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 要:目前,教育課程改革已經取得了可觀的成果。縱觀整個改革過程,既有收獲的喜悅,同時也帶來的新困惑,“能力”和“成績”之間的關系由于許多因素的加入,也更加的復雜化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直接制約著成績的優劣,而學生的成績卻又一定程度上反應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狀態。總而言之,它們既是矛盾的,也是相互統一的;既是相互滲透的,又是不能相互取代的。
關鍵詞:教育課程;質量觀;教育評價
一、樹立正確的質量觀和評價觀,發揮教育評價的促進作用,改變“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的“地頭聚齊式”的評價方式
1.正確理解教學質量的含義。只要有教育機構存在,教學質量永遠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教學質量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有十分具體的概念。作為教育活動的中心問題,教學質量絕對不能與教學成績劃等號。教學質量是全面的,豐富的,綜合的,而教學成績則是單方面的,它只是展示了教學質量中學科成績的一個方面。真正意義上的提高教學質量,不是啃書本,不是單純提升學科成績,也不是機械的接受前人的成果、經驗,而是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為學生打通獲取知識的渠道,承諾個人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看教學質量提升了多少,不是看學生學科考了多少分,而是看學生整體發展了多少,能力上升了多少。我班有一個叫文軒的學生,成績一般般,很調皮,可是在能力方面很有潛力。一個一年級的學生,對于輕聲音節的掌握,對于平翹舌的區分,對于時鐘的掌握,對于人民幣的換算等,都有他的閃光點。難道僅僅因為他的成績平平就能劃分教育質量的優劣嗎?正確理解教育質量含義,合理利用評價機制,對學生會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2.正確利用教育評價。教學質量的提升,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其中教育評價是最現實、最突出的一個。因為教學成績、升學率在教育評價眾多的評價指標中占有絕對的優勢。從這一層面上理解,這種評價方式的片面性,直接把教師的工作導向了片面提升教學成績、升學率,而忽視了學生這一發展的主體。久而久之,教師的工作與評價體制就會成為惡性循環,教育質量的提升也就成為一種形式,一種空談。在本學期,我利用了小組評價和個人評價的方式,把學生分成七個小組,每個小組六人,把每小組成員的名字貼在展板上,誰表現的好,或者回答問題積極正確就會得到一顆星。一周下來,得到星的數量就是接受表彰的數據參考,小組得到的星的總數就是優秀小組表彰的數據參考。學生很重視自己和小組的榮譽,因此表現都很積極,管理起來也就很得心應手。
因此,如何利用教育的評價機制,更大限度的刺激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施教與教育效果的雙贏,成為教育過程中重要的一環。
二、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改變備課就是“寫教案”的錯誤導向
1.正確區分“備課”與“寫教案”的概念。備課是教師上好課的充要準備,是指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前提和保障。它是教師“獨立鉆研課程標準、教科書并與課程內容對話、獲得獨特的體驗和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設計,根據學生實際,選擇、優化教學策略和方法的過程”。它是一個十分嚴肅的過程,它強調的是“獨立”、“獲得感受”、“創造性”,它是教師深思熟慮的研究課標、教材、學生、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等因素的過程,是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教書育人的前提和重要保證。這些持續的成長和發展,能使教師更勝自己的工作,履行教師的職責和使命。正所謂一生備一課、“十年磨一課”。
教案是備課的展示與體現,實際上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進行的設計準備工作,它只是備課環節中的一個很小的部分。所以,要正確區分“備課”和“寫教案”,既不能忽略“備課”的研究性功能,也不能給二者劃等號,否則,課堂教學就是紙上談兵,而變得毫無意義。
2.教學各環節操作過程要主次分明,改變“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離心”模式。教學各環節是一個有機統一體,掌控教學各環節,是完成教學任務、幫助學生消化和吸收知識的一大輔助措施。現代教學理念,提倡“環節管理”,即,在常規教學的“備、教、批、復、考、評”等環節中,抓側重點進行引導,切記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筆者給出的建議是“保優抓差”,就是說,在各個環節的管理中,在保證優秀環節的前提下,努力提升較差環節的管理力度,使教學各個環節均衡發展。
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更新觀念,改變教學只為“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觀點
1.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發揮學生的主體功能,促使學生主動創新、創造和發展。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再是單純接受知識經驗的機器,而是具有自主選擇意識的人,一個具有獨立意識的人,學生應該從學習的壓力中解放出來,那么,尋求引導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方法,也就成為教育過程中永遠追求的課題。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就是告訴我們,教師的工作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而是向學生傳授獲取“道”、“業”以及“解惑”的方法。
2.樹立“教師為了不教”的觀念。教師的教完全是為了學生的學,學生的發展是教的最終目的。從學生學的效果中去反推、去研究教的規律,總結、優化之后,再去指導學生的學。教與學的走向,不再是教師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而是帶著學生走向知識,即引導學生掌握規律,舉一反三,通過學習加以理解,然后學以致用,積累經驗,最終達到學習的目的。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只有掌握了科學的教育方法,才能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達到不教的境界。
3.真正體現“因材施教、全面發展”的原則,發展學生的特長。教師的教絕對不能停滯在教學的表面,更重要的是要發揮教的“催化”作用,挖掘學生的潛能,并把這種潛能內化為品質。學生是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體,我們在堅持教育要面向全體這一原則的同時,更具有實際意義的應該是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善于引導學生發展自己的長處,并適時的鼓勵、肯定,這樣的教育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的。
4.樹立教師“終身學習”的理念,是提升教學質量的保證。教師素質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核心,因為教師是組織教育活動的主導者,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甚至決定了教育的目標和效果。終身學習是提升教師素質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徑。要想給學生一滴水,教師需要的不僅僅是一桶水,而是源源不斷的提供新鮮水源的一眼清泉。教師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別的提升自己,才能把自己原有的一桶水,變成一眼清泉。
“為有源頭活水來”更新觀念就是為教育注入活水。只有不斷地創新,努力將長期禁錮人們思想的錯誤傳統觀念摒棄,才能真正使教育彰顯其教育的功能和價值,使教育充滿生機和活力。才能更好地把“能力”和“成績”有效結合,更好地為教育改革披荊斬棘,開辟一條有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