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霞+高永+劉博+任昱
摘要:指出了苜蓿作為一種被世界各國廣泛引種栽培的優質牧草,在我國的畜牧業中具有越來越廣闊的發展前景。如何推動我國苜蓿產業的加速發展,滿足巨大的苜蓿產業缺口,已經成為當今急需解決的難題。闡述了苜蓿產業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分布面積以及發展概況,及苜蓿所具有的多重營養價值,綜合分析了我國苜蓿產業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以及在未來發展中的前景展望。提出了從市場供求來看,我國的苜蓿產業還遠遠不能夠滿足國內市場上的需求,因而擴大苜蓿種植面積,提高苜蓿單位產量已經成為生產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苜蓿;營養價值;產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S55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3-0104-04
1 苜蓿的研究總述
苜蓿(Medicago sativa)是苜蓿屬植物的通稱,是一種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飼草植物,并被世界各國廣泛引種栽培[1]。其中,苜蓿是世界上種植歷史最為悠久,分布范圍最為廣泛、栽培面積最大、生產化水平最高、經濟價值量最為高的牧草,具有“牧草之王”的美名[2,3]。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是僅次于大豆、小麥和玉米的第四大糧食作物,從而也有“現金作物”之稱[4,5]。同時,苜蓿被大量栽培,并被用于牛豬等家畜的優良飼草,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產量,適口性也極好。此外,苜蓿中的幼嫩部位也可作為人類食用的蔬菜,其風味鮮美、營養價值十分豐富,在我國的陜西地區也有歷來吃頭茬苜蓿的習慣。據聯合國苜蓿協會不完全統計稱,在西方歐美等國家苜蓿的年產值約在3000萬美元左右[6]。
苜蓿作為首選飼料作物在我國也得到大力發展,據全國畜牧總站統計,到目前為止,我國的苜蓿總面積大約為367萬hm2。據統計,苜蓿草在我國市場上的需求總量逐年上升。隨著畜牧業在未來市場中的蓬勃發展和廣闊前景,苜蓿產業大發展將在國內和國外的需求不斷增加。所以,如何推動我國苜蓿產業的加速發展,滿足巨大的苜蓿產業缺口,以經成為當今急需解決的難題。在整個國際市場中,畜牧業發展的事實成功地預示了苜蓿產業在未來的發展中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苜蓿作為栽植人工草地的首選牧草,加速人工牧草產業的大力發展以及調制優質的牧草已經成為當下畜牧業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7,8]。此外,蛋白質的含量往往是優良飼草的關鍵指標,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主要營養成分,但是蛋白質含量的短缺一直是困擾我國畜牧業進一步發展的難題,而苜蓿中所含豐富的蛋白質正是解決此問題的關鍵,同時,也成為了我國蛋白質含量的主要增長點。然而,我國的苜蓿產業還遠遠不能夠滿足國內市場上的需求,擴大苜蓿種植面積,提高苜蓿單位產量已經成為生產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 世界范圍內苜蓿的分布面積
從世界范圍內來看,苜蓿的種植歷史悠久而廣泛。苜蓿主要分布在溫暖地帶,在北半球成帶狀分布,美國、加拿大、意大利、法國、中國和蘇聯南部是主產區(表1);在南半球只有某些國家和區域有較大規模的栽培。阿根廷、智利、南非、澳大利亞、新西蘭栽培較多。此外,從西班牙到中國,從瑞典到北非的廣大地區都有野生苜蓿分布。現在的非洲南部、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都有大面積栽培的苜蓿。
