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晨
對于藝術設計專業而言,很多人腦中都會冒出美術生的印象。誠然,因為美術基礎是學習設計專業的重要前提,在美術課程中素描、色彩、速寫分別鍛煉了學生對于光影、結構、空間的認知和表現力,能夠將視覺識別到的物體從感性的觀察上升到理性的認知、提煉,再通過手中的畫筆準確地表現出來,并且主觀能動地突出有意著重表現的主體,弱化次要表現對象。這樣的學習是需要長時間的訓練才能完成的,然而,在本人任教的職業院校學生中,有美術基礎的學生十分稀有。目前,我任教的八個設計專業班中,人數總數超過370人,其中有美術基礎的僅有12人,也就是說,平均30個學生中,才有一人有美術繪畫基礎。由于職業院校學生只有三年學習時間,課程多時間短,所以美術課程的安排也是非常緊湊,一學期18周教學時間,第一周開學報道,最后一周是考試周,學期中偶遇節假日和校園活動等原因停課,實際上只有15周的教學時間。根據課程設置安排,一周6節美術課,排在同一天,就是一天時間,那么就是說學生實際學習的時間是15天。傳統的通過幾年的繪畫訓練方式肯定是不合適的,因此,任課老師們可謂是絞盡腦汁各顯神通。本文探討的教學心得是針對規劃設計專業的繪畫教學歷程。
不得不說當時系里選訂的教材并不太適用,雖然訂的教材是職業院校規劃教材,但是確實不太適合本人任教的職業院校的教學。試想這本由中央美術學院的教師編著的教材,薄薄幾十頁,從繪畫工具到素描基礎,從結構素描到人像素描,從色彩靜物到色彩人像再到風景色彩,從人像速寫到風景速寫再到建筑速寫,雖然講得全面,但也泛而淺。教材中教學示范的作品均為中央美院學生或教師繪畫作品,對于零基礎的職業院校的學生而言實在難以消化。總結下來,問題擺在眼前:教學時間緊,學生無基礎,教材不適用,只能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自己給學生訂制教學計劃。那么,我的教學流程大致如下:
正式上課第一周(第二周),首先用兩節課的時間介紹什么是繪畫,什么是素描,為什么要學習繪畫,從規劃專業角度出發,學習繪畫有什么作用。本課程對學生的專業要求從什么地方開始,最后要達到什么程度。然后從單個石膏立方體的素描作品和實物攝影作品做對比,從理論角度來講解怎樣將眼睛看到的景象(實物照片)歸納成素描作品表現,講解高光、亮部、中間調、明暗交界線、暗部、反光、投影等概念。接下來的四節課時間讓學生用4b鉛筆練習素描線條的繪畫方式,如素描斜線、素描水平線、素描豎線、素描橫斜線交叉、素描斜線交叉、素描豎斜線交叉等,同時讓學生務必注意素描排線中,難看的排線方式,如素描排線前后連筆、素描排線先輕后重、素描排線方格重疊等,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功,四節課的時間練習素描排線手法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單單是為之后學習素描繪畫打下基礎,更是讓學生在無形中練習了手臂的控制能力。
