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春妹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中考數學試題的題型越來越新,測試范圍越來越廣,試題中增加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這給廣大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帶來新的挑戰和探索.本人從多年的畢業班教學實踐中認識到,初中中考數學復習并不是對以前所教的知識進行簡單的回憶和再現,而是應該使知識在復習課中環環相扣,以重構學生智能活動模式為突破點,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為核心,滲透數學思想方法,使學生在知識的鞏固、深化以及靈活運用方面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進而提高解題能力.
一、章節復習,善于轉化——引發學生聯想思維
數學家華羅庚教授指出“學習有兩個過程,一個是從薄到厚,一個是從厚到薄”,前者是“量”的積累,后者則是質的飛躍.以每個章節中的數學概念、定義、法則、性質、定理、推論等等來引導學生結構聯想,把知識點串聯起來,實現由量到質的飛躍,達到厚薄間的轉化.如在復習初中代數中的二次三項式、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數等知識時,以二次函數y=ax2+bx+c(a≠0)為基礎,把二次函數的函數值為零(即y=0)、函數值是正數(即y>0)、函數值是負數(即y<0)轉化為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等知識,并緊密聯系起來.通過對二次函數的深入研究,綜合其它相關的主要內容,讓學生聯想比較,既便于記憶,又便于了解它們的內在關聯.
數學結構體系是數學知識的中心和靈魂,如果搞不清數學結構,學生所學的知識是支離破碎的.因此我們教師在復習過程中,通過對知識系統地復習,使每一章節中的各個知識點聯系起來,找出其變化規律、性質相似之處及不同點,從而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達到以點串線,以線帶面,以面成體的目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把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從更高的角度理解和掌握已學過的知識和技能.
二、例題講解,善于變化——引發學生深刻思維
精心選擇復習課典型的例題,例題不但有代表性而且是能突出重點,反映中考考試說明最主要、最基本的內容和要求.對例題進行分析和解答,發揮例題以點帶面的作用,有意識有目的地在例題的基礎上作一系列的改編,達到能挖掘原題的內涵和外延、在變式中鞏固知識、在運動中尋找規律的目的,實現復習的知識從量到質的轉變.
三、解題思路,善于優化——引發學生發散思維
復習過程中可利用一題多解來引導學生沿著不同的途徑去思考問題,并對解題思路優化分析與比較,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品質和思維發展,能為學生養成嚴謹、創新的學風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將一題多解作為一種解題的方法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圖1原題如圖1,△ABC中,已知∠BAC=45°,AD⊥BC于D, BD=2,DC=3,求AD的長.
解法1作△ABC的高CE,利用勾股定理和等腰三角形邊的關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求AD.
解法2作△ABC的高CE,利用三角形全等、相似建立比例關系式,再轉化為一元二次方程求AD.
評析上述兩種解法是通用常規解法,是靜態思考,方法是屬于傳統教材重點教學內容、方法.新教材提升了幾何變換教學的地位,我們不妨動態思考來優化解法.圖2
解法3如圖2,分別以AB、AC為對稱軸,畫出△ABD、△ACD的軸對稱圖形,D點的對稱點分別為E、F,延長EB、FC相交于G點.可證明四邊形AEGF是正方形.設AD=x,利用勾股定理,建立關于x的方程模型, 即(x-2)2+(x-3)2=52,求出x的值.
因此一題多解可以拓展學生的解題思路,發散學生思維,但在量的基礎上還需考慮質的提高,要對多解進行比較,提煉出最佳解法,從而達到優化復習過程,優化解題思路的目的.
數學教育家弗洛登塔爾指出:“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整理歸納是知識反思內化的過程,我們要引導學生歸納整理解題方法,并揭示出多題歸一的本質基本相同,數量關系,解答方法基本一樣.通過這樣的歸類訓練,加強了方法的積累和歸納,并能分析異同,把知識從一個角度遷移到另一個角度,最終達到常規圖形能熟悉、常規結論能記住、類似方法會套用、獨創解法受啟發的層次,真正提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
初中中考數學復習課是一種重要的課型,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數學素養.為使學生輕負擔的復習,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始終堅持以生為本,全方位、多渠道地為學生創造條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讓學生在思維方面有所發展、有所提高,從題海戰術中解脫出來,學得靈活,學得扎實.優化復習過程,提高復習效率,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