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芳
摘 要:中國畫藝術歷史悠久,是傳承了中國優良傳統的民族繪畫藝術,它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有著極其鮮明而又獨特的藝術特征,在世界繪畫領域中占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傳統中國畫在發展過程中,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審美意識、哲學觀點與思維形態為基礎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完整的而又區別于西方繪畫的藝術特點。然而在當代背景下,科學不斷發展,信息化時代來臨,新的知識結構、新的文化、新的審美觀念不斷滲透,中國畫面臨著必然的改革和創新,在經歷著多次創新和改革的當代中國畫,時代又賦予了它新的藝術特征。
關鍵詞:當代;中國畫;藝術特征;傳統;創新
中國繪畫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史前時代,但是中國畫一詞則誕生在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中,用于區別西方的油畫(也稱西洋畫)等的國外繪畫。中國畫在早期呈現出豐富的表現形態,早期有地畫、巖畫、壁畫、漆畫、絹畫、帛畫、畫像石、畫像磚等,之后又有木刻畫、瓷畫、屏風畫、指畫等,到了近現代,人們又根據繪畫的題材對中國畫進行了劃分,把中國畫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三大畫科。這些不同的形態和分科都是傳統中國畫在歷史進程中的積淀、演化與傳承,因此,以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審美意識、哲學觀點與思維形態為基礎而形成的傳統中國畫這一藝術體系有著獨特的、完整的而又區別于西方繪畫的藝術特征。
一、傳統中國畫的“寫意性”
傳統中國畫的形象塑造是注重物象的精神氣韻,與西方繪畫注重物體形象的真實刻畫有所不同。
東晉顧愷之就提出了“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理論,所以,自古以來傳統中國畫就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因此,形的表現很靈活。畫者把自己內心的意志、意趣、意境等通過繪畫的形式表達和抒發出來,這種“托物言志”的形式就充分地顯示了傳統中國畫的“寫意性”。傳統中國畫的表達從來都不是畫者對照實物一眼一筆畫出來的,而是攬盡千山萬壑于胸中,作畫時白紙對青天,丘壑已了然于胸中,筆底自然就會生煙霞。
盡管中國畫的表現形式不一,有寫意、有工筆,但是,不論是水墨淋漓、用筆簡括疏放的寫意還是細筆工整、三礬九染的工筆,亦或是半工半寫,都只不過是技法不同而已,都有著明顯的寫意性。“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的寫意畫,可以放筆揮毫,直抒胸臆。工整細致的工筆畫,雖然嚴謹周到,但也不乏寫意的意趣。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畫家張璪的畫學名言,從古至今都為中國畫的創作提出了寶貴的指導思想。這句話是說藝術的創作來源于現實,但終究要經過畫者的主觀情思的熔鑄與再造,是客觀現實美與畫家主觀思想的有機統一,所以,作品必定帶有畫家主觀感情的烙印,盡顯了中國畫畫作的寫意性。
二、傳統中國畫的獨特透視,
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西方繪畫使用焦點透視,即近大遠小,在一個視點內表現繪畫,但在傳統的中國畫作品中,使用的是“面面觀,步步移”的透視方法。這種透視法觀者位置不固定,隨著視點的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有所不同,把這種不同視點看到的景象組織到畫面上來的透視方法就是中國畫中慣用的透視。
