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玥

摘 要:手工課程是學前專業的必修課,針對學生非藝術類專業,沒有經過專業的美術基礎訓練,為了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段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水平和手工動手能力,從理論知識、藝術作品賞析、實踐練習等多方面對課程的內容進行設計,理論和實踐的比例及時段針對學生的水平靈活分配,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泥塑;寫實;寫意;泥人張;惠山泥人
手工課程是師范類院校學前專業的必修課,主要內容為剪紙和泥塑。剪紙和泥塑均為中國的傳統民間工藝,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段中,不僅要教會學生怎么制作泥塑和剪紙作品,更需要普及與之相關的文化、歷史、美學等知識點。針對學生非藝術類專業,沒有經過專業的美術基礎訓練,造型基礎薄弱,但是學生文化基礎優秀,理論理解力對比專業藝術生占據優勢,在正確的指導下動手能力更會突出。以上種種主客觀特點,我從多方面對課程的內容進行了反復設計,理論和實踐穿插的比例和時段也進行了詳細分配,教學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許多作品超過了專業藝術生的水準。
一、加強理論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在個案研究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審美水平
以泥塑課為例,傳統的手工泥塑課,一開始就是上手泥塑小動物,對學生的培養局限在簡單的技能上,忽略了受教者為當代的大學生,學前專業的手工課不是小學生的手工課,不僅教學生造型小物件,更主要的是教會學生審美的眼光,所以針對過往不足,我從中國傳統雕塑書籍及其他美術著作中梳理和摘要出理論重點和代表作品,結合當前手工課程,整理出適合教學的泥塑知識。首先普及中國泥塑的歷史及發展,沒有理論的深度和相關美術作品的賞析,學生的審美水平就不會得到提高,做出的手工作品缺少美感,因此在闡述泥塑的美學形式特點中要逐漸引入泥塑所需的主要材料工具以及泥塑的基本形式和塑造手法。
泥塑所包含的知識點很多,在漫長的發展期中藝術風格也是變化多樣的,本課程對泥塑的藝術形式和特點主要以歷史時段為主軸、小型泥塑作品為重點,以近代作品為參考學習對象。在泥塑的早期重點欣賞距今大約4000-10000年前的一些泥塑作品,如陶狗、陶魚、陶雞。這些泥塑在造型上都簡潔概括、形象夸張但又不失生動,對于這些作品要求學生重點學習和臨摹,原始的泥塑作品所蘊含的概括和稚拙,不僅是泥塑美學的開端,也是初涉泥塑課程學生學習的開端。動物是泥塑的常見題材,也是學生常接觸的對象,他們通過觀察、比較、臨摹等技法應用,打下泥塑的基礎。臨摹范例為新石器龍山文化的陶雞和陶狗。
秦漢以降至明末的泥塑作品賞析主要是培養學生審美眼光和掌握中國泥塑的特點。在教學時段主要以多媒體手段講解,重點是中國傳統宗教泥塑作品。
在秦漢泥塑中主要是為數眾多的陶俑、陶獸、陶馬車等,還有最為熟悉的兵馬俑。秦漢先民認為亡靈如人生在世,同樣有物質生活的需求,所以,這些泥塑在當時實用性很強,也是寫實泥塑的高峰,在此重點介紹秦漢泥塑的區別。秦泥塑體型大且寫實,漢泥塑體積小且重神輕型,這在秦俑和漢俑的對比中尤為明顯。以此為例,引入中國美學重要的審美觀——對美術作品形神不同的考量,出現了寫實性和寫意性兩大美術創作風格,從其他美術作品如繪畫作品賞析中加深學生對此問題的理解,輔以中國傳統哲學美學,剝離出泥塑作品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和審美情趣,每件作品又和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緊密聯系,這也需要對個案作品重點講述。在此方法教學下,學生對泥塑作品的觀察和理解就變得有理論的厚度和形式語言的純度,如泥塑小動物,從秦漢的墓葬品到當代街頭商品,同樣的創作對象,同樣簡單的處理形式,細微的比例差異和色彩配置包含著中國傳統泥塑的文化代碼和民族審美。