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朱鵬飛+張婧婷+陳婷婷
摘要:針對廣西大蘆村文化生態進行了調研,從自然生態到人文生態的視角剖析了由此產生的歷史文化名村共有的和個性化的生態文化,挖掘出歷史文化名村的有價值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并確定了有針對性的保護對策,探討了這類資源在現代生活、生產及建設中的應用,以實現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弘揚。
關鍵詞:歷史文化名村;文化生態;生態文化
中圖分類號:B9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3-0036-04
1 引言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廣西大蘆村(第三批),是由勞氏先祖在明朝嘉靖年間攜帶家眷至此創建。大蘆村地處蘆荻叢生的荒蕪之地,經過該村勞氏先民們的辛勤開發,到17世紀初已發展建設成為擁有15個姓氏(如今是13個姓氏)族群并和睦共處的富庶之鄉,為了使后輩不忘當初的創立的艱辛,故而給村子取名大蘆村[1]。村內至今仍保留著明清風格的古建筑(群),數百年的古樹隨處可見,綠樹成蔭,幾百年來的發展使大蘆村已成為一個有著將近5000人的現代農村。勞氏一族,作為當時的官宦人家,從中國的華東富裕地區山東嶗山遷移到相對貧困的華南地區廣西欽州,在400多年的村莊建設和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生態,構建了既有傳承性又有個性化特征的生態文化。
2 風水及其衍生的生態文化
風水意識是古人在漫長的適應和改造自然環境的過程中,總結出的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理論,集地理學、星象學、景觀學、建筑學、生態學和人體生命學等多種學科于一體。盡管風水在人們今天看來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它所體現的實際上是人類對自然的敬畏,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
風水是古人確定村莊選址的重要參考之一。大蘆村整體上構成龍和牛的形狀(見圖1),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是吉祥富貴的象征,而牛具有祈求風調雨順、平安祥和的意思,代表著人們對和諧生活的憧憬與向往。大蘆村老村的聚落選擇在眠牛地,坐北朝南,群山環繞,山峰代表著好的官運;而水代表財運,兩條水流分別由東北和西北兩個方向流經大蘆村并匯集為一條向南流出,為聚財之地。大蘆村祖先選擇這里作為長久居住地,是希望子孫后代官運財運亨通,并能生息繁衍,代代相傳。
數百年的風霜雨露,使大蘆村的房子現今成為古宅,大樹成為古樹,處處烙下了明顯的歷史烙印和時代特征。勞氏先祖自建造第一個宅院伊始,就非常講究風水,刻意營造與自然和諧統一、使人能夠休養生息的環境;在住宅的建設中,既考慮依山傍水,天、地、人以及環境的和諧,還考慮了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克相生。如屋前無水池,就挖塘蓄水;“鑊耳樓”、“三達堂”、“雙慶堂”屋后無山,則種植梐樹(一種闊葉大榕樹),以樹作“山”,這樣就營造了一種“背靠青山又面對綠水”的風水寶地。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上,大蘆古宅多為磚木結構,墻體多為里生外熟或上生下熟,即墻體外部或下部為磚窯燒過的青磚(即熟磚,本地人稱“火磚”),墻體里面或上部為泥磚,這樣既是為了使墻體外部可經受雨水的沖洗和墻體下部能堅固地承載房子的體重,也考慮了“火、木、土”的相生相克,同時也使房子具備了冬暖夏涼,回南天不潮濕的優點。
古代風水論中“藏風亦聚氣、得水乘生氣”是生存環境的理想形式。一般良好的風水環境是由“土高水深,草郁林茂”的生態環境形成的[2]。大蘆村本是蘆荻叢生,樹木稀少,一片荒蕪之地,從自然生態的角度看并不是最理想的居住之地,但從風水的角度卻是一個適合開枝散葉、生息繁衍的好地方。于是勞氏祖先決定在此定居時,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利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進行規劃和建設,在宅前低洼地就地取材,挖泥燒磚燒瓦,用于修建房屋,并將住宅地勢填高,之后引水至低洼處,蓄水為湖,適地栽樹,逐步建設成為水生生態系統良好,生活環境能滿足地域性生產生活的需要的理想的聚落,并一直延續至今。
