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芝



日照農民畫新興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間短,涉及到的繪畫題材內容多為田園生活中的人物和情景。內容多為描繪的是收獲的景象,節日的歡樂氣氛和田園生活的幸福。注重現實,不刻意雕刻,呈現簡單,健康,陽光、快樂的藝術品質和精神風格。創作題材內容涵蓋范圍廣泛,更重要的是包含文化本質,人民的物質和精神特征密切相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共同文化意識。
日照農民畫造型,早期作品大部分都是采用年畫的勾線,著色,渲染等技術,類似于中國畫中的工筆。現在的作品大多是非立體的、平面的,借鑒了西方抽象繪畫元素。色彩上,引用了西方色彩構成理念,采用民間色彩平涂畫法。其中隱含的民間性、當下性、抽象性昭然若揭,如宋真理的《牛》。但是農民畫中透露出的純真、質樸才是重要的、不能泯滅的。這其中的意義昭示著藝術的本質。以下文章從題材、色彩、構圖、線條等幾個方面對日照農民畫的視覺元素進行概括和分析:
一、海洋主題的生活題材
日照市地處山東半島東部,具有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兩種不同文化,這些都為農民畫家的畫作取材提供了大量素材,其中,海洋文化更是為日照農民畫的取材注入了不一樣的地域特色,成為日照農民畫有別于其他地區農民畫作的典型特點。徐茂松創作的《打海米》(圖1.1)、傅成峰創作的《大蓬歌》(圖1.2)等描繪海洋生活的作品都是極為優秀的農民畫作。
其次,日照農民畫創作受傳統民俗和海洋文化影響,內容帶有強烈寓意。通過調研究發現,日照農民畫家在創作時一般不會表現出悲觀、消極的生活場景,呈現在他們現場的畫作中,往往是節日,溫馨的場景,表達自己的美好生活向往。在農民畫《鼠年樂趣》(圖1.3)中,魏本合以“鼠”為主題,通過描繪了小老鼠的收獲,來寓意農民豐收的盛宴。 我們可以經常在日照農民畫中找到這些隱含而深刻的代表性意義的東西,比如在一些農民畫中,經常用“公雞”來表示“吉祥”,“蝙蝠”來象征著“幸福”等等。日照農民畫的創作者并沒有受到科學思維的訓練,只有憑借自己的主觀意識來定義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畫中的圖像往往與“現實”和 畫家根據自己的情緒和愿望等情感思維來自由組合,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呈現出“詩意”的氣氛,給人一種替代和新穎的感覺。
二、富有情感的色彩搭配
農民畫的色彩運用是農民畫家內心的真實寫照,多為色彩鮮艷、大膽潑辣,以大紅大綠為主調,強烈對比,鮮明跳躍,不僅具有強沖擊力的裝飾性視覺效果,而且還具有豐富的寓意和內涵。各地的色彩運用并不全然相同,但都是能夠傳達出農民炙熱而樸實的情感訴求。日照農民畫作為民間藝術的延續與發展,吸收和借鑒了傳統民間藝術的色彩概念,特別是善于運用色彩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日照農民畫在選擇和使用顏色上,主要以互補色,高純度色彩為主,色彩艷麗的表現,對比。由于其發展過程由我國傳統民間藝術和民間藝術特色的顏色和形成的觀念形成了明亮而強烈開朗,飽和度和純度高的色彩,呈現出吉祥的景象特色,紅,黃,藍,綠,紫等顏色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美學觀念,經常出現在農民畫畫中。傅成峰的作品“大篷歌”(圖1.2)非常具有代表性,他用藍色的大海襯托掀起了紅色的海帆,又用黑色的船體和白色的海鷗和波浪調和,使整個圖片看起來鮮艷對比,向觀者傳達漁民豐收的喜悅充滿歡樂和快樂的樂趣。宋全國的《曬糧》(圖2.1)是在吸收了沂蒙老區的民間刺繡——“割花鞋墊”的重底亮花的特點,色彩對比強烈,呈現出清晰明快、豐富和諧的藝術效果。
三、夸張抽象的造型特點
