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勤惜
摘要:一個國家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城鎮化和剩余勞動力的問題,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如何加快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是農村與農業經濟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任務。也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中的一個重大課題。本文就主要針對農村產業結構升級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相關問題進行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剩余勞動力;農業產業升級
中圖分類號:F323.6;F249.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5-0-01
所謂農村剩余勞動力,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是相對于特定歷史時期的某一國家或地區的生產力而言的一個概念,具體是指該地區的農村勞動力的供給大于需求的超出部分,由于這部分勞動力中沒有參與到農業生產或服務活動中,所以即使這部分勞動力從農業中轉移出來也不會影響農業產品的總量,因此被成為剩余勞動力。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根據有關資料顯示,中國農村人口占68%,其中剩余勞動力1.2億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如何做好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是當前城市化進程中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分析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的加快,農村剩余的勞動力必須從農村轉移出來,選擇到城市或小城鎮就業就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據統計,我國約有三分之一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這些人員已經成為城市勞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過量的農民進城盲目流動,也給城市管理者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本文以西部一個人口和農業大省為例,對其現狀和問題因素進行分析,目的是通過解剖一個麻雀的方式,嘗試提出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的問題。
XX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1]:
XX省位于我國西部地區,是典型的農業和人口大省,據公開統計數字顯示,2015年,該省全年常住人口為820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912.5萬人,農村人口4291.5萬人,城鎮化率為47.69%。2015年底該省農村勞動力轉移 2478.9萬人,較2014年增長6.7萬人,其中,省內轉移1339.7萬人,省外輸出 1136.2萬人,外派勞務3萬人,全年勞務收入達3577.0億元。通過性別分析,男性勞動力多于女性,約占60%。在年齡結構上,外出勞動力主要以青壯年為主,16歲至49歲的勞動力約占80% 以上;并且,勞動力的文化程度以高中及以下水平為主。農村勞動力轉移后從事非農業工作,其就業行業主要為服務業、批發與零售業、建筑業、制造業、住宿和餐飲業等。在勞動力跨省輸出中,主要輸出就業方向是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地區。
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
由于受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整體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這使得許多務工人員在就業過程中處處受限。據統計,某省外出務工人員中,文盲占2%,小學教育程度占23%,初中文化程度占60%,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5%。[2]在競爭激烈的勞動力市場中,只能從事一些技術含量較低較低的崗位,[3]無法進入有較高收入的崗位,即使有一些崗位技能培訓也由于文化程度較低不能參加。同時,一旦發生經濟波動,由于其沒有核心競爭力而只能被迫失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從而導致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緩慢。
2.缺乏完善的政策后盾支持
總體來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方式是進城打工,但政府并未出臺足夠完善的政策作為保障,這些人員在實現勞動力轉移的過程中,無論是在住房、戶籍、受教育、社保等方面出現的問題,都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這是當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問題。由于他們在城市中沒有固定的行業和居所,導致了農民工無規律的流動性,無形中加大了不穩定因素和管理的難度。另一方面,由于受用工環境、農民工維權等眾多因素影響,在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農民工的維權之路依然不夠暢通,他們不知道如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往往采取一些錯誤的措施或行為,甚至引起一些社會群體性事件。
三、有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思路與對策
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不管是對作為流出地的農村地區,還是對作為流入地的城市,都是一個復雜且龐大的系統性工程。因此,政府應當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發揮主導作用,深化改革,健全制度,擴大勞動力大容量轉移的載體和拓展農村勞動力轉移空間。[4]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創造寬松環境。
1.研究出臺政策措施,降低勞動力流轉成本
相關部門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研究制定有利于勞動力轉移的保障性政策和措施,改革現有的二元制戶籍管理制度,出臺符合國情和實際的人口遷徙制度,改革完善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讓進了城的農民工獲得社會保障,建立健全低成本的教育機制,讓進城農民的子女充分獲得受教育權,降低勞動力的流轉成本,吸引務工人員家庭成員到工作城市居住落戶,利用稅收減免等政策,引導鼓勵企業吸納符合條件的進城農民就業。采取更加靈活的土地承包政策,保護已轉移勞動力的利益。將進城農民勞動力的失業納入政府失業保險序列,促進城鄉社會穩定發展,
2.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
由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大多受教育水平偏低,缺乏必要的工作技能,很少接受過專業的職業技能培訓。因此,應當在農村地區開展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安排一些職業教育課程。在課程設置上,當地政府要根據市場的需求安排培訓內容,幫助農村剩余勞動力獲得必要的工作技能。設立政府財政專門資金,引導鼓勵農民積極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提升自身勞動技能素質,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3.推動城鎮化建設,開辟多渠道轉移途徑
根據測算,到二十一世紀中葉,我國將基本實現城鎮化,屆時城市人口將達到總人口的80%以上,大批農民將進城變成居民,在此過程中,國家和地方政府會投資進行一系列的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將會出現大量的崗位和就業機會出現,要組織和引導農民有序進入其中。同時,要發揮比較優勢,發現和培育美麗鄉村,引導企業在農村發展相關產業,大力發展服務業和旅游業,培訓具有高級技能的農民,做好信息收集和服務工作,擴大國際勞務輸出,增強造血能力,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創辦勞動密集型企業,吸收更多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
參考文獻:
[1]張寬馀.四川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1):197-198.
[2]田倩,陳晨,陳鏡宇.產業結構調整視角下河北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對策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5(7):472.
[3]王得忠.對農村剩余勞動力有效轉移的探析[J].經濟問題,2007,336(8):73-75.
[4]段曉臻.淺談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J].濰坊學院學報,2010,10(5):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