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斌
【摘要】目的:分析膽源性胰腺炎患者實施普外手術療法的效果。方法:選取2014年2月-2016年8月我院98例膽源性胰腺炎患者,將其平均分成兩組后實施不同療法:49例對照組給予基礎療法,49例觀察組給予普外手術療法,統計疾病的治療結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疾病治療后出現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6.1%;對照組患者疾病治療后出現10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0.4%,兩組發生率有區別,P<0.05;觀察組患者的肝功能、腹痛、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指標和對照組有區別,P<0.05。結論:臨床給予膽源性胰腺炎患者手術療法作用顯著,能改善肝功能,預防并發癥,值得借鑒。
【關鍵詞】普外手術;膽源性胰腺炎;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65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6--01
膽源性胰腺炎是臨床上的一種多發性疾病,由胰腺內部的胰蛋白酶異常引發,腹部疼痛為主要表現,若病發后不立即治療,不但會惡化病情,還危害患者生命。以往,臨床均借助基礎療法治療,但效果并不理想。近年來,我院給予患者普外手術療法,取得突出效果[1]。為更好判定該療法的臨床效果,現將我院患者的資料整理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6年8月我院98例膽源性胰腺炎患者,將其平均分成兩組后實施不同療法:觀察組49例由20例女性、29例男性組成,年齡28-64歲,平均(40.3±1.4)歲;病史1-8天,平均(3.5±0.3)天;對照組49例由19例女性、30例男性組成,年齡28-65歲,平均(40.4±1.5)歲;病史1-9天,平均(3.6±0.4)天。納入標準:手術適應證、重要臟器未嚴重損傷;排除標準:手術禁忌、術前未簽署意向書等。2組患者的臨床基礎資料無區別,P>0.05。
1.2 方法 49例對照組患者給予臨床上的基礎療法,比如:觀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實施腸胃減壓、營養支持、止痛、解除痙攣等療法,并適當補充患者水電解質;49例觀察組患者則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療法上實施普外手術療法,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療法,其中,20例患者實施膽囊切除術、膽管探查術聯合療法,同時實施T管引流術;8例患者因嚴重性的水腫,借助胰腺被膜切開松解術進行治療,并留置多條引流管;18例患者給予單純性的膽囊切除術,5例患者因膽囊組織的嚴重壞死,首先清除部分胰腺組織,然后再給予胰腺周圍、小網膜腔置管引流處理。
1.3 判定項目 統計兩組患者的肝功能、腹痛、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指標,并統計治療后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將文中的數據錄入統計軟件包SPSS18.0中,計數、計量類資料分別用百分數、±s的形式表示,并分別實施卡方、t檢驗,P<0.05,有區別。
2.結果
2.1 臨床指標統計 調查結果表明,觀察組、對照組患者的肝功能、腹痛、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指標有區別,P<0.05,數據詳見下表。
3.討論
膽源性胰腺炎是由膽囊內的結石移動,或腹部出現結石聚集、嵌頓引起的,其病發機理為胰管阻塞,破壞胰腺防御功能,最終損傷胰腺和周圍的組織。一般來講,該病癥發生后通常伴有梗阻、感染等病癥,若不及時治療,將危害患者健康。因此,探究合理、有效的療法非常重要[2]。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及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加之人類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近年來膽源性胰腺炎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大量的調查研究發現,很大一部分急性胰腺炎患者往往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膽源性疾病,而且以膽結石的比例最高。有研究表明,膽囊結石以及細菌病毒感染是引起膽源性急性胰腺炎發病的主要原因。該疾病不但嚴重影響著患者的正常生活質量,而且若不及時治療,很有可能對患者的生命健康產生嚴重的威脅。膽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主要有以下臨床癥狀:上腹劇烈疼痛、惡心、嘔吐等。該病的分類方法較多,根據膽道結石部位可分為膽管源性與膽囊源性兩種。膽管源性由患者肝內外膽管結石并膽管炎引起,而膽囊源性由膽囊結石并膽囊炎引起。根據患者病情可分為輕度與重度,重度患者病情重。有研究顯示,輕度患者在術后2到3天便能基本恢復,故及時的手術治療十分重要。
臨床上治療該疾病時,通常會先對輕型膽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進行非手術治療,等到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及穩定后,再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但研究發現,及時對膽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進行手術治療能及時解除膽管阻塞,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而且對于治療效果也十分重要。
近年來,臨床均借助普外手術治療,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的腸梗阻癥狀,及時清除患者體內血管雜質、毒素。普外手術療法通常分為兩種:一種是早期手術治療,該手術療法的實施不但能緩解膽道梗阻病癥,還能預防膽管炎、疾病的惡化;另外一種是延期手術,該手術應用中能有效使用基礎性的藥物,實現最終的預防感染、解除痙攣、排出結石等目標[3]。我院為進一步的判定手術療法的應用效果,將挑選的患者分成兩組,結果顯示:手術療法的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率(6.1%,3/49)明顯低于對照組(20.4%,10/49),P<0.05,且病情越嚴重的患者,基礎性療法的發生率也就越高,說明:膽源性胰腺炎疾病因以手術治療為主,能在預防患者病死的同時,盡早處理患者病情,減輕患者機體疼痛度。臨床實踐表明,胰腺組織的病變,能經由炎性細胞釋放相對較多的因子,觸發連續性的反應,從而造成多器官衰竭,若這種情況下炎癥細胞壞死,則表明患者病情已演變為嚴重性的狀態[4-5]。為更好的提高疾疾病的治療結果,手術治療前應給予基礎性的處理,以糾正紊亂的生理功能,保護患者重要的臟器,從根本預防膽感染、胰感染等疾病。從疾病治療后的相應指標上來看,觀察組患者的肝功能、腹痛等指標和對照組有區別,P<0.05,說明:和基礎療法相比,普外手術療法能縮短患者的腹部時間,改善患者的肝臟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臨床給予膽源性胰腺炎患者手術療法作用顯著,能改善肝功能,預防并發癥,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李文明.膽源性胰腺炎手術時機選擇效果對比探析[J].中外醫療,2013,32(1):33-35.
[2]梁平.膽源性胰腺炎手術治療35例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4,30(8):63-64.
[3]楊文,孔憲炳.膽囊切除術在輕型急性膽源性胰腺炎治療中的研究進展[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14):1891-1892.
[4]張電啟.手術治療膽源性胰腺炎的效果觀察[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14):108.
[5]靳正輝.手術治療膽源性胰腺炎130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0):43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