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崢彬
摘要:在公權力部門、電視節目傳播機構和觀眾三者的博弈下,編導生成了現如今的電視節目內容。媚俗是電視產業順利運行的潤滑劑,社會公權力部門的重要責任之一,就是在大眾傳播領域對公民的道德偏好負有正面引導責任,而電視節目制作傳播機構和個人對電視節目的質量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關鍵詞:電視節目;低俗化;抵制;道德;哲學
目前,我國電視節目低俗化的問題,是在財富迅速積累及多元化文化背景的作用下產生的,是傳統道德和信仰衰退的重要表現,亦是不良消費商業文化的重要表現。筆者認為,當前我國電視節目低俗化的反映,更是現代市場在塑造道德與信仰過程中中國電視工作者的慌亂所為,是基于自由主義道德哲學的理論框架下產生的。是不可回避的,抵制電視節目低俗化的首要問題就是道德哲學問題。
一、電視節目的低俗化是群氓的歡樂場?
由于信息傳播技術的飛速發展,電視這個“傳統媒體”的速度遠比其他大眾媒體快得多,但電視仍然是我國現今時代的重要傳播媒體。在以娛樂為中心、市場規律作用明顯的大背景下,這些無處不在的圖像“叫人的眼鏡真的跌破低俗”。人們很明白這樣一件事情,就是很難理解某些電視節目的出現和他們取得的成就。
媚俗侵蝕著道德標準。對電視媒體來說,取悅觀眾是壓倒一切的,無可爭議的。媚俗的直接表現為模仿對象的再現。更重要的是,媚俗以這種方式再現復制了,滿足消費者“口味”過程的一部分,將原本不屬于消費者存在物的消費轉換為消費過程的組成部分。
電視模仿自然是媚俗的媒體,媚俗是電視產業順利運行的潤滑劑。有些人認為某些圖像是剝削性質的。剝削指的是一個人或某個人以不公正的方式使用另一個人或一群人。因為剝削者得到了快樂、收益,可能是收益的主要部分亦或是全部。而利益的被剝削者,獲得的收益很小甚至分文未獲。其他人認為,某些圖像已被客體化。在這里的“客觀化”,意味著不把人當人,而是把人當作物件一樣對待。這種做法與剝削有著明顯的聯系,因為被客體化的往往是被剝削者。
二、公權力成了電視節目低俗化無奈的“守夜人”?
電視節目低俗化的抵制,不得不面對的是大眾文化市場的經濟意識形態,在對待文化市場經濟意識形態的態度中,社會公權力部門在大眾傳播領域,對公民個人道德偏好指引,處于一種懸置狀態,如果這種干預發揮了作用就被視為公權力對私人領域的侵犯。面對人們都有個人最好的生活主張的情況下,政府應該為其提供一種權利框架,把人們能夠自由的追求自己的價值與目標給予更多的關注與尊重。
在電視節目低俗化的過程中,這種道德哲學觀主要體現在對理解人類“文化沖擊”的意義的道德內容的公共傳播的沖突,采取寬容的態度,不加省察的傳播內容似乎是最合適的。寬容本身的意義是可取的,因為這種傾向客觀地承認了人的理性的局限性,從而為人類理性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然而,承認人類理性的局限性是一回事,人類理性的使用又是另一個問題,如果你擔心濫用的嚴重后果會遏制人類理性的發展,就放棄人類理性道德省察電視節目內容的使用,這種寬容是一種蒙昧主義。
面對低俗化電視節目的日益普及,自由主義的道德哲學框架把媒體內容的道德否定成了一種自然合理的東西。這種方法把原本屬于公共文化產品的電視節目內容等同于言論自由的自由表達,這顯然混淆了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的本質區別。是與非,正義和不公正,都不能存在于此。因此,在電視節目低俗化的抗議中,公權力部門有義務通過電視理直氣壯地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摒棄對我們社會精神肌體腐蝕的低俗化節目內容傳播。
筆者認為,我們在建立、維護和發展社會秩序時,一定不能低估電視的重要性。如果你讓電視節目的低俗化所控制,肆意妄為,導致的結果就是對社會和諧發展的影響。
三、電視節目低俗化與他人的道德無關?
我始終堅信,那些道德素質不高的制作人,幾乎沒有人能達到現代電視產業的從業基本要求,即使是參與了一些電視節目制作,也是格調不高的個體,就電視節目低俗化的本質來說,都是“帶著鎖鏈跳舞”的文化人在從業。他們應該在電視節目低俗化的過程中承擔不可推卸的個人道德責任。
我們必須承認,在電視節目的低俗化問題上,個人的道德責任必須是社會整體癥狀的反映。一定要讓個人知道,其自己是屬于智性世界,而不是感知世界。雖然兩個世界是表面上的沖突,但從來沒有遠離對方,為什么他們在相互對立的同時,又相互滲透呢?唯一的必要性,唯一的解釋,那就是“人的墮落”。但是這個答案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無需贅述。
毋庸諱言,在包括電視在內的大眾傳媒中,個人總是處于一種被控制狀態。這種狀態是所有精神生產的共同特征,但由于生產方式的不同,在電視和其他大眾傳媒組織中表現得更為明顯而又清楚。我們始終堅信這樣的觀點,電視節目低俗化,是由于受眾的定位引導。因此,電視節目的創作人員由于受到經濟壓制的影響,并不能成為其推卸個人所承擔道德責任的理由。
在考慮個人是否應該拒絕電視節目低俗創作的情況下,在收視率的引導下,導致的結果就是集體“庸俗化”。那些想獨立思考和自己判斷的人,與不去思考的人之間的界限,打破了所有的社會、文化或教育上的差異。無論在電視上有多高的社會道德期望,如果參與電視節目制作的人缺乏基本的自律,那么電視節目的道德追求就會屈服于外界壓力而形成一種偽裝狀態,作為所有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的道德要求,將淪為這群人們通過故事來加以敷衍的傀儡。人們會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原則下行動,當利己主義擴張到一定程度時,根據這一行為原則,就會使行事人受到應有的懲罰。
結束語
綜上所述,電視節目低俗化,反映出來的是人們道德與信仰的缺失,是我國電視工作者的迷茫所致。為有效抵制電視節目低俗化,公權力部門有義務理直氣壯地通過電視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摒除那些腐蝕廣大人民大眾精神肌體的低俗化內容,傳播正能量。
參考文獻:
[1]何兆武,李約瑟譯.[英]羅素:《西方哲學史》,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
[2][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周暉譯,田晶校.[法]雷蒙·布東:《為何知識分子不熱衷自由主義》,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