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莎+李木介+朗旺+王國平
摘要:主要對千果欖仁進行了概述,闡述了千果欖仁地理分布及生態學特性,對其生物學特性進行了分析,同時,探討了千果欖仁種的種子采收、種子處理、苗圃地選擇、催芽、苗木管理及育苗出圃等技術,以使千果欖仁基因得到有效的保存和發展。
關鍵詞:千果欖仁;種子;育苗
中圖分類號:Q949.76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3-0206-02
1 引言
千果欖仁(Terminalia mericarps Vaniot Huerck et Muell.-Arg.),別名大馬纓子花,千紅花樹使君子科,常綠喬木,高達25~35 m,具大板根;小枝圓柱狀,被褐色短絨毛或變無毛。千果欖仁是一種珍稀樹木,是國家Ⅲ級保護植物,其分布于我國的廣西,云南、西藏等地。在氣候溫暖、潤濕的小環境中生長。千果欖仁屬于一種生長速度比較迅速的珍稀用材林木種[1]。現如今對于千果欖仁樹種的研究極為缺乏,一般只對樹皮化學成分分析、生物學特性及地保護、育苗試驗等方面進行研究,但未見有關其林木的生長規律及木材物理性狀研究報告。
2 千果欖仁介紹
葉片為長橢圓形紙質對生厚葉;葉片長度約10~18 cm,寬度約5~8 cm,葉緣呈全緣或微波狀,或有促齒,在其頂端通常為尖頭并且短、偏斜,其基部為鈍圓。花極小,極多數,兩性,紅色,長(連小花梗)4 mm;小苞片呈三角形存;萼筒呈杯狀,長為2 mm;雄蕊10,突出;生長有花盤。瘦果較為細小,極多數,具有3翅,其中有2翅相同大小,1翅特小,長約3 mm,寬(連翅)12 mm,翅膜質,干時呈蒼黃色。花期8~9月,果期10月至翌年1月。
3 千果欖仁地理分布及生態學特性
千果欖仁主要分布的地區在以下幾個地區比較多,首先是云南南部、西南部地區,其中,在最南邊,分布到了云南的勐臘,最北分布到瀘水(260N)。另外在西藏墨脫還分布有少量千果欖仁。在海拔1500 m的地方還有分布。另外,在錫金、印度東北部有部分的分布,經調查,在緬甸的北部地區、馬來西亞、泰國、老撾、越南的北部地區都有分布。千果欖仁其主要的分布地區為熱帶或者是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區,這些地區干濕季有著相當明顯的分別,年平均氣溫在19~23 ℃之間,極端天氣時最低在0~3 ℃內;全年降雨量為1200~1800 mm左右,并且一般下雨量集中于5~9月這幾個月之間,同時,空氣相對濕度70%~86%之間,終年無冰霜氣象[2]。分布于各地的千果欖仁均生長于土層深厚的地區,土壤顏色多為磚紅色,其次還有部分為山地紅黃壤、河岸沖擊土以及黑色石灰土等等,土壤的pH值約介于4.5~7.5之間。千果欖仁需溫潤的生長環境,主要分布在河岸與溝谷地區的熱帶雨林、季雨林以及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之中,通常處于林分上層,在局部地段為優勢木種。千果欖仁相對其他林木種的天然更新力比較差,一般在林內很少能看見幼樹,幼苗生長的地方一般是在僅在空曠的地方。
4 生物學特性
4.1 千果欖仁的生長習性
根據觀察發現,每年的4~10月為千果欖仁生長期,在4月初,千果欖仁出芽,通常30 d(四月底)內展葉,約45 d(五月中)千果欖仁進入展葉茂盛階段,開始不斷生長并展出新葉。到約180 d(10月)的時候,千果欖仁則停止生長,每年的11~12月千果欖仁開始落葉,于第二年的4月中旬前后停止落葉。千果欖仁的生長速度比較迅速,在日光充足、土壤肥沃潮濕的生長環境中能培育出大苗。在一年的時間,苗高可以到0.80 m,而地徑則可達0.71 cm;2年千果欖仁生苗高為2.38 m,地徑為3.63 cm;3年的千果欖仁生苗高3.51 m、地徑為5.44 cm;成年樹年均樹高、胸徑生長量分別可達1.50 m、2.0 cm。