這種透視方法,不受時空的限制,即使是“千里”“萬里”的壯闊山河也盡收于咫尺的眼底。如北宋畫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畫縱長51.5厘米、橫長1191.5厘米,畫者就是運用透視方法在這有限的畫卷上描繪了北宋那江河交錯、波煙浩淼、千巖競秀的無限風光。
三、中國畫十分講究畫面的構圖
中國畫的構圖,古時也稱布局、章法,也就是謝赫“六法”中的“經營位置”,顧愷之所稱的“置陳布勢”。
中國畫非常講究布局、章法。自古中國畫就受儒、釋、道三家哲學思想的影響,有其獨特的觀察方法、表現手法和審美習慣,尤其在立意構圖上也有一定的規律和程式。
(一)賓主相讓
中國畫作品中,景物的安排布局要有主有次,不可以平均布置,主體地位的描繪對象是畫面的重點,次要的描繪對象是用來陪襯和突出主體描繪對象的,兩者之間互為主次,但又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二)呼應關系畫面上的呼應關系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內容上的呼應,一種是形式上的呼應。
內容上一般是樹木花草與禽鳥之間的呼應關系,或是禽鳥中的一只與其他幾只的一種顧盼呼應。形式上,一般是畫面的墨氣與提款的呼應,或是畫面顏色與印章顏色的呼應等。
(三)畫面的起、承、轉、合
這是在中國畫作品中整幅畫的一個取勢與韻律。起,是整幅畫的一個展開和起勢;承,是在起勢之后的一個層次的豐富、變化的增加;轉,是打破先前的主勢,增加變化和趣味的部分逆轉;合,是最后的總合、氣勢的復歸,以達到相互呼應、變化統一的整體效果。
(四)畫面的虛實
虛和實是相對而言的,有實才有虛。實,一般指畫面上比較大的實在的物象,筆墨較濃,處理層次詳細。虛,一般指畫面中遠的、淡的、襯托的,筆墨概括的物象或是畫面的留白。中國畫講究虛實,實的內容會充分表現,虛的內容更是尤其注重,中國畫中亦有“計白當黑”“以虛襯實”的說法,實處容易引人注意,虛處更能讓人產生聯想和想象,達到意外之景。
(五)疏密、聚散的關系
中國畫中有古語:疏可跑馬,密不透風。這就要求畫面中要有很大程度的疏密對比。除此之外,中國畫中還有聚與散的對比、動與靜的對比、明與暗的對比等,正是有了這些對比,畫面中才充斥著那種節奏與韻律,使畫面無比豐富。
(六)畫面中的藏與露
藏,就是在畫面中所描繪的對象有一部分被遮擋住,僅有其中的一部分露出來。露,就是將所描繪的對象充分地表現出來。正是畫面中的這些隱藏和顯現,才成就了中國畫幽深的意境和豐富的層次。
四、中國畫特殊的作畫材料
中國畫的作畫工具是毛筆和墨,與西方繪畫有所不同,筆沒有那么多的分類,且是用水進行調和墨與顏色,并非西方繪畫中的油性調和劑。毛筆,有一定的吸水能力且具備一定的彈性,所寫在紙上的線條靈活而且富有變化,有濃淡干濕,有輕重徐緩,有抑揚頓挫,而且水和墨的調和,更是表現了濃、淡、干、濕、焦、枯、宿墨、積墨、破墨的淋漓變化,從而使畫家能夠盡情揮灑,以抒胸意。
五、詩、書、畫、印于一體的獨特形式美
詩、書、畫、印結合一體于畫面上,是中國畫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它把詩歌、書法、繪畫、篆刻多種藝術形式融合在中國畫的畫卷上,這不僅增加了中國畫的藝術深度與廣度,也使中國畫更加具有民族特色。
中國畫藝術的歷史悠遠流長,它根植于華夏文明的沃土中,汲取了傳統思想的精髓,跨越了不同的時空,經歷了不同的階段,最終得以形成了這種融匯民族文化素養、思維方式、審美觀念和哲學觀念的獨特的藝術體系。但筆墨當隨時代,當代科學不斷地發展,人們進入信息化時代,西方藝術和新的審美觀念不斷沖擊著中國畫,要想在時代的發展中繼續熠熠生輝,就必須跟隨時代的腳步不斷創新與改革。因此在當代背景下,歷經了多次的改革后,中國畫走向了多元化的探索與創新,在繼承了傳統的同時又開創了中國畫的新面貌。藝術家們經過不斷地探索和改良,賦予了中國畫時代的美感和新的藝術特征。
(一)中國畫主題性繪畫創作的興起與發展
主題性繪畫創作,一般是指規格比較大的、有明確的創作主題和創作目的的,且相對而言有較為深刻含義的繪畫創作。近年來,國家啟動了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歷史主題繪畫創作成為中國畫的一種趨勢,還有專門描繪某一處地域風景的作品,也可認為是主題性繪畫,像太行主題。隨后,便出現了各類主題性的繪畫創作。當代中國畫主題性創作的興起和發展,是與時代的發展密切相關的。
(二)創作形式語言的寫實性和創作形式語言的抽象性、符號化
中國畫藝術家由于自身的審美觀念、藝術觀念和藝術取向不同,對中國畫創作形式語言的革新也是不同的。
