絲子藤莖上分離到四種病原真菌:半裸鐮孢、腐皮鐮孢、茶褐斑擬盤多毛孢和細交鏈孢。室內致病性試驗結果表明,這4種真菌均能使日本菟絲子和大花菟絲子致病而死,致病力由強到弱的順序是:腐皮鐮孢>半裸鐮孢>茶褐斑擬盤多毛孢>細交鏈孢。在室內,噴施半裸鐮孢的孢子懸浮液到寄生在盆載寄主上的大花菟絲子上,一周內大花菟絲子藤莖全部感病死亡,而寄主未見受侵染。
5 展望
當前菟絲子防控工作主要以農藥防控為主,避免寄主植物藥害是防控的關鍵。針對不同寄主、不同生長時間,反復進行藥效試驗,理清化學藥劑的適宜濃度是菟絲子化學防控的重要工作。加快微生物篩選進行菟絲子防控是實現未來無公害防控的重要內容,如何確保菌劑高效使用、環境穩定、長期有效是當前該領域實現突破的關鍵點。
參考文獻:
[1]白瑞霞,劉永如,康利芬,等.11種莖葉處理除草劑對園林樹木日本菟絲子的防除效果[J].河北農業科學,2016(4): 19~22,33.
[2]楊思霞,黃旭光,陸 仟,等.黃金榕上日本菟絲子防除藥劑篩選及其安全性評價[J].南方農業學報,2015(10): 1828~1833.
[3]白瑞霞,劉永如,康利芬,等.石家莊市園林菟絲子發生為害情況調查[J].河北農業科學,2015(5): 29~32.
[4]陸 仟,羅恩波,黃旭光,等.22種除草劑防除黃素梅菟絲子的效果及安全性評價[J].廣東農業科學,2014(2): 106~110,115.
[5]馬躍峰,郭成林,馬永林,等.廣西園林菟絲子發生危害情況調查與分析[J].南方農業學報,2013,(12): 2001~2006.
[6]羅淋淋,韋春梅,吳華俊,等.寄生雜草的防治方法[J].中國植保導刊,2013,(12): 25~29.
[7]謝玉華.園林寄生植物菟絲子的防治[J].內江科技,2012,(10): 126.
[8]王坤芳,萬井尉,王文成.應用化學藥品防治菟絲子試驗報告[J].現代畜牧獸醫,2012(10): 21~22.
[9]杜曉莉,黃 梅,馬躍峰,等.廣西園林菟絲子發生危害及藥劑防除篩選試驗[J].南方農業學報,2011(7):748~751.
[10]胡雁春.園林植物菟絲子害及其防治方法的探討[J].內江科技,2011(3): 105.
[11]杜曉莉.廣西園林菟絲子發生危害及藥劑防除[C]//中國植物保護學會雜草學分會(Weed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CSPP),青海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QHAAFS),中國農業科學院雜草鼠害生物學與治理重點開發試驗室(Key Laboratory of Weed and Rodent Biology and Management,CAAS).第九屆全國雜草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北京:中國植物保護學會雜草學分會,2009:5.
[12]庫爾班·尼扎米丁,玉山江·吐尼亞孜,馬德英.新疆苜蓿菟絲子綜合治理技術體系[J].新疆農業科學,2006(3):180~185.
[13]周培建,鐘 玲,廖月華,等.菟絲子屬雜草普查及防治試驗簡報[J].江西植保,2003(4): 149~151.
[14]劉 慧,袁世斌.膠孢炭疽菌菟絲子專化型的生物學特性[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3(1): 23~26.
[15]楊志華.菟絲子為害園林植物的防治[J].北京園林,1995(3): 25~26.
[16]劉支前.能用于防治菟絲子的除草劑[J].中國農學通報,1993(3): 48.
[17]徐乃良,莫釗志.草甘膦防治菟絲子的研究初報[J].廣西科學院學報,1988(2): 80~82.
[18]徐乃良,莫釗志.林木寄生植物—菟絲子的防治試驗初報[J].中南林學院學報,1988(1): 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