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部控制在企業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衡量企業構建現代企業制度的標志之一,其具有保障會計信息精準,實現企業經驗權益,體現審計價值的作用,但在我國一些企業的內部控制存在觀念薄弱、內部控制治理不完善、風險控制不足等問題。本文針對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企業 內部控制 對策
時至今日,企業內部控制從最初企業內部職責區分的牽制機制,發展到會計、審計為基礎的內部會計控制,理論方面更擴展到組織行為學、管理學等學科領域,實務方面內部控制演進到公司治理、風險管理、戰略管理等各個方面,制關系到企業的興衰存亡,但如何構建完善的內部控制管理體系,確保有效運行,仍需要不斷的探索、實踐和完善。
一、內部控制的內涵
內部控制理論起源于西方理論界,其概念最早由美國會計師協會(AICPA)審計程序委員會于1949年提出,先后經歷了內部牽制、內部控制系統、內部控制結構、內部控制整合框架和風險管理整合框架等五個階段,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進入成熟期,并開始引起普遍重視,各國理論界基于不同的出發點和視角,對該理論的解釋也不盡相同。
目前,較為普遍認可的觀點認為:“企業內部控制是一個單位為保障其生產經營活動的有效實施,保護其資產完整和安全,進行有效的防止、發現、糾正錯誤及舞弊,確保會計材料的真實、完整而制定及實施的政策及程序。”
對企業而言,內部控制產生于企業管理的需要,其理論發展離不開企業管理方式的變化和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保證會計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和真實性,有利于避免企業資產的流失,降低經營風險, 提高經濟效益,這也是衡量一個企業能否實現現代企業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
二、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一)內部控制觀念滯后
隨著現代企業管理理念的發展,我國企業管理層對內部控制重要作用的認識逐漸增強,但更注重企業的生產和銷售業績,關注企業擴張,更多的把企業內部控制作為檢查和審計手段,其執行過程流于形式,觀念滯后現象普遍。
(二)內部環境存在弊端
企業的管理架構與公司發展不匹配,在職能部門設置上存在部分職能弱化的問題,集中體現在績效管理、投融資管理、戰略管理等職能方面;企業制度流程多為各部門獨自負責制定管理,缺乏系統、全面的梳理和統籌管理,各項制度在公司范圍內缺乏有效銜接,交叉沖突與制度真空現象明顯。
(三)內部控制活動存在偏差
企業的控制目標為控制經營風險保障企業運營合法依規、保證會計報告信息的真實完整和可靠、提高運營的效率和效益,在具體實施目標控制時,控制目標存在不明確現象,在預算控制上對于收入、費用等目標不夠清晰,不清晰自身在預算管理體系中的角色和定位,在執行中也比較被動,造成關聯交易失控。
(四)信息與溝通機制欠缺
在更高層次的信息化建設和運用方面,如在“互聯網+”、“大數據”的運用方面還有所缺失,不能有效地支持外部市場調研和拓展、管理提升、協同效率等方面的工作,企業的辦公室、合同部、財務部之間的業務信息溝通銜接不暢,給管理增加了難度,致使內部業務流程審批效率低下,政策執行不到位。
(五)內部監督不足
企業內部監督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內部監督機構的設置方面,內部審計部門對審計委員會負責,但實際工作中由財務總監管理,失去了內部審計的獨立性,監督過程中未形成規范化的工作底稿,內部監督的質量存在差距,內部審計報告質量不高,公信力不足。
三、加強及完善企業內部控制的對策
(一)提高內部控制管理理念認識
內部控制關系著企業的興衰存亡,其理念在西方發達國家已被廣泛應用,成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標志,我國企業管理層應加強內部控制認識,將企業內部控制理論應用到企業管理中,加強企業文化和制度建設,確保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運行。
(二)加強內部控制環境的完善
優化內控環境,建立高層決策會議、業務管控單元聯席會議和主要部門牽頭機制等方式,規范協調內容,明確協調層級;持續健全各項重要業務的牽頭機制,明確牽頭管控部門和相關協辦部門的職責、權限和程序,確保協調事項的落實;進一步優化公司制度體系,提高業務職能的條塊管理效率,以重新調整對職能相似、職責交叉、權力過分集中等現象突出的部門,開展制度體系的優化,建立項目團隊管理控制機制。
(三)以流程為基礎提升管控能力
實現企業內部控制與各項業務活動有機整合,將內部控制方法和理念整合到企業各項規章制度里、嵌入到各項具體業務流程中,防止舞弊,提高經營效率,保證戰略目標的實現; 建立項目管理標準化體系,項目管理作為一種科學有效的落地企業戰略、保證經營計劃、提升經營效率,建立項目全過程管理機制。
(四)建立智能化的信息溝通機制
完善企業信息收集、傳遞機制,建立信息責任制度,通過組織全員的系統培訓,使員工了解各類信息在各自崗位及內部控制體系中的價值,建立信息加工機制和智能化的信息系統,提升內部管理信息化水平方面,構建決策管理系統、項目管理系統、預算管理系統、運營過程集散控制系統等,提升信息系統輸出結果的智能化,減少人為因素風險,實現決策可行性、對全面財務預算執行偏差、對人力資源規劃落實程度、對項目建設造價控制等信息集中掌控,有效控制風險。
(五)發揮內部監督機構的作用
推動企業內部審計部門組織關系的變更,由財務總監更改為董事會領導的審計委員會負責管理,通過提高內審的層級,真正發揮監督作用;完善企業內部程序,使內部審計工作標準化,在實施方案、工作底稿、抽樣測試等方面與先進企業做法接軌,完善內部控制,推進企業內部審計工作不斷進步,降低企業運營風險。
參考文獻
[1]梁水源.關于目前企業內部財務控制問題研究[J].經濟問題,2005,(05):73-75.
[2]宋寶連.淺談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特區經濟,2012,(10):194-196.
[3]王愛群,王璐,郝毅.高成長企業內部控制問題與對策[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2):129-132.
[4]徐煒.企業內部控制問題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S1):180.
[5]張濟建,夏敏.企業內部控制問題及對策探討[J].財會通訊,2011,(02):110-111.
作者簡介:邵見遠(1972-),男,現供職于廣州白云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中級會計師,碩士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財務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