在革新中國畫的道路上,一些藝術家選擇了將西方繪畫元素融合到中國畫的創作上,走出了一條中西融合的道路。他們將中國畫中典型的白描勾線或是顏色渲染方法與西方的透視關系、明暗關系、光影效果、比例透視等相結合,獨創了中西融合的寫實風格,以徐悲鴻的作品為代表。
在中西融合這條道路的選擇當中,還有一些成功的典型,就是融合了平面構成的元素到中國畫創作中去,運用抽象性、符號化的形式語言創造了具有形式美的中國畫作品,以吳冠中的作品為代表。
(三)滿構圖的運用
隨著中西文化的交融,人們的審美觀點也在不斷地發生改變,傳統中國畫中那種“留天置地”“天人合一”的構圖程式被漸漸淡化,一種滿構圖的構圖觀念逐漸成為趨勢。滿構圖就是舍去傳統中國畫中大量留白的構圖法則,在有限的畫面中把描繪對象做滿的布置,畫面中很少有留白甚至不留白。這種構圖方式具有強烈的裝飾性、現代感和視覺沖擊力。
(四)用色上的創新
傳統中國畫的用色不追求景物真實的色相,要求用色古樸,濃墨施淡彩,用色淡雅,用色上有一定的主觀性。
在當代中國畫家創作的道路上,學習西方的色彩學和光影學等理論,要把東方韻味與西方科學用色有機統一起來。像林風眠在水墨畫中運用了大量的色彩表現,把中國水墨和色彩進行了完美的結合,成為“彩墨畫”的先驅,李可染也在中國水墨畫中加入了光的效果。由于中國畫顏料自身的一些缺陷性,使一些國畫家嘗試把一些進口顏色或是水彩顏色、巖彩、粉質顏色運用到中國畫上。這些藝術家對畫面色彩的不斷探索,實質上也是強調了客觀景物的重要性,也是畫家們真正的“外師造化”。
(五)繪畫材料技法趨向多元化
現當代中國畫的形式和面貌不斷革新,出現了種類豐富的水墨形式,所以新的繪畫材料技法的應用是中國畫不斷發展的必然選擇,新的繪畫材料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中國畫所使用的筆、墨、紙、硯了。國畫家們經過不斷地嘗試和探索,運用多元的繪畫材料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例如,綜合材料的拼貼、箔的運用、各種形式的肌理效果、拓印、巖彩的使用等。這些新的材料技法的運用把中國畫的空間延伸了,豐富了筆墨元素,使中國畫增加了形式美、時代感及視覺沖擊力。
總之,中國畫作為我國的民族藝術,要想傳承下去,就必須有所革新,是繼承的革新還是全盤否定的革新,就要取決于國畫家們自身的審美取向了,中國畫的未來面貌會在時代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清晰明朗,我們相信只有真的符合時代要求和人們審美情趣的作品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參考文獻:
[1]張靜.淺析中國畫的藝術特征[J].世紀橋,2012,(19):129-131.
[2]唐建.傳統中國畫的藝術特征[J].學術評論,2015,(04):57-63.
[3]劉海粟.談中國畫的特征[J].美術,1957,(06):36-37.
[4]周積寅.中國畫之本質特征[J].藝術百家,2009,(05):48-51.
[5]傅軍.論中國畫的意象性特征[J].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6):104-108.
[6]吳李嬌.當代中國畫主題性創作的發展因素[J].美術教育研究,2016,(18):19-20.
[7]馬愛迪.現當代中國畫滿構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5.
[8]納禾雅.當代中國畫創作中的色彩創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8.
[9]姜榮慶.淺析現當代中國畫新材料技法的應用[D].山東藝術學院,2015.
[10]李世義.從材料到理念——當代中國畫創作的多元化發展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4.
[11]高明月.當代中國畫的裝飾性[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4.
[12]彭浪.淺析構成藝術對當代中國畫創新的影響[D].西安美術學院,2013.
作者單位:
和田師范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