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紫倩
【摘要】2010年,農村養老保險政策在全國開始實施,經過一次次的發展和調整,現如今,農村養老保險政策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農民老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作為較早實施的一批,馬務村農村養老保險已發展成越來越成熟的體制,但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些許問題,有許多地方還有待改善。
【關鍵詞】農村 養老 改革 問題
一、調查地點概況
馬務村,隸屬于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高橋鄉,處于西安市和咸陽市的交界處,全村人口2000人左右,農民主要以種田、種植大棚蔬菜、經營食品廠和外出打工等為主要經濟來源,人均年收入約為13300元。村內設有多家食品廠,如李媛食品廠、培培麻花廠、康鵬食品廠等,這些不僅帶動了本村內居民的收入水平,也為外村的居民提供就業崗位。
二、調查過程
此次調查主要是通過走訪農民家里進行訪問以及上網查詢方式等進行調查。首先通過走訪農民家里和他們進行交談,初步了解農民落實農村養老保險政策的基本情況,調查期間剛好遇到村民繳納2016年養老金費用的時候,于是通過查看繳費清冊和聽取他們間談話進一步了解到農村養老保險的實施現況;其次,通過上網,進入陜西省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網上查詢系統,進入個人賬戶查看具體信息。
三、調查背景與目的
2009年政府制定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政策,2010年10月1日這一政策在全國開始實施。接此通知,高橋街辦也自即日起開始實施這一政策。自此至今,這一政策已在這塊土地實施七年之久。作為較早實施農村養老保險的一批,高橋街辦見證了它一步步的發展,直至現如今越來越成熟的體制。所以,為了探究農村養老保險政策具體的實施現狀,為此對馬務村農村養老保險進行進一步調查。
四、調查結果與分析
在調查中發現,農村養老保險在馬務村已基本做到完全落實,覆蓋面達到100%,由此可見這一政策在這塊土地已經得到大力推廣和普遍得到人們的接受。在對這一政策實施期間展開具體調查時發現,這一政策自實施以來進行了數次改革,其中最主要體現在養老金的領取金額上,人們領取的金額越來越多,這也使得農民的老年生活得到越來越有力的保障。另外,農民對于農村養老保險政策也發生了觀念上的轉變,對于它也從剛開始的陌生和猶豫變成現如今的熟悉和欣然接受,這不僅體現在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人數,更是體現在人們繳費的積極性。縱觀農民養老保險在馬務村的實施狀況,可以看出經過時間的洗禮,這一政策取得一步步的發展直至越來越成熟,為農民給予越來越多的福利,成為農民在進入老年生活的保障。
在此次調查中,主要從資金籌集的來源、養老金的領取情況、人們對于農村養老保險政策的看法以及農村養老保險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展開。
(一)資金籌集
目前馬務村農村養老保險資金籌集由個人繳納和財政補貼兩種部分組成。
1.個人繳納。個人繳納分為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等12個檔次。其養老金繳納金額采取自愿方式,參保人員可根據經濟承受能力自主選擇繳費檔次,領取金額和繳納金額成正相關關系,即個人繳納越多養老金的領取也就越多。但基于農民的收入較低和農村養老保險的實施正處于發展前期等情況,所以在調查中發現個人繳納100元的居多,占到總繳費人口的98.2%,而其他的1.8%也都是在1000以下。
2.財政補貼。個人繳費100元的國家補貼30元,個人繳納200元的國家補助35元等依次上加,即每提高一個檔次,在原基礎上增加5元。在財政補貼中,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省財政補助、市財政補助、縣財政補助。因為大部分農民個人繳費100元,所以主要對個人繳納100元的財政補貼作了進一步調查,發現在30元補助中,省財政補助15元,市財政補助7.5元,縣財政補助7.5元。
(二)養老金領取
年滿60周歲的,符合條件的農民可每月領取養老金。但養老金的領取金額依據個人繳納的金額和年齡,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領取的金額也一直在調整中。對于自實施政策開始的年滿60周歲的農民是第一批領取養老金的群體,他們沒有繳納養老金而直接享受效益,在他們身上見證了農民養老保險的前期發展和進步。自實施的第一年,由于各種不完善,養老金的發放數額較低,滿60周歲的領取80元,滿70周歲的領取130元等依次上加。到2014年進行一次改革,在原基礎上加50元。2015年又進行了一次改革,在2014年的基礎上增加10%,至今仍實施該政策。