風水文化的另一重大成就是現存的“古樹”。村中隨處可見百年以上樹齡的古樹,種類有大葉榕(當地人稱為梐木)、榕樹、荔枝等。勞氏祖先在宅后種植的七棵古梐樹,并以“北斗七星”的造型排列,是對天象敬畏的演繹;與宅前所挖鑿的如一輪彎月的池塘呼應形成“七星伴月”之景,體現了“山為丁,水為財”的風水理念[3]。不僅如此,“七星伴月”與鑊耳樓西面的古樟樹一起表達了祖先對后代“筆(梐樹)墨(池塘)文章(樟樹)”的期望,而這種生態可以鼓勵后人重視讀書和提高個人的文化修養。
3 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化
可持續發展指的是既滿足當代人生活生產的需要,又能為后代提供生產、生活和發展的資源和空間。大蘆村的風水是古人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一種表現,用科學的角度來解釋則是村莊有水,有山,有良田,這使大蘆村從先天上具備了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從生態學的觀點看,古樹發揮了保持水土、保護水源、抵御颶風的作用,在村莊周圍形成了一個小規模的良好生態環境,使其免受山區常見的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侵襲,并能調節小氣候。村前村后及周邊所種植的密實的竹林,形成一道難以通行的屏障。建筑群之間雖然雞犬相聞,但往來多需要從湖堤才能相通,水塘起到了隔絕外人迅速侵入的作用。這在戰亂不斷的“南蠻之地”是十分必要的,體現了古人保障自身安全的需求和智慧。
除了古樟樹、古梐樹、大蘆村還有幾百年樹齡的古荔枝樹(圖2)。大蘆村被譽為“中國荔枝之鄉的荔枝村”,栽種荔枝的歷史由來已久。據說村民每當家族添丁,則栽種幾棵品種優良的荔枝樹。荔枝樹除了一般樹木改善生態環境,供觀賞、提供蔭涼的功能外,果實可以食用,荔枝開花的時候是蜜源植物,相應的副產品就是荔枝蜜,這些資源可以為后人提供良好的經濟收益。村民在種植荔枝樹的時候注重品種的選擇,目前存留的百年以上的荔枝樹,主要品種是三月紅,屬于早熟品種,這樣的配置結果不僅可以提前提供蜜源,而且花期和收獲期都得以延長,另外還提供了自己特有的季節性景觀——三月紅色的荔枝果,隨之形成的是荔枝之鄉的特殊生態文化。
這些古樹揭示的重要的生態信息:樟樹選用的是在長江流域能長期良好生長又適合引進到本地生長的外來物種;梐樹(大葉榕)、荔枝樹、龍眼樹是本地化的樹種在村莊聚落的建設中的應用,這些樹種的共同特征是能長期良好存活,有的還能開花結果,數百年前就選擇這些樹種,不僅滿足了村落建設中營造好的風水的需要,也是對“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有效實施。古樹為后代子孫留下了優質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
4 景觀設計中的生態文化
調研中發現“開門見景”的設計理念在大蘆村建筑物(群)景觀環境的設計中隨處可見。這種設計理念不僅能滿足村莊的景觀園林生態環境建設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滿足人類對生活環境的心理需求。
以鑊耳樓為例(圖3),該建筑前門樓外綠樹,水塘,青山依次展開;站在前內庭院,可眺望遠處的青山;而在后內庭院和廊道都有其獨特的以樹木為主體的舒適的景觀。無獨有偶,晚于鑊耳樓200年建設的東園別墅從大門往外看,近景是水,中景是古樹,遠景又是水(圖3)。這種處處見景的設計不僅反映了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還使人的審美需求得到了滿足。
取水用水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取水用水處的景觀也被大蘆村的設計者考慮在內(圖4)。圖中古井所處的位置視野開闊,綠樹倒映在水面上,靈動而和諧。而另一處取水用水的地方,同樣能看到水、天、樹所構成的美景。
