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雨芊
摘要:指出了隨著環保與綠色的大力實施,以及市民對大氣質量的要求、共享單車業務的興起、海綿城市理念宣傳的深入,許多城市在建設城市綠道上加大了力度。自行車騎行綠道將保護環境、提高國民身體素質、提升人民生活質量、發展經濟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提出了設計師在設計城市綠道中,應更多地思考結合騎行和綠道兩個功能的需求,將環保、健身、娛樂、美化與使用功能有機整合在一起。
關鍵詞:城市騎行;綠道景觀設計;空氣質量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3-0083-02
1 綠道的定義
綠道是指某些是公園路或綠帶旁的條狀或線型的路,是可以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景觀良好、以休閑功能為主的綠色開敞空間。“綠道”主要分成三類: 郊野綠道、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城市綠道建設推廣難度小,分布廣,可以充分利用現有公園和綠地等設施。筆者僅就城市自行車騎行綠道的景觀設計進行探究。
2 騎行綠道的存在和發展是因為社會有各種需求
(1)城市騎行綠道可以緩解市民的精神壓力。在日漸擁擠人來車往的都市中,騎上一輛單車,到一條鳥語花香的林蔭之路去享受一下綠色和清涼,是一件非常令人向往的事情。現在城市生活節奏是越來越快,很多市民開始出現了亞健康狀態,健身運動提到了人們的日程表中,閑暇之余,僅有公園用于打拳慢跑鍛煉健身是不夠的,騎上一輛自行車去健身,是一項老中幼都喜歡、都適合的活動,市區缺少這種既安全又富含負氧離子的休閑騎行健身場所。自行車騎行綠道可以建在公園里,專門用作休閑健身道;也可以在市區合適的位置專建一條快慢結合的兩用慢行道。綠道有優美的綠化帶,清靜、安全,碧樹成行,鳥語花香,將引導人們走出家門口,加入到戶外健身隊伍中。
(2)建設海綿城市,非常適用于發展騎行綠道,可有效地解決城市水澇憂患問題。騎行道的荷載小,結構層便于做成海綿城市理念的模式。
(3)城市騎行綠道可以多為人們提供一個親子交流場所,喜歡騎行是幼童和少年的天性,大人可以陪小孩一起騎行鍛煉。
(4)綠色出行,建設城市綠道,大量栽植,降低PM2.5含量,提升城市生態環境,可以全面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發展品質。
(5)綠道符合低碳城市發展的要求。綠道和公園綠地建設的顯著區別是不用征地,也不需要占用建設用地指標,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更適合作為一個休閑娛樂場所來發展。
3 騎行綠道從景觀設計各因素方面探究
3.1 地形
宜設計為緩坡慢拐彎,要考慮人在不同速度下視野需求不一樣,快速騎行需求大尺度的遠山水域,而慢速騎行人的視野需求植被和小品豐富。
3.2 植物搭配
遵循因地制宜、生態環保、地方特色的原則,結合選址現狀資源特點進行綠化帶的種植設計。植物搭選擇方面不僅要注重易活、外形美觀、色彩豐富,還要注重節約建設成本,降低后期養護成本。多種植喬木和灌木,少種花草地被。保留和種植大量當地生命力強的當地樹種,充分顯示地方特色和資源特色,彰顯城市的個性和特點。在條件適宜的裸露地,可以播種些生命力強健、養護管理需求較為粗放的漂亮花卉作為地被點綴。
3.3 結構鋪裝層
綠道鋪設材料宜采用生態、經濟、節能、環保的當地材料,將海綿城市理念納入騎行綠道建設中。鋪裝基層和面層的設計要用心,在滿足使用強度的基礎上,注重解決其透水性能。面層多采用透水混凝土、透水彩色瀝青。選用透水性面層和透水基層的處理手法,可避免雨天路面過多積水,為騎行健身的市民提供一個舒適的空間。綠道建設尤其要注重能有效快速排水的問題,主要可通過兩種形式解決。除了傳統采用的排水溝形式,將雨水匯集進入市政道路雨水收集管道外,還要大力加強采用自然排水方法。首先,在做面層設計時,要注意使路面具有微小的傾斜坡度,以便于雨水能直接流入到兩側的綠地里;其次,在綠道兩側要設置條草溝,并間斷地設置一些沉淀雨水綠地,這種生態調蓄系統可以作為城市的大片“綠色海綿”,將雨水直接外排的傳統排水模式,向就地消化轉變,利用透水鋪裝、植被滲溝、下凹綠地等景觀要素,重建接近自然的水流自循環,將雨水分散蓄留、逐步緩慢吸收,增強城市對暴雨的適應能力。
