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陽林
【摘要】目的:探討原發性高血壓病的護理。方法:對2015-2016年我科收住的235例患者進行飲食、運動、心理、應用藥物的護理和對其進行健康宣教。結果:患者血壓控制良好。結論:精心的護理和有效的治療是減少或延遲高血壓并發癥的關鍵。
【關鍵詞】高血壓;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6--01
高血壓是循環動脈壓增高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癥,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是一種高發病率、高并發癥、高致殘率的疾病,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有效地控制高血壓,幫助患者正確認識高血壓病的治療知識,對減少和避免患者重要臟器的損害具有重要的意義。2015—2016年共收治高血壓患者235例,通過對患者實施有效的治療和護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一般護理
1.1 合理作息和適當運動:對于早期患者宜適當休息,對血壓較高、頭痛、頭暈、耳鳴、眼花、乏力、失眠、心悸和心前區不適的患者應充分休息,保證足夠的睡眠。在血壓保持平穩,癥狀消除后,患者可以適當散步、做操、練氣功、打太極拳、練瑜伽、聽音樂等等,以利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有助于調節血壓。
1.2 飲食習慣改變:應選用低鹽、低脂、低膽固醇、高纖維素的飲食,限制動物脂肪、內臟、魚子等食物,補充適量蛋白質。戒煙、控制飲酒,保證足夠鉀、鈣、鎂等人體必需微量元素的攝入。富含鉀的食物進入人體可以對抗鈉所引起的升壓和血管損傷作用。足量的鈣、鎂對治療高血壓有益。多吃新鮮蔬菜及水果,預防便秘,因排便用力可使血壓上升,甚至造成血管破裂。肥胖者應控制體重,減少每日總熱量。
2.心理護理:
緊張、抑郁、情緒激動以及精神創傷可使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分泌增加,血壓升高。因此,減少壓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對患者十分重要。了解患者性格特征和有無引起精神緊張的心理社會因素,幫助患者理解精神刺激和有害性格與原發性高血壓的關系。當患者情緒變化時,與患者進行治療性接觸,給患者以直接的心理援助,當血壓控制后,根據患者的性格特點,結合疾病的相關知識,進行解釋和心理疏導,提出改變不良性格的方法,訓練患者控制情緒,養成開朗的性格,有心事向親人或者知心朋友傾訴,以分憂解難,減輕壓力和矛盾沖突,使心態平和、輕松、穩定,保持良好的適應性。
3.健康指導:
向患者講解有關原發性高血壓的有關知識,包括病因、誘因、臨床表現,治療方法等,以提高患者對自己病情的了解,讓患者知道,雖然原發性高血壓病因不明,難以徹底治愈,但是通過調整生活方式和服用降壓藥,可將血壓控制在合適的范圍內,改善預后。告知患者應建立長期治療的心理準備,正確用藥,按時服藥,不隨意增減或中斷用藥,并注意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同時教會患者及患者家屬正確測量血壓的方法并做好記錄,檢測服藥與血壓的關系,以便下次就診時參考分鐘需要靜坐(臥),如果發現患者血壓超過200mmHg,護士應及時與醫師聯系,對患者病。血壓一旦不能控制,并出現頭痛、頭暈等癥狀,應立即到醫院檢查,以免耽誤病程。
4.病情觀察
最重要的是觀測患者血壓變化和給藥后的血壓變化。高血壓患者與一般病人不同,每天需要定時,多次測量血壓,每次測壓之前30情給予必要的處理,以免發生危險。如發現患者血壓急劇升高,出現頭痛、頭暈、嘔吐等癥狀,應考慮患者發生高血壓腦病或者高血壓危象,護士在通知醫師的同時,應立即準備快速降壓藥、脫水劑和止驚劑備用。對長期臥床患者,保持口腔衛生,必要時做口腔特殊護理;注意加強皮膚護理,保持皮膚清潔,以防止褥瘡發生;另外要保持患者大便通暢,避免大便不暢時過度用力使血壓升高。
我院收治的87例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大部分患者血壓平穩,只有6例患者在住院過程中出現過劇烈頭痛、嘔吐、煩躁并伴有視力模糊,需要臥床治療,后經醫師及時處理,血壓恢復平穩,癥狀消除。
5.用藥護理
5.1 遵醫囑準確給藥降壓藥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用不同的藥物和不同的劑量,藥物一般從小量開始,可聯合數種藥物一起使用,以增強療效,減少副作用,嚴格遵照醫囑給藥,不得自行增減和更換藥物,一般患者需要長期服藥。
5.2 降壓不宜過快過低因降壓藥可以減少組織血液供應,血壓過低而影響腦部血液供應,引起體位性低血壓,尤其是老年人,服藥期間改變體位要緩慢,以免發生意外,當出現頭暈、眼花、惡心、眩暈時,應立即平臥,以增加回心血量,改善腦部血供。
6.小結
原發性高血壓是常見病、多發病,可以引起嚴重的并發癥,它與很多因素有關,雖然難以治愈,但是通過細心治療,合理護理,病情是可以控制的,甚至可以治愈。
參考文獻
[1]張桂英.原發性高血壓病人的護理.中外健康文摘,2009,6(21):208-209.
[2]李家叢.原發性高血壓病人的特點及護理體會.中外健康文摘,2010,7(12):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