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樺
“物理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物理.”生活化的物理學習資源大量地存在于學生的生活,物理已滲入各行各業,滲透到社會每個角落.學習物理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服務于生活,回歸生活,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聯系,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初中物理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物理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物理問題,主動地運用物理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物理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系,把物理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讓物理生活化,生活物理化.我們的物理教學就應該聯系生活、貼近生活,讓學生熟知、親近的生活物理走進學生視野,進入課堂,使之產生親近感,變得具體、生動,誘發學生的內在知識潛能,使學生主動地動手、動口、動腦,想辦法來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以達到對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滿足,獲得成功的喜悅感.同時也增強其學習物理的主動性,發展求異思維,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用于探索、創新的精神.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在本文中主要談談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創設生活化的物理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好奇心
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對學習才會有興趣.因此,教學要從學生所熟悉的現實情境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其中并體會到物理學習和現實的聯系,這是激發學生物理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使學生在認識物理的同時,學到解決問題的策略,讓他們體會到物理就在身邊,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作用,對物理產生親切感,從而產生學習物理的動力.例如,在講《力的相互作用》一節,教師應該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導入課程.列舉學生非常熟悉的例子,如用雞蛋敲桌子雞蛋殼會破,用力拍手掌手心會疼等.然后用物理科學知識,給予這些現象以合理的解釋,學生就會恍然大悟,其學習的積極性自然提升.又如學習了熱學知識后,教師可提出這樣的問題:(1)燒水的鋁壺壺底有凸凹不平的同心圓,這些同心圓圈起什么作用?(2)油炸食品時,油鍋中滴入水滴會發生爆裂,并把熱油濺起;沸水中滴入油滴卻沒有類似的現象.這是為什么?(3)夏天,自來水管上常有水珠,這是為什么?(4)為什么許多電冰箱的后背都涂成黑色等等.教師應從生活實際出發,抓住學生已有生活的聯結點,架設物理與生活的橋梁,讓學生從生活中捕捉物理信息,引導學生去關注、去體驗,真切地感受物理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建立起物理的科學概念,在此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知識的熱情.
二、利用學生生活經驗破解學生學習中的難點
初中物理知識與學生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生活經驗是否豐富,將影響著學習的效果.物理教學中的有些概念、規律性的東西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學生學起來比較困難.這時教學中如果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創設生動活潑、情趣盎然的學習情境,學生的思維就會活躍,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弄清楚難以理解和容易混淆的內容、把握知識的內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速度》一節,教師可以通過提出生活中的問題:“在百米賽跑中我們如何比較誰跑得快?”,“如何求出從家到學校的速度”等,讓學生找全知識點、交流展示等形式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對于知識點不明確的章節,可以通過生活中的問題情景,啟發學生發現“疑問”,提出“疑問”,引出探究課題,自主進行探究.例如學習《摩擦力》時可以依據生活情景提出問題:擦黑板時為什么用力擦擦得干凈?為什么冬天下雪天,要在汽車輪子上安防滑鏈等問題.讓學生確定探究課題、科學猜想、實驗探究、交流展示等形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通過生活加深了對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得到了培養.
三、利用具有“生活味”的物理習題,來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很多學生學習都是盲目的,不知道所學知識有什么實際用處,就提不起學習的興趣.曾經有學生疑惑的問老師,學物理有什么用呢?將來走向社會會有人出個物理題目讓我解答嗎?作為教師,我們要引導學生,要讓學生發現生活與物理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幫助他們發現生活中很多問題背后其實都隱藏著物理學的知識,通過物理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一定的生存和生活技巧.例如在學了密度是物質的一種屬性時,設計這樣的一道題:“老師星期天在一裝飾品店買回一戒指,測得其質量為8.9 g,投入裝水的量筒排開水的體積是10 mL.請你來做技術員,根據以上數據和所學的密度知識判斷老師買的是不是純金戒指?”這樣的題目與其說是做作業還不如說是在解決生活中的一個問題,其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把這樣一段生活經歷擺出來,就讓學生感覺到這不是在做題,而是在特定的條件下解決一個生活實際問題.有用的問題,有了內在動力,那么學習的心情自然不同了,讓他產生愉快的情感,思維活躍地投入學習,產生的效果自然就好.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解決這些實際問題,不僅鞏固了物理知識,更鍛煉了理解、分析、判斷、推理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四、利用生活化的實驗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物理是實驗性很強的一門學科,作為一名中學物理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多做生活化的小實驗,讓學生圍繞某個專題展開生活化的實驗探究,學生在生活化的實驗情境中就像科學家一樣探究問題,驗證假釋,體驗成功的喜悅,有利于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學素質.例如在課堂中要求學生分組用舊的牙膏皮做浮力實驗,來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學生就可能在刷牙時想起阿基米德測出浮力的偉大發現,從而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和實驗探究能力.用一枝繪圖用的普通鉛筆,就能當作簡單的測量工具,來測量銅絲的直徑,又能充當被測量的模型,測量鉛筆的周長,還可當作慣性實驗的豎直物,在上面纏上螺線,就成了螺線管,把兩枝鉛筆放在水流中,還能研究液體壓強的特點,這樣做的好處就是用最小的投入換取最大的效果,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提高了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總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作為物理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物理,加強知識與實際聯系,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力爭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已有的知識,盡可能地創造一些生動有趣、貼近生活、富有生活氣息的情景和練習,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需要心理,而且也給學生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們將物理知識和實際聯系得更緊密.讓物理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