對苜蓿栽培面積,目前尚無權威的精確統計數據,其生產總體上是在發展擴大,但是20世紀80年代全世界種植面積比60年代末稍有減少,主要原因是70年代中葉,能源危機影響了苜蓿脫水工業,再加上病蟲害盛行,致使苜蓿產業遭受到很大打擊,歐洲許多國家的苜蓿種植面積都明顯減縮,而代之以更能賺錢的其他作物。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在苜蓿的新品種選育、病蟲草害的控制、綜合開發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到20世紀90年代全球苜蓿生產又略有回升。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苜蓿種植總面積大約3300萬hm2(約合4.95億畝),80年代中期減縮到約3200萬hm2(約合4.80億畝),90年代的種植面積又開始回升。世界苜蓿栽培面積的分布格局大體保持不變,北美洲所占比重最大,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國種植面積占全世界的41%~42%;歐洲次之,約占全世界種植面積的1/4;第三位是南美洲,約占23%;接下來是亞洲,不到8%;非洲接近2%;大洋洲最少,不到世界總種植面積的1%。中國苜蓿產業發展的階段見圖1。
3 苜蓿價值的研究概述
3.1 苜蓿的營養價值
大量的研究論證,由于苜蓿具有較好的適口性和較高的營養價值,已經成為了牛羊豬等眾多家禽的優選飼料和牧草。苜蓿體內所含豐富的蛋白質和大量的礦物元素以及碳水化合物是其營養價值的體現。其中,粗蛋白質的含量極高,約為17%~23%左右。苜蓿中豐富的蛋白質主要集中在葉片上,而葉綠體中所含蛋白質的含量高達30%~50%左右,粗纖維的含量約為42%[9]。所以,苜蓿干草屬于粗飼料。雖然苜蓿中含有較多的粗蛋白,但是這些粗蛋白質都是可以被消化的。其中,氨基酸成分相近于乳清粉成分。所以,苜蓿被公認為是優質的纖維飼料。科學研究論證,苜蓿體內的纖維素不僅能為單胃動物提供大量的能量,還具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功能[10]。試驗表明,給動物飼喂特定量的苜蓿纖維元素,不僅可以使幼畜腸道的pH值降低,從而促進幼畜胃腸道發育,而且還能加速有益菌在體內的大量繁殖,增強幼畜的抗病能力;促進胃腸蠕動,并加速體內消化液的分泌,改善動物或人類的消化功能;加強食欲,增大其內臟器官;提高動物的繁殖生育能力,并促進其泌乳能力;改善動物胴體品質等。苜蓿品種的類型、收割時間和次數、儲存方式、土壤質量以及病蟲害防治都會影響到苜蓿的質量和產量。衡量苜蓿品質的是苜蓿干草中營養成分的含量,通過含量的測定和分析比對,可以反映苜蓿品質的優良程度。
3.2 苜蓿的藥用價值
在古代醫學的記載中,苜蓿對人體健康的藥用價值早已被人們所熟知。《本草綱目》謂其有“苜蓿,郭璞作牧宿。謂其宿根自生,可飼牧牛馬也”。又羅愿《爾雅翼》作木粟“言其米可炊飯也。葛洪《西京雜記》云:“樂游苑多苜蓿。風在其間,常蕭蕭然。日照其花有光采。故名懷風,又名光風。茂陵人謂之連枝草”。苜蓿草和根部還可以治療消化不良以及腸胃炎等癥狀,具有化痰止咳、清熱解毒之功效。試驗證明,苜蓿皂苷不僅可以降低動物及人類體內的膽固醇含量,而且還能改善冠狀血管中的血液循環過程,從而減輕冠心病病人的心絞痛癥狀。此外,苜蓿皂苷可以釋放內皮細胞中的一氧化氮,從而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消退速度。對于經常食用肉類的人來講,血液會呈酸性,長期下去身體會處于一個不健康的狀態,而苜蓿的堿性是菠菜的4倍多,以堿性食物苜蓿來中和體內的酸性使之達到酸堿平衡是最佳的選擇,從而減輕人體的疲憊感,維持身體的健康狀態[11]。同時,苜蓿芽通過降低體內膽固醇的含量水平,減少對身體不利的膽固醇,從而對動脈硬化起到一個減輕和預防的雙重作用。此外,苜蓿芽可以通過減少人體內鈣的流失來避免骨質疏松病。苜蓿芽作為一種理想的減肥食物,具有非常低的熱量和糖分含量,同時也是糖尿病病人最佳的保健食物。
3.3 苜蓿的食用價值
經科學研究論證,苜蓿中所含的葉蛋白可以作為食品中的添加劑。目前,苜蓿葉蛋白已經成為了食品加工業中最主要的食品添加劑,每10 g的苜蓿葉蛋白就可以釋放39.8卡熱量、60 g蛋白質、800 mg鈣、50 mg鐵、1.4 μg β胡蘿卜素[12]。苜蓿葉片中含有兩種營養強氧化劑—蛋白質和纖維,將葉蛋白食品添加劑加入到面包、面條等面食中,可以提高面食中蛋白質和纖維含量水平。同時,利用科學技術來提取苜蓿中的蛋白質和纖維等高營養價值的產品。此外,它可以使肉類食品中的香味長期凝聚而不外散。同時,苜蓿中的纖維具有很高的持水性,從而可以提高加工業中部分食品的商業和經濟價值。美國首次將苜蓿中的乳酸提取出來作為一種食品添加劑并獲得成功。之后,眾多學者利用轉基因技術,將苜蓿作為生物器,并將其應用到了工業酶的生產制作中,獲得了廣泛好評。與此同時,苜蓿的根、葉、花可以與面粉混合被制作為一種具有高蛋白含量的混合營養粉,可以被添加到饅頭和面食當中提升其營養價值。
3.4 苜蓿的經濟價值
