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伶俐+許本波
【摘 要】為了實現湖北省高校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的人才培養目標及長江大學“面向醫藥行業、面向區域經濟”的復合型、應用型研發和管理人才培養定位要求,課題組制定了合理的、與湖北省生物產業發展現狀緊密結合的特色鮮明的“生物技術(生物制藥)”產業人才培養方案,強化了“生物制藥”方向,并成功應用于4個年級的產業班,解決了教學和社會需求脫節、學生社會實踐不足的問題,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促進了課程建設及師資隊伍建設。
【關鍵詞】生物制藥;人才培養模式
近年來,我國藥物生產相關專業的高等教育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期。目前全國160多所大學設置有與藥物生產相關的專業,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藥物生產高等教育體系。但我國現有的藥物生產高等教育體系,從形式與內容上看多為培養研究型人才,與實際工作崗位脫節。生物制藥是一個實踐應用性很強的專業,行業需要熟悉現代制藥生產流程和規范,掌握生物技術制藥及其產業化的科學原理、分析檢測技術、生物制藥工藝和工程設計等,并能在生技制藥領域從事新工藝設計、新產品開發、生產、管理、檢測、營銷等工作的高級應用型人才[1-2]。
為解決當前高等教育中教學和企業需求嚴重脫節,學生實習、實踐機會少的問題,長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成立了生物技術(生物制藥方向)產業班,制定了合理的、并與湖北省生物產業發展現狀緊密結合的特色鮮明的“生物技術(生物制藥)”產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了課程設置,修改了核心課程教學大綱,加強校企合作并建立了比較完善的企業與科研單位實習基地,制定了清晰的實習環節,樹立了教與學”結合、“學與練”結合、“課內課外”結合、校內校外”結合的開放教學理念,并成功應用于4個年級的產業班,解決了教學和社會需求脫節、學生社會實踐不足的問題,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促進了課程建設及師資隊伍建設。
1 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法
1.1 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
在2013-2015年,學院多次組織長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武漢明皓生物有限公司、湖北達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普朗生物有限公司參與的“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修訂會”,并組織相關教師到“武漢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江南大學”等高校調研,積極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1.2 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計劃
增設了“動植物野外實習”、“專業課程實習”;調整“畢業實習”為“綜合實習”,并調整開課時間,與生產實習銜接一起,要求學生到企業或者科研單位進行為期三個月的頂崗實習。有機整合《生物化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以及《蛋白質》工程的教學內容,縮短理論課時,加大實踐內容。為響應企業需求,開設《現代新藥研究與申報》、《生物藥物質量控制與評價》等選修課程。
1.3 加強校企合作,強化學生實習基地建設
學院組織專業教師多方面聯系企業,與湖北東信藥業有限公司、湖北達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普朗生物等公司簽訂人才培養合作協議。2012級生物技術(制藥方向)的31名同學全部在這些企業完成生產實習、綜合實習。
1.4 制定清晰的實習環節
實習準備階段由系主任召開全系教學會議,共同討論制定實習計劃,聯系實習點,確定實習崗位,召開實習動員大會,實習名單分配及確定。
實習實施階段由各實習帶隊老師帶領相關學生到各實習點開展實習。要求實習指導帶隊老師和實習單位指導老師一起全程參與實習過程的指導、監督和監控
實習總結階段主要進行實習總結及反思,包括小組總結、班級總結,實習材料收集、實習考核和成績登記上報。
1.5 樹立開放的教育教學觀
(1)“教與學”結合
結合學校智慧校園的建設,鼓勵學生充分利用慕課等網上課堂學習。積極搭建與學生交流的溝通平臺,除了課堂直接互動溝通外,課堂下通過網絡教學綜合平臺、微信群、QQ群等多種交流方式,廣泛征集學生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形式等方面的反饋信息,并及時做出調整。
(2)“學與練”結合
學生在校不僅要學習理論知識,而且要把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才能解決生產實踐問題,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人才。
(A)結合專業與課程特點,努力加強實驗室建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核心工作[3]。我院進一步完善實驗室建設和實驗室管理,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實驗條件,根據學生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與專業相關的研究方向和指導老師,協助導師完成相關科研任務;鼓勵學生申報學校的大學生創新項目,積極支持并幫助學生項目的實施及完成。
(B)結合專業與課程特點,創造多種實踐形式。堅持校企結合,加強學生與實踐的接觸和實際動手能力,實踐教學對學生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我院廣泛聯系與生物制藥相關的單位及企業,根據各單位自身管理的特點及對臨時工作人員的要求,以教學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方式,與各單位建立了正式的、長期的、合同化的實習平臺。
(3)“課內課外”結合
課內是學習,課外也是學習。組織學生成立各種社團,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培養能力,體味人生,迎接未來的挑戰。
