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軫
【摘要】乳腺黏液腺癌的發病部位處于乳腺導管上皮組織,屬于乳腺癌中的特殊類型,能夠在腫瘤內產生細胞外粘液。考慮到乳腺黏液腺癌的病理學基礎,在聲像圖上可能存在誤診現象。國內外也有大量學者針對乳腺黏液腺癌的超聲診斷價值進行分析,為了進一步分析超聲診斷乳腺黏液腺癌的臨床價值,研究誤診原因,本文針對2010年1月-2016年3月我院接診的57例乳腺黏液腺癌患者聲像圖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乳腺黏液腺癌的病理學特征、超聲診斷標準與聲像圖特征,并總結誤診原因,總結超聲診斷乳腺黏液腺癌的研究進展。
【關鍵詞】超聲;乳腺黏液腺癌;誤診
【中圖分類號】R73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6--01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是威脅女性健康的常見腫瘤,已成為女性惡性腫瘤的第一高發腫瘤,目前乳腺癌已成為當前社會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它的發病主要與月經初潮早絕經晚、遺傳因素、婚育與否、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及生活方式、精神緊張、內分泌失調等有關。發病的年齡又以在絕經期前后較高。男性發病率極低。
乳腺黏液腺癌為乳腺癌中的一種類型,也稱粘液樣癌或乳腺膠樣癌,是乳腺癌中較為少見的類型,占所有乳腺癌的3%-6%。相較于其它類型的乳腺癌而言,乳腺黏液腺癌的預后相對更優,轉移較少見,其病變發展速度也相對緩慢。多數西方國家報道,乳腺黏液腺癌的發病年齡在50-59歲,以高齡及患者閉經后高發,從日本的報道則認為,乳腺黏液腺癌以閉經前及年輕患者多發。而本研究是以閉經前后為高發年齡,也符合其他乳腺癌的常見發病年齡。從病理學角度對其進行分類,可將其分為單純型與混合型兩種,單純型是指以黏液為主要成分,且包繞均勻的腫瘤細胞,而混合型乳腺黏液腺癌則不僅僅存在黏液腫瘤細胞,也有非黏液部分[1],這也給臨床診斷帶來一定困難。雖說已有多篇理論文獻證實超聲診斷乳腺黏液腺癌的敏感度較高,但在臨床應用中由于受到個體因素、超聲診斷操作技術以及聲像圖分析技術等多種因素影響,其實際確診率較理論值更低。為了進一步深入分析超聲對于乳腺黏液腺癌的診斷準確性,特此選取57例經病理確診后的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其聲像圖特征與臨床診斷要點,旨在總結經驗,為臨床診斷工作提供參考。具體內容整理如下。
1.乳腺黏液腺癌患者的病例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對象為:2010年1月-2015年3月來院就診的、經病理學診斷后確診的57例乳腺黏液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為女性,年齡32-68歲,平均年齡(52.36±4.19)歲。
2.超聲診斷乳腺黏液腺癌的臨床研究進展
2.1 乳腺黏液腺癌的常見診斷方法
目前較為常用的乳腺黏液腺癌診斷方法包括X線、超聲、磁共振(MRI)等。劉軍杰等[2]在研究中指出,經X線檢查后確診乳腺黏液腺癌的診斷準確率為57.88%,而超聲診斷的準確率則高達79.36%,表明超聲診斷乳腺黏液腺癌的臨床準確性較X線更高,組間診斷結果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吳超等[3]也在有關研究中分析對比超聲、X線與磁共振診斷乳腺黏液腺癌的準確性,發現三者的診斷準確性由高到低排列依次為磁共振、超聲、X線,再次證實超聲診斷的臨床價值高于X線。雖說磁共振對于乳腺黏液腺癌的診斷準確性高于超聲,但磁共振的技術要求較高,儀器價格相對昂貴,不適用于基層醫院與臨床推廣,且超聲診斷操作簡單、無創,可從復性強已逐漸成為診斷乳腺黏液腺癌的首選方法。
2.2 乳腺黏液腺癌的超聲診斷標準與特征
乳腺癌的聲像圖特征主要表現為組織內異常回聲的腫塊,腫塊的形態不規則,邊緣不光滑,呈蟹足樣,內部多為低回聲,且回聲不均勻,可有強回聲鈣化,后方多伴有回聲衰減,而超聲診斷乳腺黏液腺癌的聲像圖也表現出一定特征,其中以腫塊內存在低回聲且回聲不均為主,本研究中有43例(75.44%)為腫塊內低回聲,47例(82.46%)腫塊內回聲分布不均。與常規乳腺癌不同的是,一般乳腺癌都存在后方回聲減弱,但黏液腺癌由于病灶內存在黏液,超聲束穿過時由于回聲的補償作用而保持回聲不變或回聲增強[4],本研究中51例(89.47%)存在后方回聲增強或不變。本研究中,單純型黏液腺癌一般較混合型小,呈局限性生長,淋巴結轉移情況是影響其預后的主要因素,單純型黏液腺癌腋下淋巴結轉移較低,混合型黏液腺癌腋下淋巴結轉移率較高。有報道單純型乳腺黏液腺癌10年生存率高于混合型黏液腺癌。
