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飛
設疑教學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紐帶,是訓練科學思維方法的過程.在生物教學過程中,用設疑的方法設計一個個懸念,或者引出一個個有趣的實驗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興趣,更是探求新知識的動力.在這種強烈探究意識的驅動下,在思考、分析、討論、判斷、解決問題的同時,學會了分析、推理的方法;學會了想象,發展了創造思維能力;學會了觀察和比較以及提高了鑒別能力;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老師的主導地位在教學中的體現,需要老師精心“設疑”.教師作為一節課的總導演,若能在課堂上不斷巧用“設疑法”,整節課的教學,就像一塊磁石,將學生牢牢地吸引到課堂的學習中去.下面我就設疑法在生物高效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談幾點體會.
一、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設疑,引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上課開始時,學生還沉浸在課間的興奮中,教師在講臺上講得津津有味,學生在講臺下則流露出消極厭煩的情緒或者在做其他的事.這時若能巧妙地用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設疑導入新課,必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講“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時采用提問式導入課題:“你能夠說出多少種富含蛋白質的食品?”學生們議論紛紛,興致很高.我又進一步發問:“你們知道蛋白質在生命活動中的主要作用嗎?”學生們面面相覷,搖頭擺手,底下又是一片議論聲.接著我呈現了“大頭娃娃”圖片,介紹這起劣質奶粉事件.同學們討論更加熱烈:“真怪!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學生們充滿期盼的目光中,教師真切的感受到他們強烈的求知欲,這樣導入新課,效果可想而知.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強烈興趣和渴望探究的動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其迅速進入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迫切要求探索,揭示真相,使學生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中.
二、依據新舊知識的聯系點進行設疑,培養創新能力
設疑于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可以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構建知識結構體系的整體性.在新授課中,新內容與學生頭腦里原有知識之間有潛在的距離,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作用,將新知識和已有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求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系,來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我在進行“植株的生長”這節教學時,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種子萌發后幼苗是怎樣長大的?這時學生的思維很快便活躍起來,議論紛紛,這既可復習鞏固上一節“種子的萌發”的舊知識又可引入新知識.然后又問:根是怎樣生長的?枝條是怎么發育的?于是,學生們又沉思起來.
三、根據事物本質特征進行設疑,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了解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在一些容易忽視、容易混淆的地方,注意努力創設問題情境,恰當地誘使學生意識到所學新知識同自身原有認知結構的矛盾,形成認知沖突,根據事物本質特征提出問題,讓教學過程圍繞著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而展開.比如在學習先天性行為的類型時,大多數學生不能區分反射、應激性、本能、趨性這幾個概念.在學習中特別容易發生混淆,在教學中可以先舉幾個實例問題引導學生去區分.1.觸動含羞草,其葉片會合攏.(應激性)2.將食鹽放在草履蟲的附近,它會躲避.(應激性)3.扣擊膝蓋下的韌帶,小腿會突然跳起.(反射)4.飛蛾撲火(趨性).5.刮風下雨時卷柏會合攏(應激性).6.動物的求偶、繁殖行為(本能).通過這樣幾個例子的釋疑,不僅使學生能區分這幾個概念,而且又進一步的加深理解了相關知識.
四、通過對常規實驗步驟進行設疑,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探究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對常規實驗步驟是否可以顛倒進行設疑,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出結論出來.從而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生物組織中的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鑒定”中,這個實驗要求:還原糖要用新配制的氫氧化銅來鑒定.在學生動手操作之前,我是這樣提出問題的:能否將氫氧化銅預先配制好保存起來,實驗時再拿來使用?學生有的說可以,有的說不可以.我繼續引導:既然意見不一致,那何不探究一下呢?學生一下就來了興趣,每小組設計了兩個方案,根據提供的試劑進行了探究.在進行探究的過程中,有的小組又提出了這樣的問題:1.教材中說斐林試劑的甲液和乙液必需混合,才能加入組織樣液中進行檢測.那么,是否可以在樣液中先加氫氧化鈉后加硫酸銅,或先加硫酸銅再加氫氧化鈉呢?2.雙縮脲試劑能否不按教材中說的先加A液后加B液,而先混合后再進行檢測呢?3.斐林試劑和雙縮脲試劑的成份是一樣的,那么是否可以用斐林試劑來檢測蛋白質,用雙縮脲試劑來檢驗還原糖呢?針對這些問題我并沒有肯定一種說法而否定另一種方法,而是鼓勵學生去探索.這樣就打破了依照教材按部就班的進行實驗的做法,使“照方抓藥式”的實驗操作變成了讓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探究興趣,培養了他們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這樣得出的結論,是建立在原有實驗基礎上,但又有創新.在教學中經常訓練,就可以讓學生的思維以基礎知識為圓點,輻射展開,深層發掘,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
五、在學生處于“知”與“不知”的心理矛盾中進行設疑,活躍學生的思維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使學生產生求知的沖動,激活學生思維火花,進而培養其創新能力.當學生處于“知”與“不知”的心理矛盾時進行設疑顯得尤其重要,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學習完格里菲思的肺炎雙球菌的體內轉化實驗后,提出問題:假如你是當時的科學家,應該怎樣設計實驗來證明轉化因子是什么物質?學生以科學家的身份積極思考起來,最后,我以怎樣的假設,實驗方案如何設計,預期結果如何?這樣,學生利用已知的知識順理成章地掌握了未知的內容.接著歸納總結艾弗里試驗成功的關鍵.
這樣,一步一步地組織學生探究新知識,使知識深化,使學生逐步獲得探求知識的思維方法.
精心設疑能激活學生思維和培養其創新能力.但必須指出,設疑應注意到幾點:首先,設疑應精心提煉,不能隨隨便便;其次設疑應面向全體學生,應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難度的問題,切忌一刀切;其次,對學會的回答應作出恰當的評價,答對的特別是有創新性的應給予肯定和鼓勵,答錯的或答得不完整的不能責備和譏諷.總之,充分利用好教學過程中的設疑,可以使生物的課堂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