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金融市場改革的深化與完善,國內金融市場政策環境逐步開放,資金需求方繞過銀行這一金融中介,直接在貨幣市場上利用短期融資工具籌措資金,將間接融資直接化的金融脫媒現象愈演愈烈。本文分析了金融脫媒的成因,闡述了金融脫媒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為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給出了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金融脫媒;商業銀行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5-0-01
引言
隨著資本市場的建立以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大量資本避開商業銀行通過證券、基金等金融工具流向金融市場,使得商業銀行在企業融資渠道的壟斷地位被削弱,商業銀行的業務結構、經營模式受到沖擊,息差收入減少,利潤水平也隨之降低。
目前國內外已有大量學者對金融脫媒現象進行了研究。(1969)認為金融脫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況下,金融交易活動不再依托金融中介機構,資金供需雙方繞開商業銀行體系,直接進行融資活動的一種現象。(2016)提出,金融脫媒不僅是資金需求的脫媒也是資金供給的脫媒,金融脫媒不僅是金融活動的去中介化也是金融中介的虛擬化,金融脫媒的測度既要考慮負債層面也要考慮資產層面。
一、金融脫媒現象的成因
(一)證券市場的發展與金融市場的完善
我國的證券市場起步較晚,在證券市場成熟之前,商業銀行是政府、大中小企業融資的首選途徑,在金融機構中占有主導地位,而隨著股票、債券市場的完善,一些業績優良的大型企業通過股票或債券市場進行直接融資,對銀行的依賴性逐步降低。
(二)互聯網金融等新型電子金融的崛起
互聯網金融以其“低門檻,低成本,高收益,高效便捷”的特點在我國金融市場得到推廣并迅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傳統金融中介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聚集了大量散戶的資金,為中小企業等通過傳統商業銀行貸款難的群體提供了融資渠道,分流了商業銀行的部分資產負債業務,加速了金融脫媒現象的形成。
(三)大型企業財務公司的發展
一些大型企業集團建立了自有的財務公司。由于財務公司特殊的性質,在為企業集團提供金融服務的同時,它較之商業銀行能夠更好地處理服務與效益的關系,這些財務公司企業集團的資金調配能力,分流了銀行的融資服務、財務顧問服務等業務,對銀行的業務經營造成了一定的沖擊,推進了金融脫媒現象的形成。
(四)短期融資券的發行
為減少公司財務費用降低融資成本,部分知名度較高的大型企業選擇發行短期融資券進行籌資,使得傳統商業銀行大量優質客戶流失。
(五)中小企業通過傳統銀行貸款難
傳統的商業銀行對貸款的申請者、以及貸款用途審批嚴格,由于尋租行為的存在以及商業銀行與中小微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中小微企業試圖通過商業銀行貸款難上加難,此外,房企在政府為控制我國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而實行的嚴厲的信貸政策下,通過傳統銀行融資的渠道受阻,只能通過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來籌集資金。
二、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一)對商業銀行資產業務的沖擊
金融脫媒本質的原因為金融創新,金融創新為資金需求方提供了更多選擇的融資渠道,原本依賴商業銀行進行的貸款的企業可以通過資本市場發行股票、債券或其他金融工具直接募集資金。多元化的直接融資方式使得企業通過銀行貸款的比例顯著下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緊縮,社會融資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此外,也為資金供給者提供了多樣化的投資渠道選擇,隨著支付寶等網絡金融理財產品的崛起,降低了理財產品的投資門檻,且這些新型理財產品帶來的收益率高于銀行,吸引了大量的銀行儲戶將資金投放于此類產品以期獲得高額收益,分流了商業銀行大量的儲蓄存款資金,對商業銀行的負債業務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二)對商業銀行利差收入的影響
金融脫媒使得我國商業銀行凈利差總體呈下降趨勢。由于金融脫媒現象分流出傳統商業銀行的存貸業務,作為商業銀行的主要資金來源的儲蓄存款業務和作為商業銀行主要盈利收入的貸款業務均受到沖擊,使得商業銀行利差收窄。2010年第一季度末,我國16 家上市銀行平均凈利差為 2.44%,2011年第二季度末達到峰值 2.64%,2014年第二季度末降到2.34%,整體呈現下降趨勢。
(三)對商業銀行風險的影響
金融脫媒使得原本作為商業銀行穩定資金來源的儲蓄存款比重下降,中長期貸款比重相對上升,迫使大量的短期資金流向長期資產,加劇了商業銀行資金期限錯配的現象,增加了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與信用風險。而伴隨著同業拆借市場的興起,金融風險的關聯度增強,金融系統脆弱性提高,一旦一家商業銀行出現信用風險,可能會導致關聯的其他銀行也出現信用風險,從而增加了整個銀行業的系統性風險。
三、對策及路徑選擇
(一)業務結構轉型
面對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傳統業務的沖擊,商業銀行應實現業務結構的轉型,在保持利息收入項目穩定發展的前提下,重點開發非利息收入項目,轉化業務結構,轉變負債方式與資產方式,加強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合作,改變傳統經營觀念,調整業務營銷策略,實現商業銀行業務綜合經營。
(二)加強金融產品創新
商業銀行應當利用大數據時代科技的力量,建立自營平臺,收集客戶信息,更加了解客戶的現實需求,為客戶提供差異化金融服務,加強金融產品的創新,緊跟電子金融的步伐,發展互聯網金融,降低交易成本,應對金融脫媒的沖擊。
(三)合理防范風險
由于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儲蓄存款資金穩定來源的影響,期限錯配加劇了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的流動性風險,在商業銀行開展新型業務加強金融產品創新的同時,也增加了銀行的經營風險,應當制定嚴格的風險管理政策,完善銀行內部治理結構,引入金融市場新型工具來分散風險。
參考文獻:
[1]Hester D.D. 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 and Policy[J].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69(3):600-617.
[2]封思賢,章洪量.金融脫媒的界定、機理與測度[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6.
[3]盧盼盼,張長全.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穩健性影響的實證研究[J].上海金融,2013,1.
[4]馮曦明,李朝霞,郭曉輝.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的影響[J].商業研究,2016,5.
作者簡介:鄧夢星(1997-),湖南人,西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