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增慧+黃禮慶+黃華興+農全興+覃亞勤+梁長威+肖玉珍+曾芳芳+吳丹琴+鐘嫻婕
【摘要】目的:探索實施“性安全月”在艾滋病風險分類管理中的效果。方法 通過隨機抽樣,將艾滋病病患者分成干預組和對照組,通過實施“性安全月”措施,分析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高危性行為的改變情況。結果:實施“性安全月”活動即開展為期1個月的自我約束和風險管理后,研究對象性伴數量基本穩定,但性生活頻率有所減少,安全套使用率和自我風險控制意愿則有明顯提升(P<0.05),艾滋病基本知識知曉率有所提升。結論:在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中,實施“性安全月”活動能有效減少性行為頻率,增加安全套使用率,提高自我風險控制意愿。
【關鍵詞】艾滋病;性安全月;效果
【中圖分類號】R9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6-0-01
“性安全月”指的是在全年中一個月不進行性行為或性行為中采取安全措施,“性安全月”概念一經提出便獲得社會的高度關注,國外更有學者提出全民推廣“性安全月”措施[1]。“性安全月”能夠在短時間內進行行為干預,有效動員全民開展艾滋病預防,減少艾滋病傳播。為探索“性安全月”活動在南寧市興寧區艾滋病風險管理中的效果,我們開展了本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按現住址統計,抽取興寧區2012年1月1日-2015年6月30日所報告的存活艾滋病病患者作為調查對象。
1.2 方法
1.2.1 樣本量的確定結合經驗法,綜合考慮易操作性及依從性等各種因素,在符合條件的調查對象中抽取178例作為研究對象。
1.2.2 分組方法:將178例病患者按1:1的比例隨機分配到“性安全月”干預組和對照組中,每組各89例。
1.2.3 調查方法與內容 調查分干預前的基線調查和干預后的調查,調查以問卷方式進行,內容包括病患者基本信息、性伴數量及性行為頻率、安全套使用頻率、自我風險控制意愿及艾滋病知識知曉率等。調查時嚴格遵循知情同意自愿、尊重和不評判的倫理學原則,做好質量控制。
1.2.4 干預方法 對干預組進行健康教育,講解性安全的必要性,告知維持1個月的“性安全月”推廣活動,在“性安全月”期間給予3次電話隨訪;對實驗組則不提及“性安全月”,僅要求其配合調查,按常規隨訪管理。6個月后,采用與基線調查相同的問卷,重新收集兩組研究對象性行為特征等信息。
1.2.5 統計分析方法 采用EpiData3.0建立數據庫,使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檢驗。
2.結果
2.1 有效問卷情況 178名研究對象中,能完成前后2次問卷調查的有142人,問卷有效率79.78%(142/178)。其中干預組問卷有效率71.91%(64/89),對照組問卷有效率87.64%(78/89)。
2.2 基本信息 統計表明,除婚姻狀況外(p=0.026),干預組與對照組在性別、文化程度、感染途徑、性取向及抗病毒治療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3 最近3個月性伴數變化情況 干預前后,干預組均以1個性伴者居多,分別占71.88%和75.00%;對照組亦以1個性伴者居多,分別占44.87%和51.28%。干預前后兩組性伴數變化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2.4 最近3個月性行為頻率情況 干預前有性伴的病患者,干預組和對照組分別為51例和46例;干預后有性伴的病患者,干預組和對照組分別為49例和43例。干預前后,干預組的性行為頻率變化有統計學差異(P<0.05),對照組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2.5 最近3個月安全套使用情況 干預前后有性行為者,干預組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從干預前的69.56%上升到干預后的97.67%,有時使用從26.09%下降到2.33%,從不使用下降到0.00%,安全套使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對照組干預前后安全套使用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6 自我風險控制意愿 經過隨訪干預后,干預組自我風險控制意愿有較大的改變,無論近3個月有否危險性行為都愿意改變危險性行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自我風險控制意愿干預前后構成比變化不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2.7 艾滋病基本知識知曉率情況 干預前,干預組和對照組艾滋病知識知曉率分別為90.63%和88.46%;干預后,干預組和對照組艾滋病知識知曉率分別提高到96.88%和93.59%。干預前后對比,無論干預組還是對照組,艾滋病知識知曉率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3.討論