實踐學習是臨摹漢代的陶雞、陶馬、陶鴨,與龍山文化的陶雞對比,漢代陶雞造型寫實,雞的頭、冠、身、尾均做了詳細刻畫,眼睛和羽毛也用刻刀做了生動處理,這說明漢代泥塑水平的提高不僅從造型上,而且泥塑工具和創作手法上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唐代泥塑在藝術價值上達到了頂峰,敦煌莫高窟唐代部分的泥塑就是一個代表。題材基本都以佛像、力士為主,形象淳厚、古樸、雄厚,這一部分的分析要求學生注意輪廓線和身體衣紋線條的節奏和韻律,重點突出泥塑作品的“畫”性特點。所謂“畫”性,即唐代泥塑造型灑脫舒展,作品整體的流暢性最高,飽含唐韻,以菩薩像為例,許多菩薩姿態多變,頭飾瓔珞復雜,軀干服飾飄灑流動,無數的曲線交疊,處處盡顯“吳帶當風”之妙,面貌雍容慈悲,細目低垂,這是中國泥塑的黃金時代,此時的泥塑作品和繪畫作品是完全吻合的,對比研究莫高窟壁畫就會發現這些相同點——一樣的五官、服飾、姿態處理。比較研究范例為晚唐菩薩彩塑作品和唐鞍馬人物畫,學生以分組討論的形式探討整理出唐代泥塑的風格特點。
泥塑藝術發展到宋代,經濟和文化繁榮,生活上的安逸促進了世俗美術的發達,專門從事泥人的制作群體眾多,作為商品來出售。不像唐三彩僅僅是做為明器深埋在地下,宋代泥塑重點以泥孩兒作品為例,突出泥塑作品的入世化平民性創作思路,泥塑作品以“玩具”的形式流行起來。在唐宋泥塑學習中,不是簡單的作品羅列,而是互有側重,唐代泥塑是培養學生的眼界,不要求學生臨摹,在觀察學習中注意莫高窟泥塑的配色規律,如唐代泥塑上的顏色為礦物質顏色,多為紅、黃、綠、青、黑、白,顏色豐富且統一,特別是青色的運用,莫高窟人物泥塑的衣服顏色以青色為主,在視覺上素雅穩重,再配以其他活潑的顏色,共同營造出莊重又華貴的視覺景象,這對以后學生創作彩塑很重要,宋代小型泥塑則要求學生臨摹,在實踐中加深對宋代美術作品的理解。
泥塑教學實踐主要是圍繞清代和民國泥塑作品展開,個案介紹和學習主要為無錫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張”彩塑。
天津“泥人張”彩塑具有鮮明的寫實主義藝術特色,寫實刻畫人物性格、體態;追求人物體貌的正確,如代表作《漁樵問答》,漁翁和樵夫的衣服各不相同,雖然都是一身短打,在衣服顏色上做了區分,特別是樵夫的綁腿,突出了樵夫的利落,樵夫中年、身材健碩、須發烏黑、漁翁老年、瘦小、發須皆白,在用色上也是極力寫實,沒有夸張的主觀顏色,一切都以現實對象的顏色復制。無錫惠山彩塑也是歷史悠久,相傳已有400年的歷史,分為粗貨、細貨兩大類。和泥人張作品全手工相比,惠山泥人有許多模具,適宜批量生產,造型上夸張,顏色比泥人張作品鮮艷,整體造型沒有泥人張作品寫實,偏重寫意,更凸顯傳統泥塑“玩具”的特點,惠山泥人在此再次把寫實和寫意的論題引入,帶領學生討論學習和研究南北泥塑的差異性。
二、實踐練習中學習代表性的民間泥塑作品,
從傳統中汲取技巧和形式語言,拓展新技術和方法
實踐手段學習惠山泥人的傳統手法,如轉、拍、搓、捏、粘、連、剪、挌、扳,每一種手法都和相對應的泥塑作品參照學習,泥塑材料主要是泥料,教學初期用了無錫當地的黑泥,此泥沙性重,不易塑形,對于短期學習的學生掌握難度較大,經過反復比較試驗,用了南京當地的紅泥,黏性大,適合學生反復塑造。泥塑有原色和彩塑兩種,在教學實踐中一直是彩塑,所謂三分塑七分彩,更是強調出了上色的重要性,上色通常是泥塑的最后一個步驟,待泥塑干透后,上色使泥塑更生動光彩,現在用的通常是水粉顏色,易于使用,尤其是廣告色顏色,含膠多,上色更加便利。現在用丙烯色效果也可以,丙烯的優點是干燥快、顏色很穩定、不易變色,缺點是銜接上有難度,需要很有經驗。上色的基本手法有拓、涂、勾、點。拓的意思是在泥塑上上一層白色底,需均勻覆蓋,以便再用其他顏色涂繪,因為泥塑本身是紅褐色的,開始階段直接用水性顏料,會透出泥土的固有色,而上了白色后就不會透底,唐代泥塑就是先上白色再涂其他顏色了。涂,就是在白底上涂上各種顏色;勾,是在涂了顏色的泥塑上勾畫出黑色線條;點,就是最后點出眼睛、嘴唇等細小部位。以上的手法是比較傳統的,噴筆是當代的新工具,用它上色更為均勻,和噴筆相關的顏料和技法也很豐富,需要在教學中逐步展開。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一門手工課的授課形式有很多種,關鍵是在課程內容設計上加強相關理論知識架構,從藝術知識鋪墊和審美意識培養兩個方面展開教學,在教學深度上引領學生學好這門課程,而不是簡單地捏泥剪紙,同時在實踐中繼承傳統的藝術手法,也時刻關注和學習新的材料和語言,保持手工課程的進步性。
作者單位:
南京曉莊學院幼兒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