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登月
【摘要】目的:觀察溫和灸配合普通針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的臨床療效并探討其作用機制。方法:將2012年8月至2016年12月80例DNP患者隨機分為針灸組和藥物對照組。針灸組取穴:曲池、外關、合谷、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并灸足三里、三陰交、涌泉等;藥物對照組口服甲鈷胺(彌可保)片。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血液流變學、肌細胞傳導等變化情況。結果:針灸組總有效率為82.5%;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1),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血液流變學、肌電圖均有顯著改善。結論:針灸組治療DPN療效肯定。
【關鍵詞】糖尿病神經病變;溫和灸;普通針刺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6--01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漸形成“多吃少動”的生活方式,這就導致了糖尿病發病率逐年升高,而且發病年齡有提前趨勢。隨著病程增加,糖尿病并發癥也隨之發生發展。要想控制糖尿病,就要控制好血糖以及血糖波動,從而控制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發展。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主要慢性并發癥之一,其發病率高(47-91%),而且自我感覺痛苦。DPN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肌無力和萎縮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工作能力。DPN是內分泌科臨床醫生亟待為糖尿病患者解決的問題。有很多糖尿病患者可能因為糖尿病費用高或血糖控制不好而治療不積極,但減輕疼痛卻可以增強治療糖尿病的信心。近年來筆者采用溫和灸和普通針刺結合的方法治療DPN,并設立對照組,觀察了DPN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及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紅蛋白(HbA1c)、血液流變學指標及肌電圖肌肉傳導速度等指標,獲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56例DPN患者均為2012年以來我院內分泌科門診及住院患者,將其按就診或入院順序編號,按照隨機數字表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齡(54.7±12.3)歲;病程(17.2±8.5)年。對照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齡(55.6±13.1)歲;病程(15.8±5.4)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在統計學上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及納入標準 根據1997年美國糖尿病協會(ADA)提出修改糖尿病診斷標準確認為糖尿病,并參照WHO多國家糖尿病神經病變調查標準制定DPN診斷標準并進行病例選擇。①確診為糖尿病患者;②患者皮膚呈對稱性麻木、疼痛,下肢較上肢嚴重,病情進展緩慢;③患肢端感覺異常,主要有麻木、蟻行感、發熱發涼等,分布如襪子手套狀;④肌無力或肌萎縮,走路不穩,或有腳踏海綿感;⑤腱反射早期亢進,后期減弱或消失,震動感減弱或消失,觸覺和溫度覺降低;⑥神經肌電圖檢查:感覺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減慢。
1.3 排除標準 ①有酒精中毒或重金屬所致周圍神經病變的病史者;②中樞神經系統病變者;③腦血管意外后遺癥患者④肩周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患者;⑤有嚴重糖尿病急性并發癥患者;⑥糖尿病足患者
2.治療和觀察方法
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原來的降糖方案不變。
(1)治療組 取穴:選用手足陽明、少陽經穴,上肢取曲池、外關、合谷;下肢取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涌泉,并加用溫和灸足三里、三陰交、涌泉20分鐘,以皮膚潮紅為度。根據患者病變部位選擇以上部分穴位,針灸得氣后,留針30-40分鐘,10次為1個療程,每療程間隔3天,觀察2-4療程,治療期間記錄癥狀和體征。
(2)對照組 口服甲鈷胺片(彌可保)【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500mg,每天兩次,20天為1個療程,共觀察兩個療程。
2.2 觀察方法 ⑴DPN癥狀計分標準見表1.
⑵治療前后主要生活指標檢測 FBG,HbA1c,血液流變學指標:全血粘度,血沉,紅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原 ⑶肌電圖檢查:雙側脛神經、尺神經、正中神經、腓總神經運動神經和感覺神經傳導
2.3 統計學處理
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用SPSS16.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t檢驗。
3.療效觀察
3.1 療效評價標準
臨床治愈:肢體麻木、疼痛、感覺異常消失,肌無力和萎縮消失,腱反射和下肢音叉震動覺恢復正常;
顯效:肢體麻木、疼痛、感覺異常明顯減輕,肌無力和萎縮明顯好轉,腱反射和下肢音叉震動覺增強;
有效:肢體麻木、疼痛、感覺異常減輕,肌無力和萎縮好轉,腱反射和下肢音叉震動覺有所恢復;
無效:肢體麻木、疼痛、感覺異常無好轉,甚至加重,肌無力和萎縮無好轉,腱反射和下肢音叉震動覺無恢復。
3.2 治療結果 針灸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見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療效比較見表3.
針灸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FBG比較見表4.
針灸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HbA1c比較見表5.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見表6.
針灸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肌電圖指標比較見表7.