在調查中發現,農民對于農村養老保險政策非常稱贊,拍手叫好。實踐證明,這一政策的制定是集時代之所需,集農民之所需。現如今,老齡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獨生子女的趨勢一直持升,許多家庭存在“4+2+1”組合模式,即一對夫婦既要贍養上面4位老人,又要養育下一輩,這無疑使得家庭經濟負擔增重,隨之產生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而農村養老保險政策可以通過作為保障農民老年生活的基本方式緩解這一問題。其次,農民屬于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基本沒有固定的工作單位,并且由于收入水平較低從而儲蓄也較少,所以在年老、身體條件不再支持工作的條件下就不會享受到領取退休金來保障老年生活,而只能靠傳統意義上的“養兒防老“這種方式來保障老年生活。而農村養老保險政策打破了這一傳統觀念,使農民老年有了固定的養老費,從而不再單靠子女養老,這不僅緩解農村重男輕女的偏見,更是使農民做到老有所養。
然而這一政策的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許多問題有待改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繳費方面,農民的意識還在進一步轉換。因為這一政策實施時間還太短,而農民完全接受還需一個過程。在調查中發現,早期的一批繳費人中,繳納最低養老金金額也就是個人繳納100元的占到98.2%,難于保障農民的老年生活。當進一步詢問其原因時,大多數農民表示說不太清楚,只是因為繳納100元的人多,所以他們選擇隨大流,而這也在他們的認可范圍之內。改變這一現象就需要通過政府有關部門繼續做好農村養老保險政策的推廣,加強宣傳力度,引導農民對養老保險進行購買。
2.資金籌資能力弱,籌集結構不夠完整。目前農村養老保險資金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財政補貼,二是農村集體經濟補助,三是農民個人繳費。在調查中發現,馬務村農村養老保險結構并不完整,只有個人繳費和國家財政補貼兩部分組成,而缺少集體經濟補助,這相當于少一部分的養老資金籌集金額;另一方面,因為農村地區自身經濟情況限制,農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這直接決定農民對于金錢有著較為嚴格的支出,使得個人繳費普遍偏低,農村養老保險資金籌集較為困難。因此,在國家財政補貼較少,農村集體經濟給予補助又難以落實的條件下,農民收入水平低、收入增長緩慢更加大了農村養老保險資金籌集難度。所以這就需要大力發展該農村經濟,打造特色產業,如近幾年國家也加大力度通過補助激勵農民發展綠色大棚蔬菜,以此促進農民的收入水平,從而改善該村的經濟情況。除此,生產食品也是該村發展的另一條特色發展之路,應鼓勵發展民間企業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該村經濟發展起來,不僅補缺集體經濟補助的空余,減輕農民的負擔,更是使得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使得農民有了更多的閑置資金,以此完善農村養老基金結構和資金籌集能力,從而使農村養老保險政策實現其真正價值。
3.內部管理不夠公開公明。當訪問農民對養老金管理方面了解多少時,大多數農民表示并不太清楚,而且他們也不知道通過什么渠道了解到,這都直接反映出該內部機構管理不夠公開公明。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政府在以后內部管理這方面,應盡可能做到公開公明,讓農民獲得了解該途徑,從而也可以讓政府和人民相互監督,提高政府辦事效率,由此讓人民對政府更加信任。
4.繳費方式不夠方便快捷。在調查中發現馬務村農村養老保險的繳費方式只有現場繳費,農民需到指定地點、時間進行統一繳費,這對于農民來說就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顯得極為不便。改變這一現象,就需要政府借助網絡平臺,建立網上繳費窗口,使農民可以不用受太多限制通過網上繳費窗口進行個人繳費,這不僅使得農民繳費方式更加方便快捷,更是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人員的成本。
參考文獻
[1]劉曼琴.淺談我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J].鄉鎮經濟.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