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珍
工筆人物畫是中國繪畫傳統中的一種繪畫形式,這種形式可以更為細致地表現形體的層次感、動態感以及質感等,可以寄托畫家的精神情感及其對生活的態度。從戰國時期的帛畫開始直至今日,中國的人物畫就在不斷發展且人才輩出。由此可見,人物畫在繪畫史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小覷。
現當代藝術家何家英在工筆人物畫方面的成就,是中國畫壇中較為突出的一位。他的作品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所畫人物總給人以美的享受,每位女子都刻畫朱唇粉面、出塵脫俗,呈現一種恬靜的狀態。他運用傳統的繪畫方式來表現當代女性靈動、青春和甜美的新形象,開創了當代中國工筆人物畫的一個新紀元。他結合了西方造型藝術的特點,以寫實的手法描繪人物,運用墨的濃淡輕重及線的粗細、疏密變化等來表現客體,將主觀情感注入到所描繪的客體之中。這種中西合璧不僅是對我國優秀文化的傳承,更是一種發展,取國外優秀文化之精華,更有益于現當代藝術的發展進步。另外,如若你仔細觀察何家英所刻畫的人物,你會發現那些女子的眼睛里是沒有高光存在的,顯然這不符合現實,但其呈現出的韻味卻是獨特的,給人一種黯然神傷的感覺,體現所描繪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精神狀態,也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往往運用一些淡雅的色調,這種色彩是與其所畫人物相輔相成的,呈現出特有的意蘊美。
其實,意蘊美體現在創作中的方方面面,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對工筆人物畫創作中所體現的意蘊美進行分析。
一、線條之美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提道:“無線者非畫也。”線條是繪畫最基礎的元素。潘天壽說:“蓋吾國之繪畫,一線為基礎,故畫法以一畫為始。”沒有線條就沒有中國藝術。在工筆畫發展的過程中,線條亦從原始的形態發展到有意味的形式語言,同樣經歷了磨礪和積累。經過千錘百煉,線條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化。這些程式化不僅僅是筆法的總結,也是線條與線條組合形式的總結。北宋畫家李公麟筆下“掃去粉黛、淡毫輕墨、高雅超逸”的白描畫,是用純粹的線條和濃淡墨色描繪物體,使白描畫成為一種真正獨立的畫種。清末畫家任伯年所畫的《群仙祝壽圖》,更是近代工筆人物畫的典范,其釘頭鼠尾的線描,畫活了各路神仙,有很強的表現力。中國工筆畫中的線條是富有彈性和張力的,是含蓄的、寫意的。線條勾的優與劣,是評判一幅畫成敗的關鍵。因此,作者在勾線時必須屏氣凝神,運筆行云流水、力透紙背,這樣勾出的線條才能是潤澤流暢、有力度的。同時,線條要根據所描繪的不同物象進行恰當變化,墨色也應有所區分,并且也要注意勾出的線條要具有一定的形式美。唯有這樣,所畫之物才有韻味、有節奏。因此,線在中國工筆人物畫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二、神韻之美
早在南朝齊、梁時期,畫家、繪畫理論家謝赫就曾在著作《古畫品錄》中提出了繪畫的社會功能及品評繪畫的六條標準,即“六法”。而在“六法”中,他將“氣韻生動”放在了第一位,可見其重要性。“氣韻生動”是把生動地反映人物精神狀態和性格作為藝術表現的最高準則。而東晉顧愷之也曾在《魏晉勝流畫贊》中強調了“以形寫神”這一著名論點,指出在反映客觀現實時,不僅要追求外在的形似,還應追求事物內在的精神和最本質的東西,要注意刻畫人物的內心活動和表情動態的一致性與復雜性。其中“神”是要特別強調的,如果一位藝術家只注重描繪客體的外在形體,那么他的作品將會是蒼白無力的,只有當他們去挖掘所表現對象的情感特征、性格特征以及對象自身所特有的“神氣”時,他的作品才是具有感染力的,才能真正打動觀賞者。
“神韻”是指一種理想的藝術境界,其美學特征是自然傳神、韻味深遠、天生化成而無人工造作的痕跡,體現出清空淡遠的意境。通俗地說,神韻也就是傳神或有味。而“韻”在中國畫中又包括筆墨的節奏處理以及整體作品的意境等。“神韻”在工筆人物畫創作中是尤為重要的,工筆畫總是給人一種寧靜、祥和的感受,這就需要創作者去巧妙構思,將所刻畫的人物和與之相適應的景、物安排在一起,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通過周邊環境去襯托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動,表現作者的獨特感受,抒發內心的真實情感。在此,我將通過何家英先生的工筆人物畫作品《舞之憩》來進行分析,其表現的是芭蕾舞者在練舞期間休憩時的自然狀態:一位是抬頭、雙手托住水杯喝水的動作;一位是站著正在專注地縫補舞鞋的動態;還有一位,雙腿伸長,雙臂自然垂放在腿上似乎在坐著思考問題。三個人物姿態各異,卻異常優美,動態刻畫細膩,最值得稱贊的就是她們各自的神態了,或憂郁,或疲憊,又或是對未來的迷茫,這種神韻是符合所刻畫的人物的,準確地表現了對象的心理及精神狀態。
三、色彩意蘊之美
色彩和光線一樣,可以影響人的生理和心理,不同的顏色對人的心理有著不同的影響。紅橙黃等色彩被稱為暖色,給人以溫暖的感覺,而綠青藍紫等顏色被稱為冷色,讓人們覺得冷。這些對色彩的定義是近代以來探索的結果。而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老子在《道德經》中就曾提出“五色令人目盲”,“玄”與“素”兩種無色彩的顏色,玄即黑是實,素即白是虛,黑是一切,白則是空靈。黑與白如同有與無的相互浸潤滲化,從而造就一個實中有虛、虛中有實、有無相生的大千世界。中國水墨畫中的留白不是沒有,而是表現一種存在狀態。拿宋代馬遠的《寒江獨釣圖》來講,作者畫一葉扁舟,上有一老翁正在垂釣,船邊寥寥幾筆勾出水紋,四周空無一物,全是空白;但是,我們并不覺得畫面很空,反而給人一種江水浩渺、寒氣逼人的感覺,耐人尋味。這是中國水墨畫所特有的韻味,是西方繪畫所不能表現的。
