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新偉
【摘要】目的:探討CT和MRI檢查對診斷鞍區腫瘤的臨床效果;方法:回顧分析我院2013年6月至2017年6間經臨床病理診斷為鞍區腫瘤患者100例,對所有選患者術前CT和MRI檢查資料進行比較分析,比較兩組不同的影像學方式對鞍區腫瘤的診斷效果;結果:兩種檢查對顱咽管瘤和膠質瘤的診斷結果與臨床病理診斷結果符合率比較,CT檢查符合率明顯低于MRI檢查符合率,兩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率(P<0.05);結論:CT與 MRI對垂體瘤、腦膜瘤的診斷和鑒別能力相似,MRI檢查對顱咽管瘤和膠質瘤的診斷與鑒別方面明顯優于CT檢查。
【關鍵詞】CT;磁共振;檢查;鞍區腫瘤
【中圖分類號】R739.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6--01
鞍區腫瘤發生在蝶鞍及蝶鞍周圍組織,是一種腫瘤性疾病,可分為鞍上腫瘤、鞍內腫瘤、鞍旁腫瘤三類。X線片、MRI、CT等影像學技術是目前診斷鞍區腫瘤的主要方法。現回顧分析我院2013年6月至2017年6間經臨床病理診斷為鞍區腫瘤患者術前CT和MRI檢查的影像資料進行比較分析,取得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3年6月至2017年6間經臨床病理診斷為鞍區腫瘤患者100例,其中男性為66例,女性為34例,年齡18-75歲,平均年齡為45.6±3.9歲。100例患者中垂體瘤患者28例,顱咽管瘤患者33例,腦膜瘤患者22例,膠質瘤患者17例。
1.2 檢查方法
CT檢查的具體操作流程:CT檢查的設備采用的是由GE公司生產的128層螺旋CT,首先進行常規平掃,需掃描的區域包括顱內及垂體,掃描層厚為2-5毫米,使用非離子型造影劑碘對比劑碘海醇進行增強掃描,劑量為80-100毫升。
MRI檢查的具體操作流程:MRI檢測設備采用的是由飛利浦公司生產的1.5T磁共振掃描儀,分別對蝶鞍區以及顱內進行增強掃描以及平掃,掃描層厚為2-5毫米,使用的造影劑為細胞外間隙非特異性對比劑Gd-DTPA。
1.3 結果判定方法 對所有選患者在術前行CT和MRI檢查資料進行比較分析,比較兩組不同的影像學方式對鞍區腫瘤的診斷效果,并與臨床診斷結果進行對比判定。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軟件SPSS19.0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通過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臨床病理診斷100例患者中垂體瘤患者28例,顱咽管瘤患者33例,腦膜瘤患者22例,膠質瘤患者17例。CT與MRI檢查結果顯示,兩種方式對垂體瘤和腦膜瘤的診斷結果與臨床病理診斷結果符合率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
兩種方式對顱咽管瘤和膠質瘤的診斷結果與臨床病理診斷結果符合率比較,CT檢查符合率明顯低于MRI檢查符合率,兩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率(P<0.05)。
3.討論
鞍區腫瘤有咽管瘤、膠質瘤、垂體瘤、腦膜瘤、生殖細胞瘤等,其發病部位有所不同。在鞍區腫瘤中垂體瘤是患病率最高的腫瘤類型,可分為微腺瘤和大腺瘤,鞍區占位是大腺瘤CT的主要表現區域,腫瘤形狀以分葉形和圓形最為常見,生長于鞍上或者兩側,還有部分腫瘤可能發生囊變或者出血。經CT平掃的大腺瘤一般表現為等密度,少部分呈現高密度,比如急性出血的腫瘤。經MRI檢測的大腺瘤是軟組織腫塊,邊緣較為光滑,T1,T2加權表現為等信號,腫瘤發生壞死、出血、囊變則信號不均,呈混雜信號。增強掃描的腫瘤實質信號強化明顯。微腺瘤CT掃描時,患者垂體密度區表現異常,且大多為低密度。患者垂體柄會發生偏移,且程度不等,垂體上部分有隆起,鞍底部骨質明顯下陷、變薄。早期動態增強掃描強化程度較弱,與正常垂體比較呈低密度的可能性極高;晚期增強掃描為高密度。微腺瘤MRI掃描時,病灶信號表現異常,T1加權比正常垂體偏低,T2加權顯示的瘤體邊界模糊。增強掃描時,正常垂體的表現明顯強化,病灶則為微強化甚至無強化。腦膜瘤病灶CT成像以卵形、分葉形、圓形為主要顯示形狀,邊界清晰,有些病灶會出現星狀或者顆粒鈣化。MRI檢測顯示T1加權信號與周圍組織類似,T2加權上呈等信號無法顯示。增強掃描后,病灶強化較均勻,腦膜尾征出現,鈣化區域無強化。
鞍區腫瘤的另一種高發疾病便是顱咽管瘤,發病群體多為兒童,鞍上是發病率較高的部位,病灶大部分呈囊實性或者囊性腫塊,有鈣化現象。鞍內和鞍上是發生鈣化較多的區域,且以囊實性和實性為主,病灶邊界模糊。經CT檢查的病灶顯示密度不均,呈混雜密度。MRI信號強度較為復雜,病灶大部分發生囊變,出血和鈣化現象較少。
總之,CT與MRI對垂體瘤、腦膜瘤的診斷和鑒別能力相似,MRI對顱咽管瘤和膠質瘤的診斷與鑒別方面明顯優于CT診斷方式,總體上MRI檢查對鞍區腫瘤診斷臨床正確率明顯優于CT檢查。
參考文獻
[1]唐興,印弘,張斌,等.MR工在鞍區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和顱咽管瘤鑒別診斷中的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4,30(3):390-393.
[2]李安寧,吳越,王靜,等.顱內不同部位生殖細胞瘤的臨床及影像特點分析[J].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14,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