第二周時間,教學安排主要是作品臨摹,臨摹作品分別是素描立方體作品臨摹和素描球體作品臨摹,不過在臨摹之前,就要初步地讓學生了解透視概念,先從身邊的事物做對比,讓學生認識到“近大遠小”的基本視覺透視規律,接著示范繪畫一點透視、兩點透視、三點透視的透視繪畫技法。不過,這只是在教學初期讓學生對“透視”概念有總體的認知,并且認識到“透視”是嚴謹的、科學的概念。透視概念講授完畢后,就是臨摹環節,由于在上周的學習中,學生對于長線短線、線條濃淡控制已經有了一定的練習,臨摹起來并沒有太大難度,只是在第一次臨摹作業完成后,部分同學在畫面控制上出了一些問題,比如構圖上,有的畫得過高、過低、畫偏,當然這也是教學設計中的一個環節,因為在學習習慣中,自己在學習實踐中遇到了問題而又苦惱于無法解決,經過一番努力后被點悟,往往印象更加深刻,特別是當前教學的專業是規劃設計專業,更要讓學生意識到規劃的重要性。在一張畫紙上,作畫之前對整個畫面布局作出規劃跟在一片空地,一個城市作出規劃是一樣重要的。如果規劃沒有做好,一幅畫就不能將描繪的作品完整表現,一個城市的繪畫沒有做好,城市的發展自然也會出現各種問題。素描石膏立方體臨摹完成后,向學生講授構圖的概念,接著是素描石膏球體的臨摹,主要是鍛煉學生對于球面物體的表面方式。
第三周的教學,主要教學內容是石膏立方體和石膏球體的寫生。學生是第一次進行寫生作業,寫生與臨摹作業不同,臨摹作業中石膏體的光線和透視都是固定的,由于學生面對石膏體的方向不同,觀察石膏體的高低不同,石膏體的受光面、背光面、投影、反光、透視都有所不同,所以就要學生將之前學到的知識技能靈活地運用到實訓作業中了。不過,在眾多的不同中,唯一不變的是根據石膏體結構而產生的明暗分界線,在此,向學生強調結構的重要性,光線、透視都會因為時間、天氣、觀察角度的不同而變化,但是只要抓準了物體結構,根據結構來表現就會簡單很多了。由于本課的最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完成建筑速寫寫生作業,那么對于結構的觀察,捕捉和表現是至關重要的。
第四周的教學又回到了臨摹作業,要臨摹的是石膏圓柱體、石膏六棱柱、石膏切面圓柱體,臨摹作品以成為結構素描為主,鍛煉的是學生對透視和結構的認知與理解。
第五周是石膏幾何體寫生,臨摹對象是石膏圓柱體、石膏六棱柱、石膏切面圓柱體,主要是讓學生學習認知到在結構的基礎上,光線和體塊的表現。但是,目前為止的臨摹和寫生都是以單個石膏體為對象。
第六周是組合石膏體素描作品臨摹,依舊是以結構素描的作品為臨摹對象,相對于前幾周的單個石膏體臨摹,多個石膏體組合起來,難度明顯變大,結構變多,內容相對復雜,繪畫的時間也會變長,但是日后學生不論是臨摹建筑與還是寫生作業,建筑的結構遠比石膏體復雜,所以這個環節是非常重要的。
第七周是組合石膏體寫生作業,依舊是讓學生學習從結構到光影體塊的表現,將從臨摹習得的技巧運用到實踐作業中。
第八周時間,學生基本就開始脫離石膏體的臨摹和寫生了。首先,再次講授透視的概念,演示一點透視、兩點透視、三點透視的規范畫法,讓學生動手練習,這是建立嚴謹透視觀念的至關重要的一步,接下來讓學生臨摹繪畫建筑群透視輪廓概圖,主要是把結構復雜的建筑群,概括成簡單幾何體,根據視平線的高低不同呈現不同的透視表現,同時也是建立學生自信心最重要的一步,讓學生認知到再復雜的建筑,也可以概括成簡單幾何體,對于簡單幾何體已經有一定表現力的學生而言,這是為他們之后的學習減輕畏難情緒很重要的一步。
