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勝輝
摘 要:當今藝術深受后現代主義的影響,呈現出多元、多樣的形式。有時甚至令人感到費解,這似乎就需要美術鑒賞與批評來解救,而作為現代藝術群體之一的高中專業美術生是否應該具備美術鑒賞與批評的能力,以此來面對現代多變的藝術形式,還是在應試風的驅使下走應試美術路線以確保更好地進入更高的藝術學府、再來學習具備一定的美術鑒賞與批評能力?從美術鑒賞與批評的定義、相互關系、以及當今高中學美術生美術鑒賞與批評的教學現狀等方面綜合分析,討論當今中學美術生是否應該具備美術鑒賞與批評能力及其重要性等,提出見解。
關鍵詞:中學美術生;美術鑒賞;美術批評
一、什么是美術鑒賞與美術批評
(一)美術鑒賞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任何其他產品都是這樣。因此,生產不僅為主體生產對象,而且也為對象生產主體。”[1]在這一句話里我們可能會有疑問,藝術家真的能通過自己的工作創造出能夠懂得藝術和欣賞藝術的大眾嗎?這個答案就是我們的美術鑒賞活動了。
“鑒賞”與“欣賞”只有一字之差,但鑒賞卻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欣賞,“美術鑒賞是運用感知,經驗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以此獲得審美享受,并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的一種再創造活動”[2],而“欣賞”則是指享受美好的事物,領略其中的趣味。因此,綜合兩者的關系,美術鑒賞包含了美術鑒別與美術欣賞,美術欣賞不包含美術鑒別。美術鑒賞在受作品本身特征規范的同時,也在激發鑒賞者自身的想象力,因此它的再創造性質在此也得到了體現,藝術家也是通過創造的真、善、美來傳遞給大眾審美的享受。
(二)美術批評
“美術批評則是在美術鑒賞活動中的一種積極的探究方式,”[3]對于美術作品而言,“探究”指的是以一個鑒賞者的身份在自身所處的文化背景之下,以自己的態度對作品進行的解讀活動,在鑒賞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而達到對作品的審美理解以及個人意義。長期以來有很多人把美術批評理解成為對美術作品的批判與否定,這僅僅只是對美術批評字面上的一個錯誤的理解,而相反的,美術批評指的是鑒賞者以自身的背景特點對美術作品進行有選擇性的吸收與排斥,“美術批評也是屬于美術鑒賞活動中的一種具有客觀性、社會性、科學性以及創造性的科學研究活動。”[3]
(三)美術鑒賞與美術批評的相互關系
“首先來說,美術鑒賞與美術批評都是個體對美術現象的審美關照,都是主體精神性的審美實踐活動。”[1]其次,美術鑒賞與美術批評也存在著諸多的不同點,較為明顯的便是美術批評的對象要比美術鑒賞的對象寬泛很多,美術鑒賞時常是以對作品的觀照來體驗藝術家的藝術生命,而美術批評在除了體驗藝術家的藝術生命之外,還得把美術思潮、美術風格、美術歷史等納入批評研究的范圍。
從思維方式方面來說,美術鑒賞與美術批評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性,美術鑒賞中的審美感知具有直接性、主觀性與情感性的特點,相比較而言美術批評則是要更具有理性、條理與邏輯性更清晰一些,批評者在通過對作品的感知獲得審美印象的同時還需要將該作品與社會、歷史等相結合,最后再來做出一個合理的判斷。猶如對藝術家陳丹青的油畫作品《西藏組畫》的感受,很多人都較為熱愛這一組作品,被畫面的氣氛與畫面塑造的形象所打動,但是對于這組作品打動人的真正力量與意義的所在卻沒有多少人能夠分析得出來,因為此刻的他們作為一名普通的鑒賞者更重要的是獲得那一份感動,這種感動的邏輯分析且是不必要的東西。如果你站在批評家的角度來審視《西藏組畫》則又是另外一種情感,“畫西藏題材的并不止陳丹青一個人,但是為什么說陳丹青80年代的《西藏組畫》把西藏題材提升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細細品味他的畫,他筆下的藏民由載歌載舞的宣傳符號轉而變為一種深沉、厚重的文化載體,再有的一點不同便是陳丹青所嘗試的純正油畫語言,打破了在人們頭腦中成為定勢的蘇聯式的繪畫安排。他的作品引導了一個新的風潮,啟示了表達我們民族的更為內在和探索精神空間的一代畫風。”像這樣的一個評判,結合了當時的社會背景、歷史文化背景,評判是必然具有客觀性、社會性和科學性的。
二、高中美術類學生是否應具備美術鑒賞
與批評能力
面對高中美術生是否應該具備美術鑒賞與批評能力的這個問題,存在著不同的爭議,一些人認為:作為一名中學生就應該以應試高考為目的,應該朝著自己的大學目標而挺進,而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以應試風格為主,待進入更高的一個藝術階層再進行自身的美術鑒賞與批評能力的培養與深化,學自己所想學的東西。另外一些人則認為:作為一名專業的美術生,從來就應該具備一定的美術鑒賞與批評能力,應該有一個自己的方向,有針對性地對美術作品進行鑒賞與批評吸收,以便自身藝術道路的長遠發展等。面對這樣兩種不同的觀點,就需要我們認真地去分析、權衡了。
(一)當今高中美術生美術鑒賞與美術批評的教學現狀
中學專業美術生作為藝術發展相對偏低的一個層面,也是藝術發展的一個基礎階段。據考察得出結論,高中學生多處于15~18歲之間,幾乎是處于青春期的中后期階段,這一時期也是學生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在這樣的一個階段之中我們的美術教育已經具備了陶冶審美情操、理解美術文化、激發創新精神、增強實踐能力、促進身心健康等基本課程性質。在中學生中,初中生美術觀念較為薄弱,幾乎不具有鑒賞美術作品的能力,也談不上美術批評,而更多的便是美術欣賞能力的培養。相比之下高中美術生就要好很多,他們能夠具備一定的美術鑒賞與批評能力,但現在的高中美術生,普遍以應試教育為主,其目的幾乎只在于如何將學生送入高等學府之中,基本閉塞了中學藝術生的美術鑒賞與美術批評的思想發展。
