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關鍵期的創新中國社會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理念。本文主要闡述了創新國家治理方式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路徑。
關鍵詞:國家治理;國家治理方式;現代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5-00-02
一、政府管理走向政府治理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原來的高度集中的的計劃經濟體制已不在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因為計劃經濟由政府統一計劃、管理,不能根據市場的實際需求隨機應變或者應變的速度較慢,經常導致通貨膨脹等一些問題發生。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發展,也逐漸催生出與之相適應的國家治理方式。政府統一管理制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靈活性,同時也制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由過去的管理走向治理,一個字的變化,卻有天壤之別。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改革開放30多年逐步摸索出的經驗,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市場的自動調節作用,政府的治理在關鍵時刻通過宏觀調控彌補市場失靈。這樣做打破了傳統自上而下的垂直、命令式管理模式[1]。
二、創新社會治理體制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多次探討、研究關于創新社會治理的模式。不斷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還要發揮社會團體例如共青團、工會等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讓人民享有更多的參與社會管理的權利,讓人民能夠進言獻策,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提高人民的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能力;調動人民尊重社會治理的主人翁意識,實行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維護社會市場的和諧和穩定。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目的是建立更加高效、完善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政社分開,充分調動社會組織和社會團體的積極性,利用他們的中介作用協助政府規范市場主體行為、降低成本,提高了管理的效力。
三、國家治理法治化
十八屆四中全會,突出強調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題中之義。法治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法制化是衡量國家治理能力是否根據法治的兩個基本條件。推進國家治理體系法治化,前提是要創建公平社會環境,司法公平是重中之重,創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治社會氛圍。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中國,從有法升級為良法、法制升級為法治,管理升級為治理、法治大國升級為法治強國這都是需要漫長的路要走。推進法治國家、法治社會、法治政府一體化建設,首先必須維護憲法的權威,進一步完善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使國家的法治化建設有章可依、依法進行,依據法治而不是人治。
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文化,是一個國家能夠源遠流長的命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必須借助文化軟實力來發力,通過文化的手段感化、教育人民,增強國民的文化素養和素質,促使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堅持和發展近代中國創造的優秀文明,在現代社會要使公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和傳承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并學習和借鑒西方的優秀文化,提升我國在國際的影響地位。
五、加快生態文明建設
隨著經濟的發展所帶來的環境的承載壓力,我們越來越認識到保護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水資源的污染、大氣的污染、有限資源的短缺,不僅直接影響到人民的身體健康,也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環境。習主席的“五位一體”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這就要求國家在治理的過程中,必須改變過去單純追求經濟發展而忽視對環境的破壞。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就必須要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自然觀,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社會,使經濟和自然和諧相處。
六、協同中央與地方治理
協同治理即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個人等各要素整合起來充分利用各自知識、資源、技術等優勢發揮出對社會公共事務“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治理功效。[6]協同治理是國家治理方式的最新途徑之一。這種方式通過政府與組織的合作、公共與私人的合作、強制與自愿的合作,為社會治理提供了最大優勢資源,消除了各部門間的隔閡,使各方優勢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各種社會矛盾也比較突出,但是不能人為地夸大其缺點或著取得的成績。各級部門需要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統籌部署,協調好中央和地方的權利和責任,各司其職,形成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改革合理。
七、創新國家治理福利化
國家治理福利化是人民生活幸福觀的方式之一[2]。雖然這一時期的福利化治理方式有局限性,但是中國政府正逐漸探索人民幸福生活的福利政策,并取得了較大的成績。(1)建立了現代社會保險制度,逐步實現跨地域快速結算;(2)成立了扶貧小組,實施精準扶貧,實現精準脫貧;(3)建立住房福利制度,建立城市住房公積金制度以及廉租房制度;(4)政府向社會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福利條件:例如中老年大學、精神病救助中心、流浪兒童收養所等等[4]。李克強在2017 年 “兩會”上強調:“2017年要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3]。
八、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就要緊緊圍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展開。經過30多年的經濟體制改革,我國已經進入改革的“深水區”和攻堅區,在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上取得改革實質的轉變,關系到能否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轉變體現了中央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舉措,基礎性向決定性作用的轉變,能夠更好的發揮市場的自我調節作用,從而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功能,及時彌補市場失靈。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完善的現代市場經濟體制,必須敢于、善于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改革一系列與我國現階段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的傳統發展模式,更好地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功能推動經濟朝著更加公平、健康、更可持續方向發展。
九、加強和完善黨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執政黨,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領導集體,因此,必須加強執政黨的能力建設,完善黨的領導核心,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服務性政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導向,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堅定信念。此外,中國共產黨還需要不斷加強黨員干部隊伍建設,純潔黨員隊伍素質,提高黨員領導能力、執政能力,提高黨員專業素養,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充分發揮人民團體的社會組織的作用,積極調動人民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的洪流中,發揮人民的主人翁意識。只有這樣,才能使國家治理更加有效、奏效。
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立足我國的基本國情,從我國的現實出發,不斷探索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國家治理方式、方法。通過完善黨的領導、深化各領域的改革、完善我國的法律體系、推動國家治理走向科學化、完善化、福利化的現代化模式。創新國家治理治理的制度安排和體系的建構,還需要對科技人員、科研人員的引導、通過技術手段、增強我國的現代化文明程度[5]。
參考文獻:
[1]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2]諾曼·巴里在《福利》[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3]新華社.兩會授權發布:李克強參加全國兩會一些團組審議討論.
[4]彭華民.從沉寂到創新:中國社會福利構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5]何顯明.政府轉型與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建構[J].浙江:浙江社會科學,2013.
[6]鄭恒峰.協同治理:我國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創新的有效選擇[J].行政與法,2009.
作者簡介:穆海霞(1990-),女,漢族,山西大同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現就讀于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