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那拉宗
魯瓦村藏語意為石膏村,隸屬于佛山鄉,位于佛山鄉南部,西與西藏接壤,東、北、南 分別與江坡村相隔,海拔低至2200高至3300米,地形結構較為復雜,山高溝深,溝壑交織,地勢傾斜嚴重,一到雨季極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災害。全村共有魯瓦、美麗石、瑞瓦、說美 、尼水、許貢6個村民小組,93戶487人,全村為藏民族,共有72 名黨員,下設3個黨支部,耕地面積378.12畝,糧食主要為青稞、小麥和玉米,農作物一年兩季。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8戶90人。其中:魯瓦組3戶16人,美麗石4戶25人,說美2戶6人,瑞瓦組4戶19人,尼水組2戶8人。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因學致貧8戶11人,因病致貧6戶8人,插花搬遷3戶16人。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滯后,產業發展后勁不足,群眾穩定增收難度較大,貧困發生率為18.6%,脫貧攻堅任務艱巨。
一、精準扶貧工作存在問題
1.基礎設施薄弱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少,建設項目受到諸多因數制約。魯瓦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施工過程中受到很多因素制約,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因村民對項目實施的意義認識淺薄,支持力度差,協調工作難,使得協調資金投入成本增加。二是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缺乏前瞻性。在魯瓦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由于缺乏科學規劃及有力保障措施,規劃往往只考慮到目前的狀況,使一些基礎設施建設滿足不了發展需求,與農村經濟發展不適應。
2.產業發展后勁不足
一是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大。種植的經濟作物品種單一,導致全村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表現為優勢產業少且規模小,缺乏具有示范和品牌效應的基地典型,產業競爭力弱。種植上依然以分散的小規模農戶家庭經營為主體,種 植品種散而且規模小,制約了生產效率。二是勞動者素質偏低。由于農戶分散種植,種植品種雜、亂,管理水平低,造成農業產出率低,農產品質量差,嚴重影響了群眾生產積極性,制約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三是種植的農產品收購價格不穩定,農業增產不增收的問題比較突出。四沒有很好地發揮和利用當地資源,打造獨具一格的特色產業,導致不能形成帶動性規?;a業,全村經濟發展相對緩慢。
3.貧困群眾增收難度大
一是農產品價格低迷、農資價格居高不下。近幾年農產品市場價格低迷,在市場價格互動的作用下,農產品價格上升,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也相應地上升,農民增加的收入與上漲的成本兩者相抵。并且產業不能形成規模經營,使得勞動生產效率較低,農民的收入也較少。二是上學致貧。有部分貧困家庭收入只能維持日常生活,一旦子女考上大學,需要支付一大筆學費和生活費,無形中加重了經濟負擔,對于尚未脫貧的農民更是苦不堪言。三是因災因病因殘返貧。經濟狀況差的貧困戶,主要收入又源于自給自足、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若遇自然災害,導致種植業減產減收,養殖業遇瘟疫,導致貧困或是返貧。貧困戶家中若有長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又或者是突遇勞動力死亡傷殘的,不僅不能通過勞動獲得收入,高昂的醫療費用,導致一些農民債臺高筑,甚至重新返貧。四是文化低觀念落后。由于這部分勞動力文化素質相對較低,發展家庭經濟缺計劃、缺技術、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務工,收入也與非貧困戶有很大差距。加之貧困戶思想觀念落后,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等、靠、要”的思想嚴重,更不愿加入產業化經營,撿小利失大利。
4.生存環境條件惡劣
由于該村幾個村組位于偏僻山區,環境封閉,對外交流機會少,信化工程難以落實,群眾思想保守,安于現狀,脫貧致富的欲望不強,人口文化素質相對較差,缺乏致富技術,這些問題直接制約著村域經濟的健康向前發展。并且幾個村組戶數及人口少,項目建設很少涉及,致使全村基礎設施建設因資金短缺、條件太差而長期停滯不前。目前魯瓦村村社道路為土路,且溝壑縱橫,溪流蜿蜒曲折,地形復雜,遇陰雨天氣群眾出行困難,突發性暴雨和洪水給群眾造成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全村房屋大部分系80年代土坯房,年久失修,抗災害度較差。由于自然條件所限,山地、陡坡地居多,機械化程度低,土壤品質差,水土流失嚴重,廣種薄收的現象比較突出,種植業經濟效益微薄,有幾個村組如不移民,難以發展。
二、推進精準扶貧的幾點建議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根據該村實際,重點應抓好鄉村道路硬化建設、群眾文化活動設施建設,從基本面對群眾生活生產現狀進行加固和提升,從而為脫貧致富打好堅實的基礎。一是針對貧困戶地理位置偏遠,地形復雜交通不便,生存條件差的問題。加強道路交通、人畜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戶生產生活條件。
2.抓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因地制宜,結合實際,積極發展特色產業,走出一條適合魯瓦村農村群眾致富脫貧之路。政府的財政投入只是外在推動,核心還是要靠群眾進行農業結構調整,依托資源優勢,發展畜牧、林果等優勢產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一是大力發展集體經濟。魯瓦村土壤、日照等自然條件十分適合核桃種植,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引導困難群眾加大核桃種植力度,邀請農業專家進行科學種植指導。二是調整種植結構,發展優勢互補的產業。以強村富民為突破口,積極爭取有關部門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進一步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在延長產業鏈方面做文章。
3.提升人居環境空間
一是按照群眾自愿的原則,對于確實過于偏遠的農戶,要靈活運用扶貧搬遷、生態移民等扶貧政策。將農戶調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條件較好,交通便利的地區居住。村委干部要積極為搬遷戶協調解決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學、衛生等必須的生產生活配套設施,并積極為搬遷戶規劃產業發展,確保搬遷戶搬得出、安得穩、能致富。二是農村新能源建設。落實新能源代替工程有關政策措施,減少薪柴消耗,鞏固生態建設成果,降低農村居民用電成本。三是環境綜合整治。落實“人畜分開、廚衛入戶”建設工程;四是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全面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
4.基本公共服務工程
一是勞動技能培訓。大力開展農業科技知識技能培訓,舉辦新型農民培訓班,結合鄉情突出特色,確保貧困戶掌握1-2門技術。二是教育工程。魯瓦村因學致貧8戶11人,對因病致貧的貧困戶要認真落實14年免費教育政策,加大“控綴保學”和9年義務教育學校管理辦法,對在校貧困學生每年學費補助。三是醫療衛生。魯瓦村因病致貧6戶8人,要繼續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推動村級衛生室建設工程,落實貧困戶農村新型醫療合作醫療救助,并納入大病救助范圍,對因病致貧的貧困戶創造條件會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