第九周開始進入了專業手繪訓練環節,從現在開始,學生就要丟掉鉛筆,開始練習鋼筆或針管筆繪畫了(鋼筆繪畫)。首先是鋼筆手繪表現肌理,由于現代建筑沒有古典建筑那些繁瑣的形體和細部,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建筑物側重于空間、體、面及材料質感的表現,這些建筑物的組合形成的建筑物實體往往簡潔明快,輪廓線則是流暢舒展的,根據現在建筑特征,“用器畫”這種繪畫技巧誕生了,就是采用何種畫線工具,如丁字尺、三角板、鋼筆、勾線筆等工具,以較有規律的線條進行組合,用豎線、水平線、斜線、曲線、透視滅線或數種線的組合交叉來組成畫面,建筑物形式和表現技法易于和諧一致。學生首先要練習的就是鋼筆繪畫的線條組合:豎線的組合可組織色調在左右方向上的變化;橫線可組織色調在上下方向上的變化;橫線豎線合用加重了色調;也可以組織從一個角到另一個角的色調上的變化;橫線、豎線、斜線的交叉使用使色調更深;橫線、豎線及雙向斜線可造成最深色調;橫線排列略有斜度,密集處稍有交叉,視覺上有活潑感;兩組較密集的平行線組成小角度的交叉,由于光滲現象而形成類似于木紋的特殊紋樣;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單純的機理性的線條練習。
第十周,遵循“由簡到繁、由細部到整體”的學習規律,本周開始臨摹學習葉叢、花草、樹木的繪畫方式。首先練習建筑繪畫的葉叢、花草、樹木的繪畫方式,一方面是可以立刻將上周學習的鋼筆線條運用到葉叢、花草、樹木的繪畫作業中;另一方面是因為在建筑繪畫中建筑環境表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現代建筑畫往往是建筑物較為簡潔而環境較為優美,如果畫面中只有建筑物本身,那它仿佛置身荒野,冰冷機械。
第十一周,主要教學內容是透視與構圖,在第二周的時候曾經講過規范化透視與素描構圖,本周對于透視則要求學生利用丁字尺與三角板學會規范化透視的繪畫方式,并且一圖例的方式講解視平線位置的選擇對畫面效果的影響,而本周的構圖教學是針對建筑繪畫的構圖取景。
第十二周,在上周學習的規范化透視的繪制基礎上,開始進行建筑繪畫的臨摹,選擇造型較為簡潔的建筑物,要透視較為明顯,并且環境和諧的作品給學生臨摹,臨摹作品不少于8張,要求學生在六節課之內完成。雖然是建筑繪畫,但是之前反復強調過是速寫,所以在臨摹訓練中也要跟學生一定壓力加快繪畫速度。
第十三周,還是建筑繪畫的臨摹,本周的臨摹對象是造型相對復雜的建筑物,特別是一些轉折穿插的結構表現。
第十四周,學生開始脫離臨摹了,在校園中找到合適的角度和建筑物進行寫生作業,由于之前十幾周的訓練,學生基本已經擺脫了畏難情緒,勇敢地開始挑戰建筑寫生。當然,這一周還是會出現透視不協調、結構表現失誤、構圖不恰當等問題,通過講解和示范,讓學生反復練習,這些問題就逐漸解決了。
第十五周,實際上是最后一周的教學時間了,本周的教學安排還是建筑速寫寫生,在本周的教學結束后,基本上教學任務已經完成。之所以說基本上,是因為相對于有經驗的設計師而言,學生的作品還是顯得青澀,但是已經基本上掌握了繪畫表現的基本經驗,可以運用到實踐當中,相信在日后的鍛煉中,能夠將技能練習得愈發成熟。
在這十五周每周一天的學習結束后,學生已經能畫出有一定專業水準的建筑速寫,在最初的美術零基礎的時候,學生是充滿畏難情緒的,在最初的素描學習中,也曾經因為表現效果不到位而煩躁沮喪甚至消極罷工過,但是到后來,學生們自己也開始感覺到了自己的進步,讓人非常感動的是在沒有布置作業的前提下,課間路過他們教室的時候,看到他們都在安靜認真地進行繪畫練習,這是一次實驗性質的教學,從最后一周學生的作品來看,這一套訓練方式是成功的。因此,將這套訓練方式梳理一遍記錄下來,望能與同行前輩們共同探討。
作者單位:
遵義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