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中國知網學術文獻總庫進行檢索,作者對我國現階段有關電子期刊研究的文獻進行分析,發現電子期刊發展中存在讀者閱讀習慣、電子期刊重復率高、缺乏統一管理標準等問題,并指出了加大宣傳力度增加投入、建立特色館藏實現合作、開展個性化服務、制定電子期刊相關管理標準等解決辦法。
關鍵詞:電子期刊;評價;綜述
隨著網絡的不斷普及與發展,電子期刊的地位與作用在不斷地加強。電子期刊(Electronic Journal)又被稱為電子出版物或者電子雜志等,是指任何以電子形式存在并通過網絡或電子產品作為傳播媒介的期刊。電子期刊從最初的以軟盤作為存儲和傳播載體發展到目前以互聯網作為存儲和傳播載體[1]。現階段的電子期刊由于從投稿、編輯、出版、發行甚至到閱讀、讀者意見反饋等諸多環節都通過互聯網完成,全程都不需要用到紙張,所以生產成本大大降低。同時,由于網絡電子期刊中附帶了大量的圖像、音頻、視頻等動態因素可以使讀者全方位的對期刊內容更加全面的了解,使得電子期刊更加受到讀者的青睞。本文試圖通過整理、分析我國現階段有關電子期刊研究的相關文獻,能夠發現一些我國電子期刊發展中存在的不足,找出電子期刊發展問題的解決辦法。
一、電子期刊研究現狀
作者通過對中國知網學術文獻總庫進行檢索(檢索時間是2012年9月5日),分別以電子期刊、電子出版物、電子雜志以及electron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cation 、electronic magazine等作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后又以上述六個檢索詞作為題名進行進一步檢索,共得到有效文獻2462篇。
(一)文獻時間分布
根據各個年份中文獻發表的數量的不同,可將我國電子期刊研究分為起步階段(1983年—1993年)、發展階段(1994年—2000年)、繁榮階段(2001年—2008年)以及相對穩定時期(2009年至今)。
1.研究起步階段
我國較早關于電子期刊研究的代表性文獻是張曉林發表于1983年10月《圖書情報工作》的《現代信息革命兩大前沿之一:電子出版物》。這篇文章可以視做我國有關電子期刊研究的開端。但是,在這篇文章發表后的10年時間內,發表的相關文獻僅有24篇,其中1992年最多共發表了7篇。單從文獻發表數量就可以看出我國有關電子期刊的的研究并沒有受到太多的重視。這一階段的電子期刊研究文獻內容主要是對電子期刊的定義、電子期刊發展前景的展望以及電子期刊對相關專業的影響等初步的探討,同時還包括了一些對國外相關研究會議的文摘、記錄等。總起來說,大多數文獻都是對國外相關研究的轉述。
2.研究發展階段
從1994年起我國對電子期刊研究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相關文獻數量也從1994年的14篇發展到1997年的41篇再到2000年的106篇,基本上以每兩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長。這一時期針對電子期刊的研究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對電子期刊的初步認識,而是更加深入地開始研究電子期刊在世界各國的發展、電子期刊相關技術以及電子期刊在一些相關行業的應用。
3.研究繁榮階段
2001到2008年可以看做我國電子期刊研究的繁榮時期。這一時期平均每年發表的有關電子期刊的研究文獻已經上升到了140篇,尤其是在2007年發表了194篇。該階段的研究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研究者開始關注到電子期刊的制作、導航、維護以及知識產權等更加細致的方面。同時,隨著網絡的不斷普及,在網絡環境下電子期刊的發展也逐步成為研究的重點。
4.研究相對穩定時期
進入2009年后,國內對電子期刊研究的文獻數量開始下降,但每年發表的文獻數量相對平穩地穩定在120篇左右。我國對電子期刊的研究也進入了相對穩定時期。在穩定時期對電子期刊研究的內容與繁榮時期并無太大區別,只是研究內容更加細致、深入而已。
(二)文獻學科分析
檢索到的2462篇文獻共包含了77個不同的學科方面,由此可見電子期刊研究所涉及到的學科門類是非常豐富的。其中有關“出版”的研究文獻達到了1192篇,占到了總文獻量的48.41%。文獻數量排在“出版”類之后的是“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共有文獻876篇,占總文獻的35.58%。其余相關學科還包括“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醫學教育與醫學邊緣學科”、“貿易經濟”、“工業經濟”等75個學科領域。根據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對電子期刊研究的主要領域集中在“出版”以及“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兩個方面,共占總文獻量的84%左右。
(三)文獻作者及所在單位分析
從單獨的作者來看,平原大學的秦珂共發表了7篇論文,成為發文量最多的學者。廣州醫學院的梅海燕以5篇的發文量位列第二位。就作者所在單位的分布來看,武漢大學共發表了38篇文獻位居第一,而北京大學則以20篇論文數量緊隨其后,之后還有四川大學、鄭州大學各19篇,中山大學18篇,南京大學17篇等。