(4)“校內校外”結合
學院與湖北東信藥業有限公司、湖北達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普朗生物有限公司等公司簽訂人才培養合作協議。2012級和2013級生物技術(制藥方向)的65名同學全部在這些企業完成生產實習、綜合實習。
1.6 積極探索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
選派本專業責任心強、專業水平高的教師深入企業生產管理一線,利用企業資源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
2 主要解決的教學問題
2.1 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解決了教學和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
在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過程中,學院多次邀請武漢明皓生物有限公司、湖北達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普朗生物有限參與,并到相關學生就業企業調研,了解相關行業發展趨勢及企業需求,根據企業需求和合理建議認真修改人才培養方案,將行業對人才的具體要求融入到培養方案中,進一步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形成科學合理、與行業對接的人才培養方案。
2.2 通過與企業和科研單位合作,解決學生社會實踐不足的問題
高等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輸送大量合格有用的人才,因此無論是在人才培養計劃的制定上還是學生培養過程中,都應該和相關企業進行主動的聯系并建立比較穩定的關系,讓學生有固定的實習場所[5-6]。為配合新人才培養計劃的實施,學院生物技術(制藥方向)(下轉第159頁)(上接第167頁)加大了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步伐,與湖北東信藥業有限公司、湖北達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普朗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單位簽訂人才培養合作協議,與宜昌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宜昌東陽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簽訂實習基地協議,解決了學生社會實踐不足的問題。
2.3 通過與企業合作,解決了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不足
選派本專業責任心強、專業水平高的教師深入企業生產管理一線,利用企業資源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同時從企業聘請部分理論和實踐水平高的員工參與學生實習及畢業論文的指導,解決了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不足的問題。
3 取得的成果及推廣應用效果
3.1 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目前長江大學生物技術(生物制藥方向)共有學生129人,學生參與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2項,獲得2015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二等獎1項,3等獎5項。2012級畢業班級在2016年考研中成績突出, 9人達到985高校的錄取分數線,最終錄取12人,其中985高校5人,211高校7人,其它18人與“上海考門醫藥”等單位簽訂就業協議,劉雨風同學并列第一作者發表SCI收錄論文一篇,獲得湖北省大學生優秀科研成果獎1項,湖北省優秀學士論文1篇。
3.2 促進了課程建設
在成果應用過程中,充分利用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教學大綱完善的契機,結合學院的課程建設,目前我院已建設省級精品課1門,校級精品課4門,極大的促進了我院的課程建設水平。
3.3 促進了師資隊伍建設
榮俊教授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是動物基因工程疫苗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在建設期間,學院選派本專業責任心強、專業水平高、具有生物制藥實踐經驗的高層次教師深入企業生產管理一線,深入了解企業對人才需求的內涵,鍛煉培養了一支教育教學理念先進、實踐操作能力強、教學水平高、素質過硬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參考文獻】
[1]盧洪勝.生物制藥技術專業“雙元整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0,26:13-15.
[2]朱秋華,尹尚軍,陳永富.“專業對接產業”模式下生物制藥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初步構建與實踐[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3,3(1):27-30.
[3]馬純艷,卜寧,李學軍,等.生物技術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與培養方案的構建[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0,28(4):561-564.
[4]秦新民,楊華.新形勢下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改革研究與實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4:34-35.
[5]謝蓮萍,曾小榮,黎小軍,等.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的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0):17334-17336.
[6]莢榮,尹若春.生物技術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生物學雜志,2013,30(1):103-105.
[責任編輯:朱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