即使當今諸多中學高中美術生班級開設的有美術鑒賞課,但通常也都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便僅僅成了忠實的聽眾而已,且許多的教師對美術作品的內容也只進行基本的介紹,比如作者的名字、作品的名字、創作年代、作品表達內容的簡單介紹等。當然也有教師會對作品做詳細的講解,包括歷史背景、表達思想等,但是鮮有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感知經驗來對美術作品進行個人的見解評論,因此,鑒賞課便成了欣賞課,批評也無從掛邊。
(二)高中美術生的美術鑒賞與批評能力不可或缺
隨著教育部在高中新課程改革中把美術鑒賞列為高中美術教學模塊中的必修課程,高中美術鑒賞課開始在各個學校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視,但是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卻大都是以美術作品的隨堂欣賞為特點來進行美術鑒賞教學,使美術鑒賞教學停于表面,忽視美術批評的能力。筆者以為,中學美術教育中,美術鑒賞與批評能力的培養不可或缺,它與高考應試并不沖突,且可以有區別地加以吸收。《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通過美術鑒賞模塊的學習,學生能夠:(1)積極參與美術鑒賞活動。(2)懂得美術鑒賞的基本方法,恰當使用美術術語,以自己的觀點采用一種或多種方法描述、分析、解釋和評價藝術作品。(3)運用多種方法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收集美術的有關信息。(4)知道中外美術的主要風格、流派,描述中外美術發展的大體脈絡。(5)理解美術與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在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2]
從美術鑒賞的成就標準中不難得出結論,美術鑒賞也注重學生批判性思維、批評能力的培養。比如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中成就標準的第二點“懂得美術鑒賞的基本方法……解釋和評價藝術作品”便是強調對美術作品和現象進行評價,達到開展美術批評的目的。美術鑒賞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活動,它在無形之中對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進行培養。但是這種能力的培養卻是一個緩慢的且易稍縱即逝的過程。因此它需要一個幫助,美術批評便是很好的一個選擇。美國學者沃爾夫與吉伊根曾經說過:“藝術批評應該是對藝術作品的一種和諧的、令人愉快的、思想上無拘無束的、無偏見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加深對藝術作品中美的理解和自我實現。”[4]美術批評讓學生在鑒賞過程中放飛自我、實現自我,表達自我對藝術作品的獨有情感與理解,同時給予了學生在鑒賞教學中的動力與敏感。
三、結語
美術鑒賞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但這種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緩慢而復雜的過程,它缺少不了美術批評的幫助,因此有了美術鑒賞就應該得有美術批評,才能夠在完全意義上發揮美術鑒賞與批評的作用。以應試為主的中學美術生應該有這個緩慢而復雜的過程的培養。
莎士比亞曾言:“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5]其實美術鑒賞與批評活動亦是如此,面對同一件藝術品,每個學生都會有不同的心理活動,每個人都有其自身的獨到感受,保存這一份感受,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創作中去,充分發揮自己那份創造力與創造性思維。美術鑒賞與批評能力的培養在高中美術生教學中有積極的一面,面對當今多元化的社會美術鑒賞與批評讓我們學會審視藝術從而更加充分地面對當今圖像化的時代。不過問題也是依然存在的,在美術鑒賞與批評的教學里面如何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對藝術作品進行評價與分析;如何讓我們的美術教師明確美術鑒賞與批評教學的重要性,它對學生以后的發展又有多大的影響?在美術鑒賞中如何去融入美術批評等,這些都將是我們應該去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易建芳.美術鑒賞與批評[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0.
[2]教育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S].2003.
[3]宋瓊.關于高中美術鑒賞教學與美術批評的思考[J].大眾文藝,2010,(04).
[4][美]沃爾夫·吉伊根.藝術批評與藝術教育[M].滑達明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
[5]張向榮.美術鑒賞教學與藝術批評[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09).
作者單位:
西華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