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
【摘要】目的:探討重癥監護病房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預防及護理措施。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110例重癥監護病房行有創機械通氣治療患者,以隨機數表抽取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預防及護理措施,觀察組專業預防及護理措施,對兩組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進行觀察對比。結果:觀察組患者重癥監護病房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針對重癥監護病房行有創機械通氣治療患者給予專業的預防和護理措施,能夠有效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幾率,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
【關鍵詞】重癥監護病房;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預防護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R5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6-0-01
建立人工氣道,實施機械通氣是搶救呼吸衰竭等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能夠延長患者生命,爭取有效的搶救時間,在臨床治療中應用廣泛[1]。但是在治療過程中容易出現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其多發生在患者接受通氣48h后,是一種較為嚴重的醫院感染,發生幾率隨著通氣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嚴重時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應采取有效的預防護理措施,以此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幾率。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討了重癥監護病房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預防及護理措施,現詳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5年3月~2017年2月,選取我院收治的110例重癥監護病房行有創機械通氣治療患者,以隨機數表抽取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5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7:28,年齡25~68歲,平均(38.3±2.5)歲,呼吸機使用時間為3~76d,平均為(45.3±1.9)d,其中外傷19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18例,腦血管意外18例;觀察組男女比例為29:26,年齡23~60歲,平均(40.4±3.1)歲,其中腦呼吸機使用時間為6~81d,平均為(47.3±1.6)d,其中外傷17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22例,腦血管意外16例。兩組患者在一般基線資料比較中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預防及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如發現異常及時與醫生取得聯系。觀察組給予專業的預防及護理措施,具體內容如下:
1.2.1 環境護理干預 醫護人員進出病區時應更換工作服,在病房中設置層流空氣,并定期清理層流設備或者空調的過濾網。護理人員每天監測病房內的空氣、物體表面細菌和紫外線燈使用情況,并做好詳細記錄,同時護理人員開展有效的床邊隔離工作,針對綠膿桿菌、黃金色葡萄球菌等多重耐藥菌感染者掛牌警示,聽診器和體溫表等單獨使用,從而避免交叉感染。
1.2.2 氣道護理干預 護理人員保證氣管切口周圍皮膚清潔,定時更換切開處敷料,通常以每8小時更換一次為宜,并保證套管口干燥,如出現污染應及時處理。同時護理人員注重氣道濕化,利用微量泵實施持續氣道濕化,選擇0.45%的生理鹽水,同時也可輔助氧氣霧化吸入方式,使用滅菌注射水(5ml)、糜蛋白酶(4000單位)和蘭蘇(30mg),保證呼吸道的濕潤和通常。此外,護理人員輔助患者排痰,當通道患者肺部出現痰鳴音時,護理人員開展吸痰工作,吸痰負壓設置為100~150mmHg,吸痰時間應控制在15s范圍內,并且在吸痰作業前后均給予患者100%純氧,有效改善吸痰導致的缺氧現象。
1.2.3 呼吸機管道管理 護理人員定期更換呼吸機管道,以7d更換一次為宜,并且合理處理管道內的冷凝水,集水杯應放置在管道的最底部,護理人員及時檢查與傾倒,避免發生冷凝水回流現象。此外,濕化缸的溫度應控制在33~36℃,避免呼吸機通氣管路中形成冷凝水。
1.3 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兩組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幾率,具體診斷標準為:開機通氣48h后患者體溫超過38.5℃;痰培養出現病原體或者致病菌異常;機械通氣24h后出現感染性肺炎。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本次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率)表示,卡方檢驗。對比有統計學意義參照P≤0.05。
2.結果
觀察組中呼吸機相關性肺炎9例,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為16.36%,對照組中呼吸機相關性肺炎37例,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67.27%,觀察組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29.294,P=0.000。
3.討論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是臨床常見院內感染,多發生于重癥監護病房行機械治療患者之中,其發生率較高,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合理的預防及護理措施能夠為初始抗菌治療奠定堅實基礎,把握最佳治療時機,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應開展有效的預防及護理工作,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幾率。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重癥監護病房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具體原因分析如下:醫護人員在預防及護理干預過程中注重改善病房環境,開展有效的消毒工作,并依據患者細菌感染類型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同時,患者氣管切開后,氣道黏膜會與外界直接接觸,增加了感染的幾率,護理人員注重切口位置的護理,避免出現感染問題,并且注重吸痰和濕化工作,保證患者呼吸順暢,減少對痰液等對氣道黏膜的刺激,降低了多種并發癥的發生幾率;此外,呼吸機管道污染是造成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重要因素,基于此護理人員注重呼吸機管道的管理,科學滅菌,定期更換管路,合理處置冷凝水,從而保證呼吸機管道的清潔性。刁燕顏[2]等人研究結果顯示有效的預防和護理措施能夠有效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幾率,降幅達到13.89%,與本次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針對重癥監護病房行有創機械通氣治療患者給予專業的預防和護理措施,能夠有效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幾率,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陳士昌,李東偉,劉雙,等.急診重癥監護病房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危險因素研究[J].臨床軍醫雜志,2015,43(5):495-498.
[2]刁燕顏,羅萍,余江萍,等.重癥監護病房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相關因素分析及預防[J].廣東醫學,2016,37(z1):137-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