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雁+段興秋+郭愛萍+馮葶+陳紅云


【摘 要】目的:了解大理某湖泊水中的硫磷及重金屬的情況,為大理某湖泊保護工程建設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提高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方法:選取大理某湖泊9個不同水域段水樣本,對樣品進行處理。按水中的鉛的測定方法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7475-1987)進行水樣中鉛、鎘的測定檢驗,按水中硫化物測定方法(GB/T11941-1989)、(GB 3838—2002)進行測定硫和磷的含量用磷酸二氫根離子H2PO4-、硫酸根離子SO42-的含量表示。結果:才村碼頭的水域中鎘含量超標,達到1.54%,鉛未超標,其它8個采水點采得大理某湖泊水中的未檢出重金屬鉛、鎘的存在,硫和磷的含量用磷酸二氫根離子H2PO4-<0.0mg/L、硫酸根離子SO42-<0.0mg/L。結論:大理某湖泊水中沒有磷酸二氫根離子H2PO4-、硫酸根離子SO42-,重金屬鉛、鎘的污染要管理好廢棄電池、塑膠等垃圾。
【關鍵詞】大理某湖泊;硫磷;鉛;鎘;測量分析
大理某湖泊位于東經100°05-100°07,北緯25°36-25°58,地跨大理市、洱源縣,屬瀾滄江流域,流域面積2565KM2,年降雨量1048MM。洱海平均水深1973.5 M,容積27.7億M3,海岸線長115 KM。洱海兼具生活、工業、發電、航運、旅游、養殖、調節氣候等多種功能,流域內農業生產集約化程度相對較高,化肥農藥施用量較大,易引起農業非點源污染,其污染物流向有滲漏、徑流和農灌水回流。[1-3]水平均透明度為2.24米。由此可見大理某湖泊水質保護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水質在逐漸得到改善,但是不穩定,形式仍舊很嚴峻,大理州為了加大了某湖泊保護管理力度。加大了治理措施。
1 方法與內容
1.1 調查對象的選擇
按照《水質理化檢驗》及國標方法及相關方法,選擇采集西洱河、洱海濕地公園、才村碼頭、喜洲鎮、上關鎮、南詔風情島、小普陀、海東開發區共9個點的延邊水域水樣。
1.2 內容
1.2.1 檢測項目:鉛、鎘、磷酸二氫根離子H2PO4-、硫酸根離子SO42-的含量。
1.2.2 選取大理某湖泊9個不同水域段水樣本,每個水域段取50ml水樣。
1.3 方法
1.3.1 2016年10月進行樣品采集,采樣準備﹑采樣方式﹑采樣要求﹑采集水樣體積﹑樣品采集記錄﹑水樣運輸﹑保存﹑檢測和質量控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生活飲用水標準檢測方法》(GB/T5750-2006)要求進行。
1.3.2 水質評價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要求進行。
2 結果
2.1 大理某湖泊衛生質量基本情況
此次調查檢測選取9個不同水域段水樣,采樣時可見白色塑料袋,飲料品等白色污染,水中含有大量水生植物,以水草為主。水色呈淡綠色,平均PH值為6.9。周圍環境良好,無工廠和成堆垃圾。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V類地表水中鉛,鎘指標評定,未超過限值為合格,超過限值為不合格,評定結果。鉛、鎘含量符合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V類地表水質量標準。僅僅才村碼頭的水樣中鎘含量超過地表水環境鎘含1.54%。才村碼頭檢測出鉛、鎘含量見(表1),其它8個水樣點的采水都沒有檢出含有鉛、鎘。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補充項目鉛,鎘指標評定,未超過限值為合格,超過限值為不合格,評定結果。磷酸二氫根離子H2PO4-、硫酸根離子SO42-含量均符合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補充項目磷酸二氫根離子H2PO4-、硫酸根離子SO42-檢測含量見(表2)。
3 討論
影響大理某湖泊水質的主要因素是鎘含量超過V類地表水質量環境標準限值的1.54%。水體中的鎘可謂水中的顆粒物吸附,植物對鎘有很高的富集能力,作物中水稻吸附能力較強,另外煙草﹑向日葵也可以吸收鎘。有資料報道蕨類植物對鎘吸收非常強,葉部鎘含量可達1200mg/kg。對鎘具有高倍數富集能力的水生生物一方面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另一方面有可能將其用作鎘污染的指示生物。鎘含量超標的原因分析:(1)鎘通過廢氣、廢水、廢渣排入環境,造成污染。(2)水體中鎘的污染主要來自地表徑流和工業廢水。(3)鎘是煉鋅業的副產品,主要用在電池、染料或塑膠穩定劑,它比其它重金屬更容易被農作物所吸附。相當數量的鎘通過廢氣、廢水、廢渣排入環境,造成污染。從以上原因分析,有可能是在才村碼頭的流入溪流中可能有電池、染料或塑膠等廢棄物,使鎘流入了才村碼頭的水域中。
4 結論
大理某湖泊水中沒有磷酸二氫根離子H2PO4-、硫酸根離子SO42-,重金屬鉛、鎘的污染要管理好廢棄電池、塑膠等垃圾。
【參考文獻】
[1]高志賢,李文選,周煥英.常用衛生標準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2]張克榮.水質理化檢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3]羅家洪,郭秀花.醫學統計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4]陶紅睿,楊宇嬌,董娟等.某鎮部分飲用井水污染狀況研究[J].大理學院學報,2012-03(11):93-95.
[5]陳學敏.環境衛生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07.
[6]王維森,薄濤,蔣欣.飲用水安全檢驗實用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2.
[7]王占生.飲用衛生與管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03.
[責任編輯: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