4.2 千果欖仁的開花結果習性
千果欖仁通常于種植后14年開始開花結果;一般會在8月生出花蕾,在9月底至10月初左右開花結果,幼果期的千果欖仁主紅色,從開花到果子成熟總共所需的時間約50 d左右,在11月下旬果實成熟,果熟后變為蒼黃色,成熟果實果實極多帶翅,可掛樹上直至次年2月。
4.3 千果欖仁種子特性及發芽力
千果欖仁的果實通常都較為瘦小并且數量很多,帶翅果實千粒重為0.53 g,沒有胚乳,含有豐富的油脂。新鮮種子的含水量在17.25%左右,其發芽率較低,即使是成熟飽滿種子在室內的發芽率也僅僅為30%。采用室內通風儲存、干燥器儲存、9 ℃低溫儲存三種方法對種子發芽能力比較發現,千果欖仁種子壽命較短,種子在室內通風條件下存放種子超過4個月就會完全喪失發芽力;在干燥器和低溫狀態下存放存放2年后,發芽率仍為20%左右,故后兩者儲存方式可延長種子壽命。
5 育苗材料
5.1 果實采收與處理
千果欖仁的種子于11月下旬成熟,果實顏色從青轉變為藍黑色的時候就可以開始采集,通常情況下選擇20年生以上的健壯母樹,通過鉤刀、高枝剪來進行采果或者是使用竹竿將果實擊落來進行收集。果實出籽率為40%~50%,將果實放到容器之中,通過搓擦的方式來去除果皮,然后放到清水之中進行漂洗,待漂洗干凈之后放到陰涼通風的地方,等到種殼的水跡小時候之后才進行貯藏。過干易致種子脫水,種皮開裂,子葉發霉,易喪失發芽力,故多用含水量5%左右的濕潤河沙分層貯藏。如需催芽播種,可置于溫度較高或有陽光照射的地方,2月初種子開始大量萌生,播種后可提早數天發芽。
5.2 苗圃地選擇與苗床準備
因為千果欖仁耐陰,并且忌強光,所以在選擇育苗環境的時候應該選在日照時間不長、利于減排灌、潮濕肥沃的地方,通常情況下如果是沙壤土或者是壤土最好。對于苗圃必須要進行三犁三耙,要做到精耕細作。如果是在山壟田進行育苗,就必須要將排水溝挖深一些,中溝、邊溝寬控制在40 cm作用,深度控制在35 cm。在準備的過程中要施足底肥,在每畝地需要施用豬牛欄糞1500 kg。需要在進行耕耙地的時候講肥料均勻的翻入到耕作層之中。播種時間為1月底至2月。一般用條播,行間距20~25 cm,每畝播種12~15 kg。
千果欖仁屬于一種優良鄉土闊葉樹種,主要存在于我國熱帶、南亞熱帶地區,并且,調查發現,千果欖仁天然資源已近枯竭。因此,需要對千果欖仁的特點進行分析,對其生物特征進行分析,有助于千果欖仁的保護,同時,出具有效方案重點保護其原生態環境和現存植株,研究促進千果欖仁生長的辦法并提高管理技術[3],以保障今后擴大種植的質量;此外,應多展開有關林木種培育研究,大力開發人工種植,除造林外,可作道路側、園林綠化樹種培育,起到保護并利用的雙重作用,以此既對野生資源的破壞進行修復,又促進了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謝春華,鄧文華,管志斌,等.瀕危植物千果欖仁的生物學特性及遷地保護技術[J].廣西林業科學,2009,38(4):250~251.
[2]盧 靖,周長富,徐保燕.千果欖仁育苗試驗初報[J].西部林業科學,2010,39(1):81~82.
[3]余貴湘,喊 亮,董詩凡.外源激素和穗條對千果欖仁扦插育苗成活率的影像,2017,46(1):46~47.
[4]劉丗龍,趙見明.云南德宏高等植物[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