苜蓿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優質飼草,并被世界各地大量栽植。我國也不例外,如陜北和東北等地區。苜蓿不僅是家禽日糧中的優質飼草,而且其嫩芽幼葉處也被作為一種具有保健功能的蔬菜。此外,苜蓿是一種理想的水土保持植物,也是最重要的蜜源植物種類。苜蓿作為一種高蛋白牧草,是眾多家禽食用的優質飼料,其所含的蛋白質、鈣和微量元素的含量都很高,不僅可以作為家禽的日糧,而且也是家禽營養元素的補充飼料;在家禽飼料的配置過程中,在蛋雞飼料中添加特定比例的苜蓿草粉可以提高雞蛋的產量,并加強雞蛋殼的硬度,所以苜蓿草粉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前景;奶牛在食用了苜蓿干草后,產奶量顯著提高,飼喂幼小的羔羊對其生長發育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所以,苜蓿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和經濟價值,眾多的優點使苜蓿將在我國的種植業和畜牧業的結構調整和未來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4 我國苜蓿產業發展的基本現狀
4.1 苜蓿產業的戰略地位被忽視
苜蓿在飼料生產和生態環境治理以及綠肥種植方面被人們譽為“首選植物”。同時,苜蓿作為栽植范圍最廣、營養含量最高、作用最多的一種優質飼草,被廣泛種植在我國的華北地區和東北以及西北地區。但是,苜蓿的優勢和價值在很多地區卻被忽視,使苜蓿產業的發展得不到重視,苜蓿產業所帶來的潛在優勢也無法轉變為推動當地發展的經濟優勢和生態優勢,如革命老區、邊疆地區以及一些貧困地區,而這些卻正是苜蓿產業最具發展前途的地區。苜蓿是奶牛日糧中食用的最主要的一種優質飼草。在西方發達國家,奶牛不僅產量高,而且牛奶的乳質極優,而這些的關鍵就在于全年優質苜蓿飼草的使用。在我國,到目前為止,奶牛的單產雖然已經達到了500 kg,但從總體上來講,仍然處于較低的水平,而我國奶業的發展主要是靠奶牛的頭數上來維持;最為嚴重的是,作為奶牛日糧中的優質飼草苜蓿,產量和質量卻無法得到保障,也就是說,奶牛并不能經常吃到這些優質飼草苜蓿。據統計,78%的奶牛養殖業中缺乏這些優質飼草。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十分嚴重,如2008年奶粉中三聚氰胺事件的發生,已經成為了奶業發展中血的教訓。如果人們再不重視優質飼草的作用,而只追求牛奶的產量,諸如三聚氰胺的事件或許還會發生,也將繼續破壞我國奶業持續健康的科學發展之路。因此,苜蓿產業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奶產品質量的安全與健康,應該被重視。
4.2 苜蓿建植技術不夠成熟
據科學研究,由于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充足,氣溫適宜,田地里的雜草相對較少,所以苜蓿播種的最佳季節應該是夏末初秋,此時是最有利于苜蓿幼苗的生長。但是在實際生產中,生產者對此并不重視,苜蓿的播種高峰往往是春天和麥子收割后,由于苜蓿幼苗還處于生長的初期階段,生長速度十分緩慢,不耐濕、熱、陰,在與一年生雜草相競爭的過程往往會被淘汰,形成雜草叢生的肆虐局面。另外,由于除草技術的不先進,導致苜蓿的建植率十分低,同時也給生產者們帶來了無法挽回的經濟損失。2000年以來在我國的華北和江淮地區由于雜草問題的發生使大面積苜蓿種植慘敗的現象時有發生。其次,在不具備任何科學技術指導的情況下,在我國新播苜蓿區大面積栽植苜蓿的過程中,因播種過深、表土層疏松、幼苗腐爛及病蟲害等問題導致的失敗常有發生。這些問題在苜蓿的實際生產中引起了一定關注,但是并沒有展開科學系統的研究,科學合理的技術體系尚未形成。
4.3 科學技術水平與生產設備相對落后
截止目前,我國苜蓿產業缺乏創新性的進展和先進的技術水平。此外,苜蓿品種的質量差、抗逆能力弱、產量極低、新品種的研發速度慢,導致質量好、抗逆性高、產量高的優質苜蓿品種十分短缺。從1999~2005年6年的時間里我國經審定登記所公布的苜蓿新品種只有21個,而在西方眾多發達國家里每年公布的苜蓿新品種多達200個左右。加之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不規范的輪作方式,導致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少,土壤貧瘠。苜蓿產業的發展必須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指導、配套的加工機械設備等,以減少收割、加工以及運輸成本,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目前,針對已經形成產業化的苜蓿栽植區所處的地區,經濟落后、科學技術水平落后、機械設備嚴重滯后,苜蓿草發黃變質和營養含量損耗常有發生。所以,苜蓿產業在將來的發展過程中要重視機械設備的配套使用,或者可以和當地的專業器械單位協商服務,統一調配,注重其產量與質量的雙重選擇。
