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
【摘要】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在給人們帶來生活便利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導致了一系列亞健康問題出現,亞健康防治也成為現今醫學界的重要課題,本文將試分析治未病思想與亞健康防治的具體聯系,從中找尋治未病思想對亞健康防治的啟示,以期能夠有效干預亞健康狀態,為現代醫學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治未病思想;亞健康防治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6-0-02
前言
隨著現代化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生活、生產都變得極為便利,但與此同時,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也給人們帶來了一系列的弊端,亞健康狀態即是其中之一,亞健康是一種臨界狀態,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身上并無明確的疾病,但是其精神活力與適應能力卻在明顯下降,例如在巨大的壓力以及不規律作息之下,人們繼而產生的焦躁、失眠、肥胖、心悸等,都是亞健康狀態,所以,具體說來,亞健康指的便是一種非病非健康的中間狀態,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治療與疏導,將會引發真正的疾病,甚至難以治愈。目前,我國已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都或多或少存在亞健康狀態,因此,將亞健康防治作為當前醫療事業的重要課題不足為過。研究發現,亞健康防治和中醫治未病思想之間存在著諸多關聯,研究治未病思想可以對亞健康防治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同時豐富我國的醫療防治體系內容。
1.中醫未病的概述
我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內經》中對于未病曾有較為詳細的記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一直以來,無論在做任何事時,我國都始終堅持“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的思想,這種思想在治未病中得到了最為淋漓盡致的體現。簡單來說,未病指的就是“尚無病”或“未發之病”,所謂“未發之病”指的是潛在的疾病,尚處在潛伏期或初期征兆尚不明顯階段,尚未有明顯癥狀,因此也不易被發現。“扁鵲見蔡桓公”一文中,扁鵲指出蔡桓公“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便正是未發之病。然蔡桓公固執己見,最終導致病入膏肓,無藥可救。
“病雖未發,然征兆已見”這種說法,很多人必以為然,尤其對于熱衷西方醫學的人而言,沒有病狀即為無病,實則不然,中醫治未病并非毫無科學依據,事實上,我們身體的各個器官和臟腑環環相連,互為依附、相互影響,當某一個器官或臟腑將有病癥之時,身體的某些部位會提前顯露征兆。如果此時能夠察覺這些征兆,及時采取相應的治療調理措施,就能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乃至進一步惡化,使其在未患或未發之前得到良好的防治,繼而能夠更加徹底地治愈。
除了“尚無病”“未發之病”外,未病還有諸如“欲病之病”“平人”等含義,總體來說,未病是一個較為系統的概念,其根本核心即“防”,防患病、防病重。
2.亞健康與中醫未病的關系
“中醫‘未病與‘亞健康狀態這兩個概念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區別和聯系,可以說,中醫治未病思想對亞健康防治在理論和實踐層面上具有雙層指導作用,既能促進臨床干預方案的規范化和標準化,也有助于對亞健康概念進行約定并達成共識。”[1]
亞健康狀態與未病,是兩個提出時間相隔逾兩千年的概念,未病展現了我國中醫醫學對于疾病的不斷認知,而亞健康狀態則是現代科技水平與社會不斷發展的產物,兩者之間盡管有著不同,但也存在著一定聯系,亞健康狀態下的人,實際上正是未病中所指的“未發之病”,即身體已經出現了一定的病前期征兆,存在著潛在的健康問題,因此,治未病思想對于亞健康狀態的防治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這主要體現在指導診斷病因,提供防治思路和防治方法”[2]上。
“未病”概念的誕生,自然而然地催生了“防治未病”的重要思想,并且由此確立了一系列較為系統、完善的防治原則與方法,即中醫的養生之道,目前,“WHO的一項調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只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則處于亞健康狀態”[3],要想治理亞健康狀態,可以將治未病的中醫養生思想移用過去,起到重要啟示作用。
首先是養生之道,中醫有句古話叫做“病從口入”,很多飲食不加節制的人往往最容易出現亞健康狀態,為此,采用中醫養生之道,可以很好地調節身體狀態,有效地防治亞健康。譬如,飲食不規律,愛喝酒、飲食過油的人,容易患肥胖、高血壓等癥,一旦調節飲食,清淡少飲,就將起到十分積極的效用。
其次是養神之道,中醫認為,身體的很多疾病都為心病,內心情緒的緊張、焦灼、多疑、煩悶,容易滋生一系列的疾病,為此,調整心態,改善長期抑郁或易暴躁多怒的習慣,便能夠有效地防治諸多五臟疾病。俗話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不無道理,因此,中醫養神思想提倡心境清凈,從容淡然。
最后是加強鍛煉思想,要想真正防治亞健康狀態,有效地改善身體不佳之況,就必須積極地加強身體鍛煉,生命在于運動,鍛煉形體可以促進氣血循環流暢,增強體質,鍛煉形神可以改善心性,遇事不易焦躁,只有這樣,才能讓自身更加健康,避免現代化生活進程中的諸多疾病。
3.治未病在亞健康治療中的應用成效
盡管亞健康狀態與未病從根本上講屬于兩個不同范疇的概念,但是,從整體癥狀上來看,亞健康狀態與未病依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治未病思想對亞健康狀態的防治起到了十分積極的啟示作用,在實踐應用中,也起到了極其良好的成效。譬如,較為常見的亞健康癥狀為疲勞、失眠、頭暈、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焦慮等,這大多是由于缺乏鍛煉、用腦過度、易怒易躁、多疑猜忌等引起的,而治未病思想中的加強身體鍛煉、修心養性、注意飲食休息等做法,無疑能夠對癥下藥。加強身體鍛煉可以預防疲勞、失眠,修身養性可以有效避免焦慮、多疑、易怒,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注意飲食休息可以減少肥胖、頭暈等,長期堅持,人們將逐漸擺脫亞健康狀態,恢復活力與神采。
結論
我國中醫學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綿延數千年的眾多醫學者的智慧與心血的結晶,不僅能在當時起到良好的治療效用,縱使在千載之后,依然能為現代醫學作出巨大貢獻,治未病思想的應用能夠有效地針對亞健康狀態,起到良好的防治啟示,相信在不久的未來,亞健康狀態能夠得到積極的防治,不再成為現代醫學的難題。
參考文獻
[1]王智瑜,李淳,薛飛飛,趙暉.試論治未病思想對亞健康防治的啟示[J].新中醫,2017(03):154-156.
[2]范延妮.中醫“治未病”思想對亞健康防治的啟示[J].西部中醫藥,2014(12):37-39.
[3]楊瑞芳.“治未病”思想對亞健康人群護理的啟示[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1.20(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