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行星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每框均有三目構成,目與目之間有內在邏輯關系,“探究與共享”是情景導入部分,對每個框題知識點、內容的引入、甚至知識的鞏固以及對學生自主學習等綜合素質的考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高中的四本教材中,“探究與共享”的呈現方式有不同類型,所呈現的情境材料也存在時效性差等方面的不足,給實際教學帶來了很大挑戰。本文主要圍繞三個方面展開探究:一是“探究與共享”目的教學價值,二是存在的不足,三是教學操作方面的一
些做法與思考。
一、“探究與共享”模塊教學價值
(一)教師角度
“探究與共享”是教材中重要一目,對教師而言,有些信息。特別是一些重要的數據來源比較可靠極大的減少了備課所花的時間。給教師的備課提供重要的素材,在導入新課環節可以合理的整合運用這些材料。此部分一些材料后會附上一些針對性的問題,對問題的設置,教材體系的構造以及知識的鞏固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此目的設置為教師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提供更多的余地,教師可以根據材料內容、呈現方式選擇更適合的教學方式。另外,特別像經濟生活和生活與哲學中名言警句、數據、漫畫甚至直接出現在歷年的高考試卷中,這就要求教師在命題等方面可以深挖這塊內容。
(二)學生角度
對學生而言圖文并茂、數據、漫畫等形式更能充分調動學生對本教材的學習興趣。此外,這塊內容對學生提前預習課本,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也是意義重大。另外,《考試大綱的說明》對高中生有著“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四項能力及其不同層次、方面的要求。關于這幾方面的能力的培養可以說在這模塊中都能夠很好的得以體現出來。有助于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這一核心素養的培養,在這一模塊中不管是學生的課前自主學習,還是課堂上基于此塊內容的辯論、探究都能更大可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于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這四個要素的實現也意義重大。
二、存在的不足
(一)時效性差
思想政治學科是一種時效性很強的學科,但在“探究與共享”模塊中所呈現的材料有的稍顯滯后,特別是經濟生活中所提供的一些數據仍然是幾年前的,這些材料在教學中的價值就大打折扣。有些材料所反映的居民的生活狀況,心理特征與今天人們的實際生活狀態差異很大這也給教學帶來很大困難。
(二)操作難度大
“探究與共享”的內容多樣化的呈現方式和豐富的內容并沒用充分考慮到不同區域教學水平、教學條件、學生學習狀況的差異性等客觀條件。所以,針對不同的班級特點,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際操作過程也帶來很多挑戰。
三、教學操作方面的一些做法與思考
對于“探究與共享”在教學中如何操作的問題,我也向許多老師交流過。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對這一模塊不同老師的處理方法也大有不同,有些老師非常注重這一模塊內容在教學的導入環節對這一模塊運用的很充分,有些老師會利用模塊中所提供的問題自己在此基礎上進行細化作為自己課堂設置問題的參考、依據。并且會利用問題及時鞏固課堂內容。有些老師會根據模塊所提供材料的呈現方式有選擇性的利用。也有些教師會直接舍棄教材這一目,自己選舉更及時的、新穎的視屏等資料替代。本人覺得不管什么樣的處理方式最重要的是要根據自己課堂的教學內容,要立足于學生的實際狀況而定。在自己的教學中我主要通過以下一些做法。
(一)合理運用與再開發相結合
既然“探究與共享”部分是每個框題重要一環節,從教材的設計來看自然有它存在的價值。當然有些材料本身存在一些問題,這就要求在教學中要靈活、合理運用。對于有些材料比如哲學中的漫畫、名言警句就應該充分加以利用,就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其中,既然是“探究”就要讓他們探究起來。真正實現其應有價值,有些內容可以作為新課的導入部分加以運用,有的可以作為新舊教材內容的銜接加以運用,有的可以作為課堂結束后鞏固本課的知識來運用,有些可以作為材料讓學生概括總結用來鍛煉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些可以設置題目讓學生思考討論。有些材料可以課堂使用,有些可以作為課前預習選用,有些可以作為課下思考。而對于一些時效性差的對本框題教學意義不大,不能滿足自己教學目的、要求的可以自行開發些更具針對性的材料予以替換。例如可以運用微課的形式將這部分內容以不同方式呈現,可以選取與材料情景一直的視屏材料等等新穎多樣的形式。再比如,現在有些學校會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開發一些校本教材、校本課程等教輔材料,這些方式就很好的解決了實際操作中的問題,給老師教學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更開放的環境。
(二)大膽取舍與精細選擇相結合
大膽取舍就是要針對學生特點大膽的對“探究與共享”部分所提供的材料予以取舍。材料取舍的標準要依據自己的教學對象和教學方式以及教學內容。充分考慮對于這樣的內容、這樣的呈現方式學生能否感興趣、學生能否充分的“探究”起來。而精細選擇作為教師就是要根據材料的呈現方式選擇合理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對于適合本課教學的材料可以根據課堂需要、學生特點選擇適合的教學手段。例如有些材料政策性較強的較為抽象的就要以教師的講授為主,有些材料較為鮮活,容易引起共鳴的可以選擇討論法,有些觀點學生不夠統一,分歧較大的可以采用辯論等教學形式。有些材料所涉及的主體甚至可以要求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撰寫調查報告等方式。
(三)知識、能力提升與情感態度升華相結合
思想政治學科與其他學科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既要傳授相關知識、能力同時又作為德育的重要途徑。而“探究與共享”模塊可以說是在每個框題的三目中最能同時具備這種功能的一個環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將知識能力的提升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想結合起來。不能講這一模塊當成教材知識點來教學,也不能僅僅將其作為最后課堂結尾情感態度升華來對待。正確的方式是最大可能的找到二者的契合點,尋求最佳解決方式。
“探究與共享”這一模塊是本人最近在關注、思索的一個問題,隨著高中課程改革的變化,課程內容與結構的調整,從三位目標到核心素養的整合這。教師怎樣應對以核心素養為中心的課程改革?這些都是作為教師需要考慮的,但不管怎么變化。像“探究與共享”這樣的模塊在以后的教材編寫以及課堂中的重要性將更加凸顯,因為這樣的設置更有利于學生的主動參與,更符合注重社會實踐到活動型課程的構建,也更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塑造。而對于這一模塊的教學價值值得每個人體會。教學中如何更有效、合理的操作,也值得每個人去探究、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