4.4 政府的政策措施不給力
在我國很多苜蓿栽植區,苜蓿產業的發展得不到當地政府的支持。農作物、樹木、家禽等是可以享受國家相關政策的保護和補貼,包括種植、農資綜合直補和良種、農機具購置補貼等,由此也激發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而苜蓿作為一種優質飼草為什么就不能和農作物一樣,單獨為其開辟一條“綠色通道”呢?截至目前,政府還沒有類似的支持和保護政策。這個問題暴露出來的一個尖銳問題是苜蓿價格在市場上的形成完全是由農民和生產廠商來承擔風險,而不受最低市場價的保護。苜蓿產業的發展因得不到政府強有力的政策保護使農民的積極性大大降低而導致苜蓿產業發展受阻。
4.5 尚未形成合理的市場機制
隨著國內草產品市場上栽植面積的擴大和生產企業的與日俱增,供求脫節和混亂等問題漸漸發生。此時的苜蓿產業作為我國的新生事物,還不完全具備應對市場問題的能力。苜蓿草業公司為了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和市場份額,先后爭相降價出售,市場秩序和競爭局面的混亂導致苜蓿產品的售價低于成本價,生產廠家看到利潤減少,就將苜蓿以進價轉賣給農民,導致農民賠錢。2004年,在棉花和糧食的價格持續上漲,苜蓿價格持續下跌的市場環境下,很多生產廠家和農民紛紛退出了已經不具備任何價格優勢的苜蓿產業,導致苜蓿產業一蹶不振,政府興趣和扶持力度也大幅度減弱,使得苜蓿產業發展受限。苜蓿產業的發展因苜蓿質量下降、畜牧業的不穩定以及市場波動幅度較大等原因而停滯不前,甚至有倒退的跡象。
5 苜蓿產業的前景展望
在我國苜蓿產業是一個新生事物,起步較晚。它的發生發展本身是由巨大的社會需求決定的。苜蓿作為我國的朝陽產業,具有很好的發展潛力。同時,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必將會遇到一些問題,人們應該用科學發展觀的眼光,正確認識我國苜蓿產業在將來的發展中必須要面臨的各種難題,擺脫束縛,走向成熟。據有關專家人士的分析測算,苜蓿作為最理想的粗蛋白飼草作物之一,在未來的市場中將會有一個很大需求量。21世紀初,市場對苜蓿飼草產品的需求總量將會達到6000多萬t左右。由此可見,苜蓿產業在將來發展中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與此同時,解決問題、展望未來,合理地開發苜蓿產業將會是一條具有重要意義的科學之路。
參考文獻:
[1]陳寶書.牧草飼料作物栽培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207.
[2]孫啟忠.試論中國苜蓿產業化[J].中國草地,2001(1):65.
[3]楊培志.紫花苜蓿根瘤菌共生對干旱及鹽脅迫的響應機制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4]孫啟忠.我國西北地區苜蓿種子產業化發展優勢與對策[J].草業科學,2000,17(2):65~59.
[5]黃 璽,李春杰,南志標.紫花苜蓿與醉馬草的競爭效應[J].草業學報,2012,21(1):59~65.
[6]尹 強.苜蓿干草調制貯藏技術時空異質性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大學,2013.
[7]孫啟忠,寧 布,李志勇,等.抓住機遇推進苜蓿產業化進程[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3,5(1):67~70.
[8]張玉發.試論苜蓿生產在我國農業三元種植結構調整中的地位和作用[J].草業科學,1999,16(2):10~12.
[9]張春梅,王成章,胡喜峰,等.紫花苜蓿的營養價值及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飼料,2005(1):15~17.
[10]李彥品,楊海明,楊 芷,等.紫花苜蓿的營養價值及其在畜禽3生產中的應用[J].飼料研究,2015(9):14~18.
[11]潘衛倉.紫花苜蓿的主要成分及其在畜牧業中的應用[J].中獸醫醫藥雜志,2015(2): 73~77.
[12]高海娟,柴鳳久,劉澤東,等.苜蓿的價值與利用[J].飼料博覽,2014(3):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