謝赫曾提出“隨類賦彩”,這種人物畫的設色方法,是把畫中物象分為數類,每一類施一種顏色,對中國繪畫有著深遠的影響,有其獨特的意蘊所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藝術家們突破傳統的束縛越來越強調色彩的多元性、主觀性,提出“隨意賦彩”,設色更為主觀,根據自己的畫面需要著色。在當代工筆重彩人物畫當中,色彩的運用得到了極大地發揮,利用色彩的明度純度比對色、補色、冷暖的對比、面積的對比烘托出作品的情感抒發,在長期的發展探究道路中形成了獨有的色彩觀念。不僅注重裝飾性,推動了顏料和材質的發展,而且在多元發展的當下,在不斷探究傳統顏料的同時,發現新型的材質和繪畫手段,使得現代工筆人物畫有了更進一步地發展。
四、構圖的韻律美
繪畫時根據題材和主題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現的形象適當地組織起來,構成一個協調的完整的畫面,稱為構圖。構圖在中國傳統繪畫中被稱為章法或布局,并被認為是“畫之總要”。繪畫如同寫作,它借鑒文章中的起、承、轉、合,使繪畫變得有章法可循。而其中開合關系是繪畫構圖的重要基礎,也是最為普遍的繪畫要素,同時也最難掌握。繪畫章法中有質陣布勢之說,也就是說好的構圖要飽滿有氣勢,起筆的開勢尤為重要,同時還要收得住,使氣內聚,形成一團元氣的聚合之力。除此之外,在中國畫中,章法不拘泥于特定的時間與空間,而是講求立意定景,根據藝術家對客體的獨到感受,將有藝術價值的、符合創作者審美的客體有序地安排在畫面里。如南唐畫家顧閎中的作品《韓熙載夜宴圖》一樣,其描寫的是一次完整的韓府夜宴過程,全卷分為五段,采用了傳統的打破時間概念的構圖方式并穿越時間觀念把先后進行的活動展現在同一畫面上。
此外,中國畫還會根據畫面需要運用線的疏密、形的韻律以及色彩的變化來布置章法。韻律是視覺的運動,節奏與韻律對中國繪畫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它會賦予畫面以生命。那節奏又是什么?節奏是用反復、對應等形式把各種變化因素加以組織,構成前后連貫的有序整體(即節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現手段。節奏變化為事物發展本原,藝術美之靈魂。在繪畫中,畫面需要將各種形式組織起來,使面面呈現一種協調的狀態。在哲學中講,物質是運動的,世界上的事物都在運動,所以,在繪畫中的物體也同樣應具有運動感,否則他的創作將會是蒼白的,不符合自然規律的。在中國畫的構圖當中,常會運用一些靈動的構圖方式,如“s”型、“c”型等,運用不穩定的曲線美、韻律美來構圖。在工筆人物畫中,此理的運用尤其之多,在描繪人物時,將人體的曲線展露出來,一方面是為了表現人體內在的獨特美感,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讓畫面具有節奏感和韻律感,使畫面有生機。再者就是人物與周圍物體的組織也要注意這些,唯有這樣,藝術家創作的藝術品才是符合審美理想的。
沒有哪個人是隨隨便便成功的,更沒有哪個畫家是隨隨便便創作出藝術作品來的,這是需要創作者巧妙構思和付出不懈努力的。進行工筆人物畫的創作,是需要藝術家們找到最佳的創作狀態時才能下筆的。工筆畫非常磨人心智,在勾線時,必須保證每一根線條都是流暢、潤澤的,運筆時的頓挫剛柔,用墨時的濃淡干濕,都需要作者注意到。在染色時,必須要等到前一遍的顏色完全干透后,才能進行再一次的染色,只有這樣,顏色才能完全浸透畫紙,那樣的畫才是精美的、成功的,并且給人以美的感受的。
當然還不僅僅是以上這些,想要創作一幅優秀的工筆人物藝術作品,還必須對解剖學有深刻的了解,對造型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即使是那些抽象變形的人物,也是不能脫離形體內在結構的。除對人體結構的把握外,還需要藝術創作者去“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書中學習更多的知識,了解其他藝術家對繪畫的獨特見解,再者就需要我們多去認真地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提煉出美的元素,將各類事物不那么明顯的本質真理揭示出來,使觀眾通過藝術家的藝術作品認識真、理解善、欣賞美。
未來的藝術道路還很長,需要我們不斷地刻苦鉆研,正所謂“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我們應提升自己,保持著對藝術熱忱的心,勇往直前地走下去。
參考文獻:
[1]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當代名家作品選粹·何家英[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2]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M].鄭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張潔.當代工筆畫“線”藝術的表現研究[J].揚州大學,2011,(05).
[4]安妮.淺析色彩在當代工筆重彩人物畫中的作用及意境[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16
[5]徐文生.論繪畫本體及其對偶關系[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04).
作者單位:
遼寧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指導老師:徐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