3.4 景觀小品
綠道沿線可布設一些主題雕塑、景觀小品。設計要活潑,有一定的表現主題,起到活躍氣氛,降低人騎行疲勞度的作用。人們騎行累了,可以下車拍拍照,休息調整一下。景觀小品的材質和加工宜簡便、價廉。如果綠道是建在水域邊的,可增設親水性平臺,增加一些親水的樂趣。如果沿途有旅游景點,應在視野合適的地方設置觀景平臺。
3.5 驛站服務
在較長的綠道設計中,設計要考慮驛站建設。驛站,就像是一個多功能的中轉站,承擔著綠道管理、綜合服務等方面功能,讓人們在補充能量的同時,還可以飽覽周圍的景觀。綠道驛站的服務系統可以依據規模大小簡化設置。大的游覽設施服務點包括信息咨詢亭、游客中心、淋浴、更衣、醫療點、治安點、消防點等,并可視周邊自然環境設立露營點、燒烤點、垂釣點等,以滿足公眾親近自然的需要。一般驛站包括戶外自行車運動用品租賃、自行車維修、餐飲店、小賣部等;要設置亭、廊、椅、座等供游人休息;為方便人們處理污水和存放各種生活垃圾,防止對綠道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應配備完善的環境衛生設施,包括垃圾桶、公共廁所等各種便民設施。驛站可以設置停車場,停放共享單車,方便人們選用。
3.6 安全設施
地形險要的區域和水岸邊,要設置一定高度的護欄或防護綠帶作為安全防護設施,以保證游人的安全。此外,綠道還必須設置夜間照明系統。
3.7 標識系統
綠道標識系統包括有信息公布欄、指引道路標志、規章制度標志、警示提醒標志、交通規則標志、安全提醒標志和教育宣傳標志等。各類標志牌設計原則一般應統一規范、風格一致、清晰簡潔地設置,從而實現對綠道使用者的指引功能。宜采用現代、簡潔等風格,采取加工制作方便,更換指示內容方便快捷的工藝。
4 騎行綠道規劃設計要注意問題
4.1 綜合統籌考慮
建設騎行綠道要將各種使用功能考慮設計齊全,與周邊的休閑娛樂、游憩場所建設相結合,與體育健身、觀光游覽、河道整治、美化環境、文物保護、生態建設相結合。
4.2 注重成本節約
綠道建設中,避免大面積土方填挖。充分利用現有的地形、路徑、植被、公園園道、水系等進行布置,避免大填大挖,充分利用各種現有資源、合理開發利用。
4.3 彰顯生態理念
不破壞地質地貌和原有綠化,不破壞水利農田設施,從簡從優建綠道。綠道規劃應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讓綠道盡量滿足人類“回歸自然”的樸素追求,避免出現因人工建設的原故,造成現有生態環境的破環。
4.4 以人為本
騎行綠道上人是活動的唯一主體,綠道的建設就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要充分考慮人在使用過程中的各項需求,盡量提高市民的可參與性、可介入性,讓人們能夠在此休閑娛樂活動的同時,滿足健身、親近大自然、熱愛田園風光的心理需求。
5 結語
打造環境優美、功能完善、連通便捷的自行車騎行綠道網體系是大勢所趨。騎行綠道不僅僅是市民的休閑健身之道,也是傳播文明之道、旅游觀光之道。設計人員在騎行綠道設計過程中,要謹記把它建成一項深受人民喜愛、深得民心的生態大道。
參考文獻:
[1]俞孔堅.海綿城市——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
[2]金華市規劃局.浙中城市群生態綠道及旅游一體化規劃 [R].杭州:浙江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2013.
[3]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珠三角區域綠道(省立)規劃設計技術指引(試行)[J].建筑監督檢測與造價,2010(3):1~8.
[4]鄭燕寧.順德綠道生態綠廊構造[J].安徽農業科學,2011(23).
[5]姬悅悅.城市雨洪生態化控制體系研究 [D].西安:長安大學,2013.
[6]高 矗,曹 東.海綿城市系統在綠道景觀中的應用研究-以三亞濱海大道為例[J].現代裝飾(理論),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