從數量上看,在我國現階段研究電子期刊的學者數量眾多,但是大家發表的研究成果相差無幾,也就是說尚沒有出現一個在該領域領軍式的人物。同時,盡管研究者數量眾多,但是電子期刊研究作者所在單位具有分散性。
(四)文獻主題分析
對檢索到的有關電子期刊文獻進行主題分析后,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方面,其中對前兩項的研究相對比較集中。
1.電子期刊研究綜述
有關電子期刊的綜述性文獻主要從宏觀或微觀角度對電子期刊的研究發展,電子期刊發展所產生的作用、意義,電子期刊存在的問題等幾個方面進行探討。其中主要文獻有: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趙丹群發表的《關于電子期刊的幾點思考》,該篇論文對電子期刊的概念、類型以及所存在的優點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2]。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的羅良道在《國外電子期刊的發展研究》中,不僅介紹了電子期刊在國外的發展,同時也對相關技術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3]。
2.電子期刊與紙質期刊的對比研究
關于電子期刊與紙質期刊的對比研究在我國也是一個研究熱點,發表文獻數量就有近百篇。其中被引頻次較高的論文有:中山大學圖書館謝桂芳的《高校圖書館電子期刊與紙質期刊的比較研究》[4];武漢科技大學圖書館沈月靜的《從電子期刊與紙質期刊的差異談期刊資源建設》[5];以及山東德州學院梁立鳳的《紙質期刊資源與電子期刊資源的有效整合》[6]等。三位作者都在各自論文中對電子期刊與紙質期刊進行了對比,但是側重點有所不同。謝桂芳首先分析了電子期刊與紙質期刊的各自特點,從高校圖書館的角度對二者進行了對比,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如何在高校圖書館的環境下加強對二者的管理同時提高期刊的利用效率。沈月靜在簡述了電子期刊與紙質期刊的差異后,根據當今網絡環境的特點對館藏期刊資源建設提出了建議。而梁立鳳則是通過對讀者信息需求和期刊資源現狀進行分析,著重強調建立虛擬網絡信息知識中心和個性化信息資源服務平臺,使電子期刊與紙質期刊資源高度整合。
3.電子期刊的相關技術
電子期刊所涉及到的技術主要包括電子期刊導航技術、電子期刊管理與利用技術、電子期刊的采編策略以及電子期刊資源評價等幾個方面。較為突出的是黃美君與姜愛蓉以圖書館訂購的及相關的免費電子期刊為基礎,建立了一個基于互聯網的具有檢索、瀏覽電子期刊功能的電子期刊導航系統,為我們提供了一條準確、高效收集整理電子期刊數據的方法與途徑[7]。
4.電子期刊對各行業的影響
這部分文獻主要論述了電子期刊在相關行業的應用以及所產生的影響,涉及出版發行業、圖書情報業等多個行業。
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陳立博士在《紙本期刊與電子期刊:國家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的兩難選擇》中闡述了許多公共圖書掛由于資金、用戶服務需要等多方面原因限制在電子期刊出現后對電子期刊與紙本期刊的采集選擇存在著兩難選擇,提出如何根據電子期刊以及本館自身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采選策略,并對服務加以改善[8]。
鄭州大學信息管理系的臧國全教授在對網絡電子期刊出版模式現狀、網絡電子期刊出版的理論模式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理想的網絡電子期刊出版模式應該具備的功能,包括:用戶不再訂購期刊而是購買訪問權限;系統自動提供完善的檢索、顯示、數據挖掘、數據分析等服務;系統提供多種衡量文章重要性的方式以及系統在技術上應該是開放式的等,并根據上述特點探討了網絡環境下電子期刊出版模式對傳統期刊出版模式的挑戰[9]。
二、電子期刊發展中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一)電子期刊發展中的問題
1.讀者閱讀習慣
電子期刊發展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其中讀者的閱讀習慣可以說是一個重要因素。我國由于受到經濟、技術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廣大讀者的閱讀習慣依然傾向于紙質期刊,而并非在網絡上更容易獲取的電子期刊。同時,由于閱讀電子期刊需要一定相關的設備,這也是限制電子期刊發展的另一因素。
2.電子期刊重復率高
當前我國電子期刊數據庫很多,例如重慶維普的《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清華同方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的《中國數字化期刊群》等,但是由于各個數據庫的開發商相互獨立,就導致了不同數據庫中電子期刊出現大量重復冗余的情況。
3.缺乏統一的管理標準
