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旭++楊霞++肖璟
摘要:如今生態問題已經成為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轉變以往片面以GDP論英雄的社會發展模式迫在眉睫。本文首先探討了我國目前生態文明建設存在著三個方面的不足,即:政府的碳排放措施應加強對消費環節的重視、政府的節能減排措施缺乏實效性、相關法律制度不完善。接著淺談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需要提高每一位公民的生態意識,加強公民參與的積極性。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碳排放;生態意識
工業文明時代里,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發展,人類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在上個世紀里,資本主義國家借助科學技術的進步,取得了歷史性的跨越,并維持了資產階級對資本主義國家的絕對統治權力;同時,社會主義國家也經過自身的努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世界政治、經濟與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全球問題。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土地沙漠化、空氣污染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迫使人類不得不重新思考社會發展的模式。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我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新的發展戰略當中。
一、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尚存在不足之處
結合中國經濟發展的具體實際,我們可以發現當前國內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政府推出減少碳排放的措施更多地關注于生產領域,對于消費環節則重視不夠。各級政府通過一系列相關政策法規的出臺,要求企業提高節能減排方面的投資,改善生產設備。近年來,國內企業在節能減排工作上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僅僅將碳排放的問題完全歸咎于企業顯然不合理。中國人口有14億之多,擁有全世界規模最龐大的消費者群體,消費者的任何一個行為都會產生碳排放。而由于我國公民整體素質偏低導致環保意識的欠缺,許多公民的行為都對環境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近些年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帶動國民收入水平整體提高,家家戶戶都開始購買汽車。汽車的購買給國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造成尾氣排放過量的社會問題。由于人口密集、汽車數量龐大,霧霾問題已經成為困擾北京、河北地區的難題。盡管北京市政府推出了限行令,但是基數的龐大仍然難以從根本上解決霧霾問題。
其次,政府針對節能減排提出的諸多政策法規僅停留于書面文件的程度,在現實當中并沒有發揮預期的效力。對于許多企業來說,違規成本遠遠低于通過擴大排放帶來的盈利。在當前整個社會仍然堅持利益導向的環境下,違規顯然是許多企業的最佳選擇。由于無節制的廢水排放,在國內一些地區出現了癌癥村、“無人區”,這種現象顯然違背自然規律。
第三,由于我國法律制度不完善以及法律修訂過程的嚴謹繁雜,使得政府在短期內無法根據社會發展的變化隨時做出修正,而僅能推出一些效力有限的政策法規。再加上長期以來,政府對城市建設規劃的欠妥造成產業布局不合理,由此也造成一系列污染問題。
因此,僅僅寄希望于通過外部規制就要達到對人類行為的控制,顯然是不充分的。只有通過提升全民環保意識,提高國民整體素質,才能夠從根本上找到解決生態問題的有效途徑。
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每一個公民的積極參與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推進,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各國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合作交流成為主導全球發展的主要思路。由于各國發展階段、科技水平、產業格局等方面的差異,形成了全球經濟格局的多樣性。社會的發展必然是無數個體發展狀況疊加并協同作用的結果。穩定的外界環境為個體的生存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各國之間開放的合作交流促進了全球經濟、科學技術和人類文明的進步。隨著交流的不斷深入,不同思想之間的激烈碰撞,創造出各種新生事物,更好地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同時新的環境也要求人類為了適應發展中變化,必須遵循歷史演變的規律,及時變革傳統觀念。由于國別、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導致不同主體之間在價值觀方面也存在較大區別,但是社會的發展進步是以絕大多數人所認可并接受的價值取向為主導,即每個特定的歷史階段都有一個被人類所普遍接受的理念主導了這一時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全球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人類才覺察到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社會發展進步的主要依托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各種有關保護環境的呼聲受到廣泛重視。但是,在短時間內將人類的價值觀從經濟發展轉變為生態發展存在較大的難度。所以,要使人類在思想里構建和諧的生態觀,有必要全面系統地認識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我國從很多年前開始普及九年業務教育,力圖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但是,由于當前部分傳統舊觀念仍然占據社會主導地位,整個社會氛圍的改善仍然需要國家在思想教育方面堅持力度。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每個人在思想上構建和諧生態觀,即從價值觀的高度要求每個人通過自身的實際行動參與到環保工作當中。這也意味著,每個人都需要進行一場思想價值觀層面的變革,從重視經濟發展轉變為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新理念。作為直接影響自然界的主體,人應該通過自覺改造行為實現自然界與社會相協調發展的模式,并對已經造成的各種問題積極承擔相應的責任,盡最大努力予以彌補和修正。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人類在超越國別差異的基礎上,全面協調合作,共同營造綠色和諧的自然環境。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要求人類將利益建立在全球視野之上,把全人類的整體利益放在首位。人類在未來的發展中,要求同存異,注重世界文化的互補性、思維方式的綜合性、經濟交往的互利性、外交政治的包容性、技術資源和人才資源的共享性,從而聯合推動世界的和諧、協調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卜祥記,“生態文明”的哲學基礎探析[J],哲學研究,2010(4):17-23
[2]王遐見,論生態化社會主義價值觀[J],哲學研究,2012(7):16-18
[3]王雨辰,論以社會建設為核心的生態文明建設[J],2013(10):100-105
基金項目: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科技創新重點項目“德國環境教育對我國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工作的啟示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肖 旭(1988.11—),男,籍貫:山西榆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國企改革、公司金融與制度變遷,科研成果:[1] 肖旭,范合君. 目標沖突、實際機理與國企高管多重角色演繹[J]. 改革,2015,10:121-129.(CSSCI源刊,影響因子:2.885)[2] (已采用)戚聿東,肖旭. 國有企業利潤分配的制度變遷:1979-2015[J]. 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7.(CSSCI源刊,影響因子:1.762)[3] (已采用)肖旭. 制度變遷與中國制度改革的文獻綜述[J].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7,4:.(CSSCI擴展版源刊,影響因子:0.986)。
楊 霞(1991.06—),女,籍貫:山西晉中,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肖璟,女,中原工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方向:廣播電視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