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毅鳴

如今的蜻蜓FM,產品功能的重要性正在逐步讓位于內容和戰略。
去年年底,高曉松為《曉松奇談》錄制完最后一期節目后,仿佛身體被掏空的他曾經發微博問網友:“下一個攤子支在哪兒?”
沒想到評論區里一邊倒地留言說不想再看到他的臉,大家表示平日里都只聽他的聲音。
“好家伙,敢情錄了這么久的視頻節目,你們都是當成背景音樂后臺播放的。”
過了一個月,他又想起這件事,轉發了這條微博,并提到某音頻網站的《曉松奇談》的播放量驚人——這個音頻平臺叫做蜻蜓FM。
差不多同一時間,蜻蜓FM的創始人兼董事長張強也在想著同一件事。
他尋思著,成立已經6年之久的蜻蜓FM,從工具熬到互聯網平臺,終于等來了知識付費的風口,但真的要做付費節目,應該做什么呢?
緊接著,他想到了嘴皮子功夫獨步神州大地的高曉松。
張強告訴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差不多是一頓飯再加一杯酒的功夫,蜻蜓FM就和高曉松團隊談妥了節目制作意向。
這是高曉松第一檔付費音頻節目《矮大緊指北》誕生的源頭。上線不到兩周的時間里,這檔節目已經累計獲得313.2萬次的播放量。
與此同時,蜻蜓FM這艘移動互聯網初期就揚帆出海的小船,終于在6年之后駛到了內容付費的太平洋的入???。
一路顛簸,又有誰懂?
竟然有一天,用戶愿意付費了
根據官方提供的資料,蜻蜓FM目前擁有超過2億用戶,日活1000萬,收錄全國3000多家電臺頻道,簽約專業主播1.5萬名,聚合900萬小時有聲節目,每天累計的用戶收聽時長超過2167萬小時。
以上數據難以求證,但是在如此出色的數據背后,張強卻感受到了深深的焦慮。他焦慮的源頭就是在2016年突然爆發的內容付費浪潮。
蜻蜓FM的發展路徑與很多移動互聯網產品類似:先是從一個工具入手,集成了市面上幾乎所有主流的電臺,充當起用戶手機里的收音機;接著是收集有聲書的版權,期間并購央廣之聲,成為專業的有聲書內容平臺;而后跟隨UGC的浪潮建立起“聲態圈”的概念,扶植主播,創造PUGC的內容。
彼時已經是2015年底,故事進行到這里,似乎陷入了僵局。原因在于,過于依賴流量變現的廣告模式,讓公司在獲得收入的同時也看到了營收的天花板。畢竟,比起視頻網站來說,音頻的存量市場沒有那么大,廣告收入一定是有限的。
過了半年,羅輯思維在2016年5月推出“得到”App。它就像一針強心劑,讓張強和他的一票競爭對手瞬間清醒。他們看到了之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意模式——讓用戶為單個音頻買單。
張強說:“做免費互聯網平臺和做付費內容的基本邏輯是不一樣的。前者是盡可能依靠頭部內容搶占用戶,做到規?;?后者是要從眾多的用戶中篩選出可能為產品付費的那群人。”
換言之,一個是撒網式,一個漏斗式。
羅輯思維不僅僅是驗證了一種成功的商業模式,它宣告了硬知識可以直接變現,因為有相當一部分人愿意買單。此后,喜馬拉雅FM迅速跟進,聯合米未傳媒推出了《好好說話》這樣的產品,據官方透露半年營收3000萬元。
于是,擺在蜻蜓FM面前的問題就是:是和得到甚至是知乎Live他們去爭奪硬知識,還是像喜馬拉雅FM那樣去聯合頭部IP做內容分發?
