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瑞
摘要:績效管理系統是近年來統計機關運用的較為廣泛的措施,主要以加快工作職能轉變及提升工作效能為主。隨著企業經濟及競爭力的不斷加大及提高,企業管理過程中如何提高工作效能成為企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為了分析績效管理系統對于提升統計工作效能的措施,筆者針對現階段的統計工作及績效管理系統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績效管理系統;統計工作效能;方式
中圖分類號:F272.9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5-00-01
績效管理系統主要是指管理組織及員工績效的系統,績效管理系統是企業各種管理系統中的紐帶,可以作為用來檢驗企業管理系統運行成果的標準。績效管理系統的結果與目的主要為提升企業或小部門、小組、個人的績效,以此完成企業的終極目標。對于統計工作來說,績效管理系統能較大程度提升工作效能,節省工作時間,利于企業的發展及進步[1]。
一、統計工作的現狀及問題
部分企業領導人對于統計工作在企業管理中的存在及作用認識不夠充分,部分領導甚至不清楚企業管理與統計工作之間的關系及聯系,導致了企業管理過程中出現不重視統計工作的現象,影響了統計工作效率的升級及優化,企業員工在進行統計工作的過程中只是單純的將相關信息及數據、資料進行收集,并未經過深入的分析及探究,無法發揮統計工作的實際作用。企業中擁有完善的財務管理體制及生產管理體制,卻唯獨缺乏了統計工作運行機制,企業資料、數據沒有經過嚴格的收集、分類、整理、加工及深入分析,使得資料及數據在企業管理過程中無法發揮實質性的作用,僅僅是以數字存在,卻沒有說服力,統計工作系統性較弱,影響了統計工作效能的提高及企業管理的發展及進步。
二、運用績效管理系統提升統計工作效能的方法
1.建立統計工作過程中績效管理新目標
根據企業發展目標、發展方向、發展導向及質量等綜合情況,利用信息化建設成果,運用互聯網作為工作途徑,主要開展以注重工作效能及深化應用效果為中心,在企業內部建立科學、有效、統一、方便使用、安全穩定及數據共享的績效管理系統,將企業管理中的統計工作做得更加快速、精準、深刻及高效,提高企業統計工作科學化水平及全面性。
2.構建統計工作過程中的績效管理機制
為了提高企業管理中統計工作的效能應構建績效管理機制來全新部署統計工作,企業統計工作過程中應以機制構建為主,對企業領導、責任等進行嚴格的強化,確保統計工作績效管理的有序進行。首先應建立績效管理的組織機構,對于企業管理中的統計績效管理工作進行統一組織、指導及協調,規范相關部門的績效管理工作;第二應對統計工作的績效管理任務進行分解及落實,按照項目及責任化的劃分將承擔的工作任務作為績效管理的主要內容,對統計部門的員工進行共同目標、個人目標及重點目標的責任劃分,做到各司其職及將責任落實到實處,利用計算機網絡制定一個統計工作自我評價及反思統計表,針對每日完成的工作進行記錄、評價、檢查、反思及優化,確保整個統計工作的有序進行[2]。
3.創新企業統計工作過程中的績效管理
要做到企業內部統計工作的有序進行首先應創新統計工作的聯動機制,在各部門之間搭建信息交流平臺,將部門統計管理職能進行有效發揮,建立業務上的互相監督、互相協作配合、相互之間資源互補及共享的統計工作體系;其次應為統計工作構建創新的工作模式,加強企業領導者對統計工作的重視程度,加強對企業統計工作的檢查及監督、指導;最后是創新服務理念,在企業內部樹立新的工作理念,確定以準確統計、優質服務為統計工作的思路及指導,促進統計工作的落實及發展。在企業統計工作中拓展新的工作領域,圍繞企業的經濟發展,加強企業經濟形勢的監督,定期分析及調研企業的經濟運行狀況,增強對企業經濟運行情況的預見性,完善統計工作,為企業的發展及運行情況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
4.規范統計人員的工作
為了提高企業統計工作效能,首先應對企業統計工作人員的工作進行績效管理,針對統計人員進行專業的培訓及學習,豐富統計人員的職業素養,提高其職業技能。設置嚴格的績效管理體系,針對統計過程中由于個人失誤及不負責等因素導致的統計工作數據錯誤或影響統計工作整體效果的工作人員給予相應的懲罰,針對一定時間段內工作認真負責,沒有出錯的工作人員進行獎勵及鼓勵,提高統計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
三、結語
在經濟快速發展及企業競爭較為激烈的今天,企業為了追求經濟效益的提高,部分企業往往將企業發展的重心放在開拓市場、改善生產管理及節約成本上,忽略了企業管理過程中統計工作的進行,統計工作對于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具有較為顯著的作用,在企業管理過程中應采用績效管理系統對統計工作進行管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及統計工作的效能。
參考文獻:
[1]王延青,劉娜,丁菡容,等.公立醫院績效管理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病案,2013,14(10):40-41,2.
[2]盧志健.精益化績效管理系統的研制與應用[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中旬刊,2015,26(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