另外,乳腺黏液腺癌為惡性腫瘤,具備惡性腫瘤所具有的血管特征,腫塊內血流信號較豐富,本研究的57例患者中,血流阻力指數(RI)>0.7的患者數量為50例(87.72%)。由此可知,腫塊內低回聲、回聲不均、后方回聲不變或增強、RI>0.7等聲像學特征,對于乳腺黏液腺癌的準確診斷有積極意義;而形態規則性、邊界清晰度等并不足以對患者是否患有乳腺黏液腺癌進行定論,若存在此類征象需考慮乳腺黏液腺癌,但不能將其作為特異性指標。本組中形態規則者48例(84.21%),邊界清晰43例(75.44%)。
2.3 乳腺黏液腺癌超聲診斷的誤診要點
在對乳腺黏液腺癌患者進行臨床診斷時,應注意與浸潤性導管癌、纖維腺瘤的鑒別診斷。本次研究所選的57例經病理學確診的患者中,有50例確診,診斷符合率為87.72%,另外7例中,有5例由于邊界清晰且患者年齡偏小而誤診為纖維腺瘤,2例誤診為浸潤性導管癌。因此在診斷過程中需要注意,浸潤性導管癌的超聲表現以低回聲腫塊、邊界模糊、微小鈣化以及RI>0.7為主要特征,而在臨床上若有年齡超過60歲的絕經后婦女,超聲檢查顯示存在無鈣化腫塊,且邊緣清晰[5],后方回聲未見衰減或出現回聲相同甚至回聲增強時則可考慮為黏液腺癌。
纖維腺瘤多發于年輕女性,為良性腫瘤,其聲像學特征以邊界清晰,RI<0.7、粗鈣化為主。而纖維腺瘤與乳腺黏液腺癌的鑒別診斷要點在于:纖維腺瘤具有完整包膜,可通過觀察是否存在完整包膜加以鑒別,并注意判定是否為假包膜。若在鑒別診斷過程中存在困難,可在超聲定位技術下進行病理組織穿刺活檢以確診。本組中7例誤診患者在接受對癥治療一段時間后無效,改行病理穿刺活檢后確診。
57例經病理診斷后確診的乳腺黏液腺癌患者影像學診斷資料的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有50例經超聲診斷確診,診斷符合率為87.72%;另7例中有5例誤診為纖維腺瘤,2例誤診為浸潤性乳腺癌,在對癥治療一段時間未取得成效后改行超聲定位下病理穿刺后確診。對患者的聲像學特征進行總結可知,腫塊內低回聲、回聲不均、后方回聲不變或增強、RI>0.7等為乳腺黏液腺癌的主要特征。但需注意的是,超聲診斷屬于物理診斷,只能提示病理診斷結果而無法明確[6],對于特征不明的患者仍需聯合其他診斷方法予以確診。
總之要記住,乳腺粘液性腺癌的主要特點是:多發生在絕經期前后,包塊的回聲較低,內部的回聲不均勻,沒有鈣化,包塊的后方沒有回聲衰減,可出現后方回聲增強或不變,RI>0.7。
此外乳腺粘液性腺癌由于有其特殊的病理學特性而造成超聲醫生容易誤診,如包塊較小時,與體積較小浸潤性導管癌、乳腺的纖維腺瘤鑒別確實有一點難度,此時超聲醫生應該結合該病的高發發病年齡、聲像圖特征等進行綜合評判,要有足夠的警惕性,想到該病的可能。超聲醫生也要多學習、多總結、提高掃查手法及圖像分析能力,開闊思維,盡量避免誤診。
參考文獻
[1]陶玲玲,唐蕾,王怡等.乳腺黏液腺癌超聲診斷價值探討[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2,28(12):1072-1075.
[2]劉軍杰,李智賢,陳圓圓等.乳腺X線攝影與超聲檢查對乳腺黏液腺癌診斷價值的比較[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2,28(6):887-890.
[3]吳超,涂靖,郭俏俏等.X線乳腺攝影與超聲檢查對乳腺黏液腺癌的診斷比較[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4,(12):2210-2212.
[4]黃靜,何以敉,林禮務等.乳腺黏液腺癌的超聲特正分析[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10,19(11):1011-1012.
[5]張建興,蔡麗珊,宋光輝等.乳腺黏液腺癌組織構成與聲像圖表現的對比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16):2674-2676.
[6]張建興,蔡麗珊,宋光輝等.不同類型乳腺黏液腺癌彩色多普勒超聲特征對比研究[J].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13,10(12):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