不試一試,張強還真不知道。
出人意料的金庸和蔣勛
雖然起步比較晚,但是張強稍作遲疑后,迅速在蜻蜓FM上推出了《金庸經典合集》還有《蔣勛人文經典合集》這兩檔付費內容產品。
《金庸經典合集》的定價比較高,328元,這是蜻蜓FM在2016年書展上與對方簽訂的價格。
蔣勛的音頻內容則是臺灣版權方首次授權大陸公開發行。他比較著名的幾本作品,類似《蔣勛細說紅樓夢》《孤獨六講》等,都在這個產品中,售價199元。
推出之后,兩個作品的銷量情況都比預期要好。可能因為定價的關系,本應更加冷僻的蔣勛專輯反而在銷量上超過了金庸,這給了張強一些啟發。
同樣是偏“軟”的知識解讀,其實高曉松和蔣勛的氣質有些接近。張強在組織團隊為《矮大緊指北》策劃選題方向時,也有意無意考慮了蔣勛受眾的喜好。
事實證明,這種風格的付費產品是有別于羅輯思維那種高強度知識灌輸的一種新嘗試。
聽高曉松的這檔節目,不需要全神貫注,不需要保持緊張,更多的是還原到音頻節目本身就有的伴隨性狀態中,在碎片化時間里接受一些無關緊要的知識。
押寶“詩和遠方”的風格,這次張強似乎是賭對了。
不折不扣的戰略家
蜻蜓FM的D輪領投方是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以下簡稱中文投)。這支具有國家隊背景但是市場化程度又很高的產業基金主要投資文化內容領域的創業公司,比如說羅輯思維。
中文投副總裁張汐璿告訴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張強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戰略家。相比很多對手企業的創始人,他的話不多,但是長久以來在互聯網圈摸爬滾打讓他經歷了太多行業的起伏。
他的職業生涯從上海開始,原先是上海熱線的創始人兼總經理,后來又成為第九城市的聯合創始人。
2009年,移動互聯網開始有起勢的苗頭,張強雖然很看好,但是他觀察了用戶的終端,發現功能機還是占據絕對大頭。于是,他沒有著急,先是找來合伙人,與央視合資成立了央廣之聲。當時,這家公司主要是制作有聲書,為運營商的增值業務提供內容。
2011年,iPhone 3GS全球大賣,智能手機大有在一夜之間崛起的態勢,張強也終于下定了決心。因為此前合伙創立央廣之聲的經歷,他把目標對準了音頻領域。
這一頭扎進去,就是整整6年。
張強想得很清楚,他對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說,音頻行業是典型的內容產業,不是依靠資本就可以快速解決戰斗的,也沒法像打車、單車那樣通過規?;瘉頂D死對手,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
對此,張汐璿也是一樣的看法。作為一個“國字頭”的基金,中文投偏好的創業者不宜過于冒進。
張汐璿說,一個市場起來的時候需要跑得快的創業者,但是如果市場還沒有完全形成,盲目做一些激進的舉措很容易把自己做死掉。
音頻行業正是如此。付費內容打開了市場未來的缺口,可現在遠遠沒有達到天花板,還處于早期階段。這種相對長時間的競爭,需要一位長跑型的選手。
張汐璿在2015年幾乎把音頻領域的所有玩家都看了一遍,最終選中蜻蜓FM主要也是基于這個考慮。
未來的音頻和內容付費
不管是張強還是張汐璿,他們都認為未來的音頻行業絕不會是一家獨大的情況,因為用戶是跟著優質內容走的。
平臺方的機會在于深度定制,或是集成更多的內容主打渠道分發,這分別是蜻蜓FM和喜馬拉雅FM選擇的兩條路。
張汐璿甚至認為,未來還會出現更多類似羅輯思維那樣細分領域的X變量。它們擁有精準而垂直的用戶群體,天生地更加接近變現,比如教育的K12領域。
平臺玩家的整合能力和垂直玩家的轉化能力在未來或許終有一戰,而后發制人的蜻蜓FM已經開始磨刀霍霍了。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過去代表蜻蜓FM發聲的人一直是CEO楊廷皓,他是張強從硅谷挖來的產品大牛;而如今,張強開始越來越多地代表公司形象。這背后的原委我們不得而知,但釋放的信號是顯而易見的。
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認為,對于如今的蜻蜓FM,產品功能的重要性正在逐步讓位于內容和戰略,這是未來幾年決定這艘小船航向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