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麗
【摘要】目的:研究單純性肥胖兒童的心理行為問題。方法:從本轄區內小學健康體檢中篩選出100例肥胖兒童作為肥胖組,并根據1:1配對原則隨機選取100例體重正常健康兒童作為對照組,采用問卷調查形式調查兩組兒童心理社會行為情況,并對比兩組調查結果作特征分析。結果:肥胖組兒童有參加體育鍛煉意識、每日體育鍛煉時間≥30min、人際關系良好、三餐規律、進食速度偏快、百分比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肥胖組存在不良飲食習慣、家屬(撫養人)溺愛、經常進食量偏大、每日靜坐時間>2h、對肥胖焦慮百分比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p<0.05。結論:肥胖兒童心理行為存在一定特征性,應及時糾正其多方面不良心理行為問題,促進兒童肥胖狀況改善。
【關鍵詞】單純性肥胖;兒童;心理行為;特征
【中圖分類號】R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6-0-01
單純性肥胖癥屬于常見的營養性疾病,在兒童階段發病率較高,且呈現低齡化趨勢。兒童其肥胖對于兒童危害較大,需探明肥胖相關因素,為解決兒童肥胖問題提供參考資料[1]。當前,關于肥胖兒童心理行為特征相對較少,為此本次研究從本轄區內小學健康體檢中篩選出100例肥胖兒童和100例體重正常健康兒童作為受訪對象,對兩組兒童心理行為特征進行配對調查,旨在為兒童肥胖問題改善提供一些參考資料。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本轄區內小學健康體檢中篩選出100例肥胖兒童作為肥胖組,并根據1:1配對原則隨機選取100例體重正常健康兒童作為對照組。肥胖組兒童均符合WHO兒童生長發育評價標準關于肥胖評估標準:超過同等身高標準體質量20%以上,均為單純性肥胖[2]。配對原則為:性別相同,年齡相差不超過3個月,身高相差不超過±5%(或2cm),年級相同,學校相同,無人種差異,居住地相同,無遺傳性疾病及先天畸形。
1.2 方法
參照Achen-bach兒童行為評定量表(CBCL0)設計兒童心理社會行為調查表,共分為11個因子,包括:有參加體育鍛煉意識、每日體育鍛煉時間≥30min、家屬(撫養人)溺愛、人際關系良好、三餐規律、存在不良飲食習慣、進食速度偏快、經常進食量偏大、每日靜坐時間>2h、對肥胖焦慮[3]。經預調查試驗顯示:本調查問卷重測信度為0.81(P<0.01),Cronbachsα系數為0.89,信效度良好可靠。采用調查問卷對兩組兒童及家屬(撫養人)進行調查,由專職人員指導填寫問卷,并當場收回,兩組問卷有效率為100%。
2.結果
肥胖組兒童有參加體育鍛煉意識、每日體育鍛煉時間≥30min、人際關系良好、三餐規律、進食速度偏快、百分比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肥胖組存在不良飲食習慣、家屬(撫養人)溺愛、經常進食量偏大、每日靜坐時間>2h、對肥胖焦慮百分比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3.討論
肥胖對兒童健康的危害不僅是營養失衡與阻礙生長發育,而具有社會意義的是出現胰島素抵抗、糖調節紊亂并發展為2型糖尿病,由于脂質代謝障礙引發高血壓、心臟功能受損、脂肪肝,以及睡眠呼吸障礙、社交障礙和抑郁癥等多方面器質性及心理性危害。肥胖對青春期兒童,尤其是女孩影響明顯,表現為自我認知較同齡同性別兒童為低,如對自己體形外表、與同伴交往技巧乃至運動能力等方面都較突出,并最終伴發嚴重的心理障礙,成為社會性公共衛生憂患。
兒童肥胖的發生是個體遺傳基因和環境之間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喂養方式、膳食結構、進食習慣及兒童自身中樞神經一內分泌系統的調節在發展成肥胖癥上有重要意義。食欲旺盛、食量大、不定時進食、隨意吃零食、喜吃富含油脂和高淀粉類食物以及對肥瘦肉都有偏愛是發生肥胖癥的重要原因。在發生兒童肥胖的危險因素中,遺傳因素越來越受到重視。流調表明,雙親都肥胖者其子女有70%的概率成長為肥胖,單親肥胖者其子女有40%概率出現肥胖。而環境因素,如家庭食物結構特點、攝食習慣、戶外活動量、成員性格、飲食文化背景,特別是雙親對食物的偏好及趨向,都是在遺傳基礎上有重要的相關協同發病的因素。嬰兒期以配方奶為載體的過庋喂養是隨后發展成肥胖兒童的重要前導,在嬰兒體重顯著增加的同時,體內脂肪細胞數及其含脂量也大大加多。因此,嬰兒期肥胖與青春期及成年發生肥胖癥關系密切,并為其奠定了生理和心理基礎,是在成人期發生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腎病、糖尿病、骨關節炎、骨質疏松及骨外傷或骨折的重要根源。
兒童單純性肥胖不僅對于個體生長發育產生不良影響,而且易導致兒童糖尿病、高脂血癥等成人疾病發生,肥胖兒童成年后肥胖率也偏高,因而必須及時改善兒童肥胖狀況,保證兒童健康成長[4]。心理行為是影響個體生理機能的重要因素,因而從兒童心理行為特征入手,分析兒童肥胖問題具有重要研究價值[5]。但是,目前關于肥胖兒童心理行為研究較少,故本院采用配對調查研究方法,對肥胖兒童心理行為進行特征總結分析。經研究發現,肥胖組兒童有參加體育鍛煉意識、每日體育鍛煉時間≥30min、三餐規律、進食速度偏快、百分比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每日靜坐時間>2h、存在不良飲食習慣百分比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可知肥胖兒童較正常兒童缺乏體育鍛煉意識,存在每日體育鍛煉嚴重不足,三餐規律性較差,進食速度偏快、進食量過大,而這些不良心理及行為習慣可促使肥胖產生加重,必須及時控制。
本次研究對于肥胖兒童的心理社會行為研究發現,肥胖兒童人際關系良好百分比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肥胖組家屬(撫養人)溺愛、對肥胖焦慮百分比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可知家屬(撫養人)溺愛和人際關系不佳與肥胖存在一定關聯;同時肥胖兒童也存在較高的肥胖焦慮現象,提升應該改善其心理健康狀況,引導肥胖兒童正確認識肥胖,走出去參加體院鍛煉,改善人際關系維持能力,促進健康體魄的形成。
綜上所述,肥胖兒童心理行為存在一定特征性,受家庭、社會、飲食習慣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為此應及時糾正其多方面不良心理行為問題,促進兒童肥胖狀況改善。
參考文獻
[1]陳貴.超重/肥胖青少年延遲貼現及沖動性與進食行為的關系研究[D].中南大學,2013:26-27.
[2]鄭鍇,王柳行,于鳳嬌,等.超重和肥胖對兒童學習成績和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5,7(12):1583-1585.
[3]李瑞珍,馬新瑜,林漢華,等.單純性肥胖兒童的心理行為和個性特征[J].武漢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03:397-399.
[4]鄒文姝.短期綜合干預對肥胖兒童身心健康的影響[D].沈陽體育學院,2012:28-29.
[5]王文嫻,郭紅衛,薛琨,等.學齡兒童超重肥胖與進食障礙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11,10(09):1046-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