日照農民畫在造型上采用有意夸張和高度變形、抽象的處理方法,尤為注重人物動物等形體動態在畫面中的張力。對象的表現特點進一步加強治療,突出個人風格,例如,使較大的物體更大,側面物體等,這些夸張的變化可以使畫面美觀更加裝飾我們 可以看到陽光農民畫比樹木還高,高粱和玉米等作物; 在魚,蝦,螃蟹等海洋動物看到運氣符號和傳統的圖案和形狀;小雞或老鼠頭上看到用方巾、蝴蝶結、帽子等來修飾的卡通人物造型。如在魏本合所畫的《瓜前童趣》(圖3.1)中,所有的花以紅、黃的顏色來填涂,西瓜比孩童都要大,孩童趴在西瓜上玩耍。農民畫家在畫時一般不對事物進行定點觀察和處理,而是從豐富的想象力和對事物的本質理解出發,對其造型進行有意的夸張和變形,因而所畫的形象富有幽默感和趣味性的。
繪畫中的農民畫家一般不會觀察和處理事物,而是從豐富的想象力和對事物性質的理解,故意的夸張和變形的形狀,從而形象豐富的幽默感和樂趣 的。
春耕收割,鉆井,養雞鴨,收集桑樹釣魚等生活和勞動場景,在畫家的創做繪畫下,永遠表現出日照人真誠的誠實感。 民間藝術的豐富而壯觀的氛圍是這個民間藝術最有吸引力的一面。 日照農民畫以其簡約的畫面風格被國內外廣泛喜愛,作品充滿濃郁的當地風味,賦予了強烈的視覺美感。
四、形式感超強的構圖方式
日照農民畫在構圖上飽滿而豐富,畫面滿而不亂,多而不塞,采用完全平面畫的構圖方式,形成了其獨具風格的一面。這種構圖方式不同于我國傳統國畫構圖中講究“留白”的形式美,這也切合了創作者“求全”的創作理念。如徐茂松的《打海米》(圖1.3)、喬諾的《織網》在構圖時都是滿滿的。日照當地的一位農民畫畫家說:“畫畫和種地是一樣的,我們是地地道道的農民,種地時,我們會種得滿滿的,不浪費一寸土地。”這可能是一個玩笑話,但分析日照農民畫的固有原因,漫長的思想和習俗確實會影響到數千年的心理層面,使他們在自己的這個群體中被描繪出來, 經常與“更多”和“全部”相聯系。日照農民畫中的另一個特點是構成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從而表現出同情的構成特征。 農民畫家不受邏輯和現實的約束,而是根據自己的主觀感覺,空間和物體相對自由的布局和排列到二維空間來表達真實的三維空間,或平面組成和尺寸組成 結合使用十字架。 例如,年輕畫家喬諾在她的作品《趕小海》中,將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和天上飛的地面跑步,中間的水和天空飛過這些實時空間不能將東西融合在一起,以此突出趕海的歡樂氣氛。
日照農民畫多采用意象和抽象的繪畫方式,對于場景選取、人物形象動作、物象色彩、外部形象都進行大膽的夸張變形,這與當今的裝飾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在繪畫的技巧上與 素描、油畫等西洋畫不同,它并沒有嚴苛的繪畫要求。如宋真理的《牛》乍一看跟現代的裝飾畫無任何差異,仔細看來農民畫的質樸表現了畫的本質,畫中的牛的造型簡潔,但卻形象逼真、動態鮮明。
五、粗狂不失柔美的線條
農民畫以線為造型基礎,以色填形,即線為骨架,以色為肉,以色助形,所以線條在農民畫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以線造型的農民畫中,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日照農民畫早期的線條屬于中國傳統繪畫中的鐵線描、游絲描。
日照農民畫從六十年代至今經歷了幾十年的演變發展,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造型藝術形式。構圖方式是日照農民畫的重要造型基礎。日照農民畫構圖飽滿,物像結構完整,表現出來的內容具有象征意味。由于日照農民在海洋文化的長期影響下,形成了積極向上、活潑樂觀的生活態度,導致日照農民畫對其表現的事物的外形特征、外部輪廓基本上都采用完整的形象表現出來。日照農民畫用色靚麗,構圖飽滿、線條細膩,由于山東農民受孔孟思想的影響,他們渴望團圓。大多數日照農民畫中主體物就是運用整體寫形的方式,繪面造型拘謹,用色用線大膽豪放。由于日照是濱海城市,農民畫深受漁業文化的影響,出現了一些專門描寫海洋及海洋生活的特寫類農民畫,這也正是日照農民畫不同于其他農民畫的最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