4.討論
4.1 療效分析
⑴臨床癥狀療效:通過針灸治療80例DPN患者的臨床觀察發現,針灸能明顯改善DPN患者的臨床癥狀。針灸后癥狀積分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1),與對照組相比,積分值下降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說明針灸對DPN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作用明顯,藥物對于臨床癥狀的改善有一定作用,但是針灸組優于藥物對照組。
⑵針灸對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的影響:從表4、表5中可以看出,針灸治療后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較前明顯下降,優于藥物對照組。說明針灸治療后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的降低對DPN的防治起著一定的作用。
⑶針灸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從表6可以看出,針灸能降低DPN患者的全血粘度,紅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原(p<0.05)。尤其是可以降低血沉(p<0.05)。而對照組全血粘度,紅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原以及血沉治療前后無明顯差異(p>0.05)。
⑷針灸對肌電圖的影響:從表7可以看出,針灸能增加神經傳導速度(p<0.01),對照組治療前后無明顯差異(p>0.05)。
本研究結果提示,針灸能減輕DPN患者疼痛麻木等不適癥狀,而且可以降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可以改善血液粘度,改善神經細胞的缺血缺氧狀態,增加神經傳導速度。
4.2 針灸治療DPN作用機制分析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NP)是糖尿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主要是由于糖尿病的長期高血糖狀態導致一系列代謝紊亂,干擾了神經組織的能量代謝,其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長期高血糖狀態,可引起半衰期長的蛋白質的普遍糖基化,神經髓鞘蛋白和微管蛋白糖化顯著增加,軸突的逆行轉運出現障礙,干擾神經細胞蛋白質的合成,導致軸突變性,萎縮,最終形成神經細胞結構和功能的改變,神經傳導障礙[1]。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的中醫方法很多,有學者報道采用中藥熏洗的方法[2],有學者采用經絡刺血結合活血湯劑的方法[3],也有學者采用點刺出血的方法[4],穴位注射的方法[5]。但考慮到患者的接受程度,筆者采用傳統的針刺結合溫和灸的方法。
針刺可以調節機體的氣血,加快血液流通,改善微循環,從而改善周圍神經的供血供氧,促進受損神經血管的恢復[6]。灸法是一種溫熱的刺激,它有溫經散寒、扶陽固脫、活血化瘀以及防病保健的功效,溫和灸是艾條灸中的一種方法,是給予局部經絡或穴位一個持續的、溫和的熱刺激,使經絡和腧穴主動進行調整氣血,發揮治療功能[7]。大多數學者認為此證屬于氣滯血瘀而致經絡不通,不通則痛,不通則麻[8]。治療應行氣活血,疏通經絡。
在穴位的選擇上,有學者研究發現四肢穴排位靠前的是足三里、三陰交、曲池、合谷、太溪、腎俞[9]。有學者研究發現主要取陽明經,注重補益氣血,行氣活血穴位的應用[10]。糖尿病日久腎陰虧虛,脾氣不足,陰損及陽,腎之陰陽兩虛,進而氣血運行障礙,水液代謝失常,造成氣滯、血瘀、痰濁閉阻于經絡,肌膚失養,乃本虛標實。治療上應標本兼顧,以益腎健脾、活血化瘀、化濁通絡為治則。故筆者最后選用手足陽明、少陽經穴,上肢取曲池、外關、合谷;下肢取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涌泉,并加用溫和灸足三里、三陰交、涌泉20分鐘,以皮膚潮紅為度。既能溫補脾腎,又能溫經通絡,活血化瘀,使氣血通暢,經脈得以濡養。用于臨床治療收到較好療效。
本研究證實針灸可以減輕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疼痛麻木等不適癥狀,通過針刺和溫和灸,調動人體機能抵抗疾病,是一種自然療法,不良反應少。而且費用低廉,操作簡便,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李忠仁.針刺中風高粘滯狀態的研究[J].中西醫結合雜志,1989,9(5):229-231
[2]楊繼淵.丁麗芳主任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經驗[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0,31(4):3-4
[3]王金錄,崔富英.經絡刺血結合活血通絡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60例[J].陜西中醫,2009,30(10):1371-1372
[4]袁鶴庭.針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致手足麻木疼痛[J].中國針灸,2006,26(3):225-226
[5]左振芹,陳敏,馮玲媚.穴位注射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3,29(8):27-29
[6]杜小娜,熊左玲.針灸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及損傷神經修復的研究[J].浙江中醫雜志,2014,49(3):201-204
[7]趙建玲,李忠仁.溫和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08,28(1):13-16
[8]許曉斌.針灸中藥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觀察[J].中國衛生產業,2014,12(3):183-185
[9]周君,李新紅,易宣超等.針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取穴規律探討[J].湖南中醫藥導報,2004,10(12):35-36,38
[10]劉樹芬.針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選穴規律文獻整理研究初探[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