目前,艾滋病疫情已進入快速增長期,艾滋病從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擴散的趨勢日益明顯,性傳播已成為最主要的傳播途徑。作為傳染源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高危行為的改變將直接決定其是否會造成艾滋病的再次傳播[2]。根據Benjamin的研究,在全人群中開展“性安全月”可以有效降低艾滋病新發感染率[3],而本次研究旨在探討在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中維持1個月的“性安全月”習慣,對其短期內性行為特征改變的影響。研究指出在流動人口[4]、MSM[5]等群體中多性伴是艾滋病感染和傳播的危險因素,而在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中多性伴顯然增加艾滋病傳播的機會。本次調查發現,實施“性安全月”后6個月,干預組和對照組性伴數均未發生顯著改變。但本次研究中,干預組在接受干預前多性伴的比例已經維持在較低水平(7.81%),干預作用難以體現,因此需要在一個更長的時期內進一步觀察干預對維持單一性伴的作用。研究指出[6]一次無保護性接觸感染艾滋病的概率在0.30%-0.38%不等,在基線調查中,干預組和對照組每次性行為均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別僅有69.57%和61.11%,說明對本地區傳染源的行為干預十分必要。性行為頻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性成癮或性亢奮狀態,而性亢奮是導致艾滋病感染者發生無保護性行為的危險因素[7]。本次研究發現,干預后半年內,干預組性行為頻率顯著降低,而安全套使用率顯著提高,而對照組則無明顯改變。說明通過“性安全月”對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進行為期1個月的性行為自我約束,對其半年內高危行為的改變可以產生積極的作用。研究對象艾滋病基本知識知曉率均較高,達到93%以上,說明隨著廣西艾滋病防治攻堅工程的不斷深入開展,各地加強了艾滋病防治知識的宣傳力度有關,這與覃杏霏等[8]開展的廣西城鄉居民艾滋病知識知曉率狀況調查結果一致。盡管艾滋病知曉率達到較高水平,但感染者和病人中知行分離的現象是目前艾滋病防控工作中的一個難點[9]。根據知信行理論,知識和信息是形成積極、正確的健康信念與態度的基礎,而正確的健康信念與態度則是改變行為的動力。從掌握知識到行為改變中的重要一環即形成自我信念或自我效能感[10],本次研究發現,開展“性安全月”活動后,干預組自我風險控制意愿有了較大提升,而對照組則無明顯改變,說明維持1個月的自我約束對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風險行為控制的自我效能感形成和發展有重要作用。因此,今后感染者管理工作及日常的艾滋病宣傳教育過程中,在提高艾滋病相關知識知曉率的同時,應盡可能從心理、社會等多方面幫助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樹立正確的社會觀和價值觀,強化其社會責任感,努力促成其行為的徹底改變[3]。
參考文獻
[1]Parkhurst J O,Whiteside A.Innovative responses for preventing 艾滋病 transmission:the protective value of population-wide interruptions of risk activity.[J].Southern African Journal of 艾滋病 Medicine,2010,11(37):19-21.
[2]姜樹林,楊燁,劉英杰,丁海峰,于淼,吳瑋,焦薇,李書明,宋巖.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知曉與性行為情況調查[J].慢性病學雜志,2013,(05):366-370.
[3]Armbruster B,Lucas A M.Effectiveness of a no-sex or safe-sex month in reducing艾滋病 transmission[J].Bull World Health Organ,2012,90(7):504-512.
[4]宋麗軍,羅紅兵,盧冉,等.云南省出境務工人群艾滋病感染及危險因素調查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3,17(5):404-406.
[5]張振開,文小青,陳偉,等.桂林市男男性行為人群艾滋病感染危險因素的調查研究[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0,14(9):845-847.
[6]Boily M C,Baggaley R F,Wang L,et al.Heterosexual risk of 艾滋病-1 infection per sexual act: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J].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2009,9(2):118-129.
[7]Eric G.Benotsch,Seth C.Kalichman,Steven D.Pinkerton.Sexual Compulsivity in 艾滋病-Positive Men and Women:Prevalence,Predictors,and Consequences of High-Risk Behaviors[J].Sexual Addiction & Compulsivity,2001,8(2):83-99.
[8]覃杏霏,沈智勇,藍光華,陳怡,周月姣,朱秋映,梁淑家,唐振柱,韋輝,藍文展,耿文奎.廣西城鄉居民艾滋病知識知曉狀況的調查分析[J].廣西醫學,2015,(11):1631-1633+1647.
[8]張璐,王臨虹,方利文.分娩方式與艾滋病母嬰傳播.中國艾滋病性病,2012,18(4):265.
[9]黃興鋒,梁章琴,黃江榮,黃桂群,韋金平,韋興強.2014年河池市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相關知識及性行為狀況調查[J].預防醫學論壇,2015,(12):891-893+899.
[10]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論評述[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0,16(1):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