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清+杜艷豐+梁善理
摘要:指出了節水微灌技術在農業種植上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種植效益。以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種植紅胡蘿卜使用節水微灌技術效應為例,詳細分析了節水微灌技術在節水、節能,節約用種,增產、增收方面的突出效應。為該項技術的進一步推廣及應用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節水微灌;紅胡蘿卜;種植效益
中圖分類號:S63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3-0213-02
1 引言
節水微灌技術是在20世紀60年代發源于以色列[1]。我國開展節水灌溉方面的研究也比較早,20世紀七八十年代已經有部分地區開始應用這項技術,90年代,開始大面積推廣應用[2]。節水微灌技術是一項以少量的水濕潤作物的根區附近的部分土壤的一種局部灌溉技術[1,3]。近年來在農業種植上的應用發展很快。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是全國紅胡蘿卜重要產地之一,栽培面積達8萬余畝。近年來隨著種植面積擴大,需水增多,水資源開發與需水矛盾加劇,加上紅胡蘿卜營養生長階段需水量較多(每畝達250 t左右)。為此,節水尤顯重要。2008年該地引入節水微灌技術,當年實施面積3000畝,到2009年已發展到15000畝,現在推廣面積達8萬余畝,收到十分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大面積推廣應用已呈燎原之勢,它的好處如下。
2 節水、節能
過去,該地栽培紅胡蘿卜多采用管道輸水畦灌,澆1畝地至少用1 h(水泵出水量為50 t/h左右),安裝落地微灌后,20 min可澆3畝,澆水時間大大減少,據測算節水40%~55%,這與王賢等人的研究結果相當[4]。同時,由于澆水時間減少,又能省電80%左右。微灌不用摟畦刮堰,又可省工,折合人民幣80元左右。
3 簡便適用、灌水均勻
節水微灌不受地形限制,有一定坡度也可使用,且灌水均勻,均勻度可達90%以上,這與錢彬源等的研究結果接近[5]。非常適合紅蘿卜等根系類作物,操作簡便,一合閘水就進地,灌水可快可慢,不產生地表徑流,使紅胡蘿卜根系經常可保持適宜的土壤水分。
4 節省種子、出苗率高
2016年,在使用節水微灌試驗戶五戶Ⅰ、常規灌水戶試驗戶五戶Ⅱ10塊地作了調查,結果取平均值(表1)。
以上所調查地塊相鄰,紅映二號每80 g一桶,市場價120元,施肥、澆水、除草等田間管理措施相同。
由表1可以看出,節水微灌的比常規灌水紅胡蘿卜田間出苗率提高12.1%。同樣畝留苗3萬株,微灌戶在少用種子40 g的情況下,仍可達標。農戶普遍反映,同樣種一畝紅胡蘿卜,至少節約種子20%左右(折合人民幣60元)。微灌田苗期土壤始終溫潤,而常規灌溉戶,土壤受水不均勻,水口籽種還受到水流沖刷,故出苗率相對低些。
5 增產、商品率高
紅胡蘿卜收獲期(9月20日),分別在實施節水微灌戶Ⅰ和常規灌水戶Ⅱ紅胡蘿卜地測產,每戶Z字形五點取樣,每點測5 m2。然后取平均值,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節水微灌的田塊折畝產5934 kg,而常規澆水的田塊畝產4798 kg,節水微灌畝增產1136 kg,比常規灌溉增產23.7%,與趙印英等研究結果30%[6]相接近;商品率比常規灌溉高(單根重150 g以上的占總重的百分比)14.4%,外地客商只要見是微灌紅胡蘿卜,每畝至少多給價500~800元。種植農戶普遍反應:使用微灌技術的紅蘿卜根形整齊,裂根杈根的少,品相好。主要因為紅胡蘿卜全生育期灌水充足而且均勻,紅胡蘿卜生長整齊一致,從而使紅胡蘿卜的產量和良品率都大大提高。
6 節省勞動力
與地面灌溉相比,節水微灌具有輸水損耗低、節省勞力、少占耕地、對地形和土質適應性強、能保持水土等優點[6]。節水微灌系統可全部同時進行灌水,也可分區輪灌,只需開關閥門就可以進行灌溉,不需平整土地或開溝刮畦,大大減少田間灌水的勞動強度,還可實行自動化控制,節約了勞動力。
7 使用節水微灌技術注意事項
(1)微灌噴幅2.7~3 m為好,太寬中間部分紅胡蘿卜因噴施水量不足而減產。
(2)微灌噴孔徑在適宜范圍內小一些好,但太小孔徑容易堵塞[7]。孔徑大的霧化不好,影響受水均勻度,從而降低噴施效果。
(3)紅胡蘿卜肉質根肥大期噴施水時間要比平時增加3倍,以促進地下部生物產量的快速形成。
參考文獻:
[1]楊少俊,趙新建.農田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微灌[J].農村新技術,2009(21).
[2]熊 斌.節水微灌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J].云南農業,1998,4(25).
[3]莊乾坤.高效、節水微灌技術的示范、推廣應用研究[J].現代農業裝備,2017(11):46~49.
[4]王 賢.微灌技術應用及分析[J].山西水利,2003(3):32~34.
[5]錢彬源,邱川海.微灌節水技術推廣應用經濟效益分析[J].江蘇農機化,2009(5).
[6]趙印英.噴微灌節水增產效果分析[J].山西水利科技,2004,8(3):24~25.
[7]王 炯.微灌節水技術在干旱地區的應用方式探討[J].甘肅農業,2014(2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