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研究了廣州市白云區村鎮銀行的貸款現狀及其存在的貸款信用風險問題,并就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建議以期能夠降低貸款信用風險,保證白云區村鎮銀行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白云區;村鎮銀行;貸款信用風險
中圖分類號:F832.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5-0-01
村鎮銀行作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代表發展迅速,其在緩解農村“金融抑制”問題,服務“三農”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對我國金融結構的優化具有重大意義。村鎮銀行的貸款信用風險是指村鎮銀行在向借款人提供貸款的過程中,存在借款人因自身清償能力下降或故意違約等原因而不及時還款的可能性。如村鎮銀行出現較大貸款信用風險,除影響其正常發展外,更嚴重的后果是因資金流動性問題的暴露而產生擠兌現象導致破產。白云區交通發達,為廣州市以城帶郊的中心城區,既有上千家小微企業:來自于服裝批發、汽配、皮革制品、建材、電器、物流、化工醫藥、食品等行業;又有許多個體農戶。
廣州白云民泰村鎮銀行(以下簡稱“民泰村鎮銀行”)是廣州市白云區唯一的獨立法人銀行業金融機構。2016年末,民泰村鎮銀行累計發放貸款73332萬元,其中涉農貸款和小微貸款分別占全部貸款比重的46.19%和41.29%(本文如無特殊說明,有關民泰村鎮銀行的數據由其2015年度審計報告計算而來)。
一、民泰村鎮銀行貸款現狀
(一)不良貸款率較高
2016年末民泰村鎮銀行的貸款合計86695萬元,其中次級類貸款、可疑類貸款、損失類貸款共計1847萬元,不良貸款率為2.13%。
(二)保證貸款占比高,為已逾期貸款主要來源
民泰村鎮銀行發放的信用貸款占比0.23%,保證貸款72002萬元,占比83.05%,抵押貸款占比5.85%,質押貸款占比10.87%。已逾期貸款主要來自于保證貸款,2016年期末已逾期貸款賬面余額為3704.5萬元,逾期90天內的占比49.15%,90天至1年的占比45.45%,逾期1年至2年的占比5.40%。已逾期貸款的逾期期限以逾期1年內為主。
(三)短期貸款占比較高
根據發放貸款的期限,短期貸款60338萬元,占比69.60%;中長期貸款22652萬元,占比26.13%;逾期貸款和呆滯貸款共計3703萬元。短期貸款占比高的原因是中小企業喜歡“借短用長”:首先,短期貸款的成本比長期貸款成本更低;其次,短期貸款相比長期貸款更容易申請到;最后,短期貸款更為靈活,貸款總額可以根據需要及時調整,一般短期貸款只要及時還款付息,便可逐年滾動續借。
二、民泰村鎮銀行貸款信用風險及防范
(一)改善信用環境
民泰村鎮銀行除主發起行浙江民泰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外,其余7家股東有5家都為白云區的企業。由本地企業控股,比較熟悉本地市場,可以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有利于降低信用風險。鑒于民泰村鎮銀行處于發達地區的城郊地區和農村地區,人員流動性大、外來人口較多,可能一定程度上會提高貸款人的毀約率。因此,防范民泰村鎮銀行的貸款信用風險的根本是改善其服務范圍內的信用環境。
(二)加強對貸款者還款能力的監督,嚴格審核保證人的保證能力
保證貸款是已逾期貸款的主要來源,保證貸款相對信用貸款的優勢是有保證人作為一道信用風險防線;相對抵押貸款和質押貸款的優勢是“程序簡化”,門檻較低,速度快,可以大大降低銀行的運營成本。考慮保證貸款的優勢和劣勢,民泰村鎮銀行應牢牢抓住保證貸款的優勢,同時加強對貸款者還款能力的監督,主要監督貸款者所處行業的經濟形勢、貸款者的經濟狀況、經營狀況;加強對保證人保證能力的審核。
(三)健全村鎮銀行的信貸管理機構
改善信用環境非村鎮銀行一人之力即可達成,需要政府、居民、村鎮銀行共同努力才能最終提高貸款者的信用水平。當務之急是健全村鎮銀行的信貸管理機制。作為村鎮一級的銀行,應發揮地域優勢,建立起與當地政府和各社區、居委會、村委會的密切聯系,通過這些中間者以較低的信息成本詳細了解企業的經營情況和償還能力、建立完善的農戶信用等級記錄,降低村鎮銀行面臨的貸款信用風險。同時提高信貸員和調查員的工作素質和水平,提高征信技術水平,必要時可委托熟悉農戶情況的村級負責人作為貸款審查人和監管人以獲取更全面的企業信息,保證對貸款者的信用等級評定客觀準確。
(四)建立農村信貸的風險轉移機制
農業是一個“看天吃飯”的行業,作為一個弱質性產業,支農信貸的擴大需要建立在農村信貸的風險轉移機制較為完善的基礎之上。建立政府主導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能夠轉移自然風險,從而降低農村金融系統性風險。在推進村鎮銀行的支農深度時,要重視農業保險的作用,開發適應“三農”需要的農業保險產品及服務,為村鎮銀行提供農村信貸建立一個風險轉移機制,降低村鎮銀行由貸款信用風險帶來的運營風險。
三、結語
在發達地區農村成立的村鎮銀行有利于村鎮銀行依靠現代化、信息化的發展來實現科學運營和持續發展,有利于村鎮銀行更好地服務“三農”,為農村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務。村鎮銀行的建立和發展必須明確服務“三農”的市場定位,一方面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金融服務,大力挖掘、培育一批信任村鎮銀行的優質客戶群。另一方面,在發展的過程中務必重視風險防范管理工作,建立一套適合本行的風險評定和風險防范體系,降低信貸風險。
參考文獻:
[1]鄒力宏,姚瀅.我國村鎮銀行的市場定位分析[J].金融與經濟,2008(4):13-17.
[2]譚燕芝,陳彬,田龍鵬,黃向陽.什么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導致農村金融排斥難題——基于2010年中部六省667縣(區)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評論,2014(1).
[3]陸智強.基于機構觀與功能觀融合視角下的村鎮銀行制度分析——以遼寧省30家村鎮銀行的調查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15(1).
作者簡介:曹亮艷(1989-),女,湖南益陽人,碩士研究生,中級經濟師,主要從事農村金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