5 楹聯文化
大蘆村以“古宅、古樹、古楹聯”享譽國內外,且被譽為“廣西楹聯第一村”,楹聯文化也是大蘆村生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據考證,大蘆村的古建筑群中所保留的楹聯僅明、清時期創作并整理出來的就多達三百多幅(圖5)。這些楹聯應用廣泛,有的貼于居室的固定位置,如門口、廳堂、門樓、頂檐柱、屏柱、屏封、頂梁等處;有的用于喜慶場合,如春聯、婚聯、壽聯等。內容豐富,或寫景狀物,或敘事述史,或抒情寄懷,或訓誡后人,體現修身、立德、創業、持家、勤儉、好學、忠孝等家訓思想[4]。這些楹聯傳承了勞氏家族治家、治學和為人處世的理念,由此而形成的文化生態,使勞氏后人從中得到教化,受益匪淺。僅明、清就培育出縣、府儒學和國子監文武生員112人,47人出仕做官,78人次獲得明、清歷代王朝封贈[5],解放后該村一共走出了300多名大學生[6]。
不僅楹聯上的文字被流傳了下來,書寫楹聯的傳統在大蘆村也沿用至今。逢年過節或遇喜事慶典,村民會用紅紙將這些傳世楹聯重新書寫,并鄭重地貼在固定的位置上,幾百年來從不更改。而現在村民在重貼舊聯時,偶爾也把一些富有時代意義的新聯一同貼在門旁,這是他們對楹聯文化,對家族傳統在傳承基礎上的發揚光大。
6 結語
特殊的文化生態產生個性化的生態文化,而大蘆村的生態文化,是大蘆村先民在適應和改造當地獨特自然生存環境和人文環境的歷史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它不僅具有豐富的內涵,還有著鮮明的個性化特征。幾百年來大蘆村的村民敬畏自然而不盲目崇拜自然,利用自然而不濫用自然,通過自己的智慧,利用當地的自然環境,結合自身的需求,營造了村莊良好的生活環境。從生態和文化的角度能看到了人和自然的和諧在大蘆村的體現,以及古代建設者的智慧在村莊中的積淀。這些文化生態及其積淀的生態文化資源,是構成大蘆村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但在現有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被忽略,在已開展的現代農村建設中是特別容易被破壞的部分。
中國歷史村落有數百萬個之多,對于這些村落的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已引起了政府和民間的高度重視。目前全國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五批)和中國傳統村落(兩批)的村落分別已達169個和1561個,這些村落蘊含著大量的個性化的歷史文化遺產,除了已經被發掘的共性的評估指標以外,還有很多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社會性等個性特征的生態文化資源。對這些村落的文化生態研究,發現和認知這些歷史村落共性的和個性化的歷史文化遺產,并加以保護開發利用,將是一項對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具有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的國家工程,任重而道遠。只有在了解歷史村落文化生態以及所產生的歷史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制定出保護這些個性化資源的對策,按已有的、合理的生態順勢發展這些村落,才能真正達到保護村落個性化的目的,避免在新農村建設中再度出現我國城市建設“千城一面”的情況,建設具有良好文化生態的新農村,保護和積淀具有生態多樣性的個性化文化。
參考文獻:
[1]榮海山.傳統村寨的價值判讀與保護復興:以廣西靈山大蘆古村規劃為例[J].廣西城鎮建設,2005(11).
[2]祿永鵬.論風水中的生態思想[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2(7).
[3]黎 勇.關于大蘆村古建筑群景觀的風水文化探討[J].建筑技藝,2009(10).
[4]滕 忠.廣西楹聯第一村:大蘆村[J].小城鎮建設,2002(9).
[5]劉美鳳.廣西楹聯第一村[J].當代廣西,2011(1).
[6]張 政,唐之彥.傳承文明創建文化欽州[J].當代廣西,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