我國電子期刊的管理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具體來講,在電子期刊出版發行、電子期刊采集、電子期刊資源組織、電子期刊用戶服務、電子期刊評價等方面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就使得知識產權、檢索方法、資費、酬勞等多方面問題不能得到統一的規定,為之后的管理埋下了隱患。
(二)電子期刊發展問題的解決辦法
1.加大宣傳力度增加投入
相關部門、企業若想推廣電子期刊就必須加大宣傳力度,讓讀者意識到電子期刊的優越性,進而改變固有的閱讀習慣。同時還應當增加投入,使得閱讀工具、設備可以得到普及,也為電子期刊進一步發展、普及打下堅實的基礎。
2.開展個性化服務
向讀者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讀者樂意使用,這不僅有利于電子期刊的發展,而且也是圖書館用戶服務的發展趨勢。可采用智能化技術實現個性化的服務[10]。趙乃瑄在所著《電子期刊管理——體系、方法與實踐》中闡述了當前電子期刊個性化服務的技術實現途徑:“個性化服務的技術實現一般可以分解為3個部分:一是構建個性化信息服務模型,從全局信息空間中分理處個性化信息;二是構建用戶模型,為每個用戶建立一個用戶描述文件;三是網絡信息搜索工具的構建和友好用戶界面的設計。”[11]
3.建立特色館藏實現合作
各個電子期刊數據庫可以借鑒圖書館發展的模式,根據自身的特點建立特色館藏,同時加強與別的數據庫的合作聯系。這樣,可以有效地降低電子期刊的重復率,為自身節省建設成本的同時也為讀者的檢索、利用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4.制定電子期刊相關管理標準
(1)電子期刊出版發行標準
國家有關部門應當制定出一套關于電子期刊允許發行的標準。標準應主要從電子期刊的內容和質量兩個方面進行要求,通過對電子期刊出版發行前的嚴格審核從而確保電子期刊業健康發展。同時,這也有利于電子期刊后續的評價、服務等工作的開展。
(2)電子期刊采集標準
各個圖書館應結合自身的特點,主要要從價格、內容、便利程度、試用情況、運行環境、存檔問題等加以衡量是否訂購某電子期刊。
(3)電子期刊的資源組織標準
根據國際上的有關標準和規則,制定出電子期刊資源組織的統一標準,包括統一的編目規則、統一的編目方案,以實現不同數據庫間電子期刊的資源整合,為用戶提供“一站式”檢索。
(4)電子期刊用戶服務準則
各個電子期刊收錄機構應該從服務對象、用戶需求、館藏電子期刊學科范圍等本館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一套符合自身特點的電子期刊用戶服務標準。通過制定行之有效的服務標準才能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用戶對館藏電子期刊的意見建議,把電子期刊服務開展地更加豐富多彩。
(5)電子期刊評價標準
各級圖書館以及文獻機構應與國家有關部門開展交流、配合,借鑒紙質期刊評價一些方法[12-15],根據我國電子期刊的實際情況與特點制定一個統一的電子期刊評價標準。可以從電子期刊的內容可靠性、檢索性能、投資回報率、資源利用、用戶滿意度、發行者權威性、適用人群多樣性等多方面對電子期刊進行評價級別的設置,從而達到對電子期刊的規范化評價,進而有助于規范我國電子期刊業的發展,避免良莠不齊的狀況出現。
參考文獻
[1]呂淑萍,王志庚. 中文電子期刊現狀分析. 圖書情報工作,2007(2)
[2]趙丹群.關于電子期刊的幾點思考.圖書情報工作,1998(5)
[3]羅良道.國外電子期刊的發展研究.圖書情報工作,2001(3)
[4]謝桂芳.高校圖書館電子期刊與紙質期刊的比較研究.圖書館論壇,2004(10)
[5]沈月靜.從電子期刊與紙質期刊的差異談期刊資源建設.河北科技圖苑,2008(3)
[6]梁立鳳.紙質期刊資源與電子期刊資源的有效整合.情報資料工作,2008(5)
[7]黃美君,姜愛蓉.電子期刊導航系統的建立與維護.大學圖書館學報,2001(11)
[8]陳立. 紙本期刊與電子期刊:國家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的兩難選擇.中國圖書館學報,2003(6)
[9]臧國全.網絡電子期刊出版模式研究.中國圖書館學報,2003(1)
[10]王一華.圖書館用戶服務的發展趨勢.現代情報,2011 (9)
[11]趙乃瑄.電子期刊管理—體系、方法與實踐.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6:146
[12]王一華.基于IF(JCR)、IF(Scopus)、H指數、SJR值、SNIP值的期刊評價研究.圖書情報工作,2011 (16)
[13]王一華.中國大陸圖書情報專業期刊的綜合評價——基于熵權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簡單線性加權法的比較研究.情報科學,2011 (6)
[14]王一華.學術期刊的組合評價研究.情報科學,2011 (5)
[15]王一華.期刊評價指標SJR、JIF和H指數的關系研究.圖書情報工作,2010 (6)
作者簡介:劉元濤,1990年3月,畢業于鄭州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圖書情報碩士專業,研究方向為電子期刊評價。現就職于河南省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聯系電話:1853877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