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中職院校教學陷入了一個低學歷、低技術的困境,要想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就應該從素質教育入手,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體能素質培養、職業素質培養等內容,實現對學生全方位、深層次地培養,在提高其理論知識水平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提升其個人魅力,培養其靈活的思維方式,確保其技術水平能夠滿足社會對于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新形勢下;中職學生;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5-0-01
在中等職業院校中,學校的教學目標是為社會輸送具備專業知識和相關技能的技術型人才,與高中教育相比,其生源更廣,但是由于門檻比較低,教學管理難度更大,而且教學質量關乎到學校的就業率,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人才培育系統,鞭策老師創新教學方式,填充教學內容,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對于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具有積極意義[1]。目前,在各個領域中從事技術崗位的多為中職、高職院校的學生,素質教育的實施,能夠全面提高中職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能夠有效應對社會上的一些職業難題,保證學校的技術人才供應質量。
一、思想品德教育
對于大部分的中職院校學生來說,這一階段是他們接受系統教育的最后階段,在校園這個象牙塔中,學生的心理雖尚未成熟,但是所受到的壓力或者誘惑還是比較小的,但是在步入社會后,如果學生不具備強大的內心,不具備高壓承受能力,很有可能就會在殘酷的社會機制下,迷失前進的方向,偏離思想品德的正軌,做出違反道德常理甚至違法違規的事情。因此,在中職學生素質教育體系中,其首要目標就是加強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在新形勢下,思想品德教育的開展方式不應僅僅是在課堂上,由老師拿著一本思想道德的教材,照本宣科,給學生講道理講正義,而是應該拓展到課堂外,例如,以課外實踐活動的形式,開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思想品德教育涉及到多個方面,包括一個人的品德、價值觀等,在課外實踐活動中,老師可以將“關愛空巢老人”、“關愛山區留守兒童”、“城市清潔體驗”等作為活動主題,讓學生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展現自我價值,培養學生善良、自信、樂于助人的思想品德。
二、體能素質培養
體育是貫徹我國教育體系的一門學科,因為良好的身體素質能夠保證學生有足夠的精力去學習,而且體育運動能夠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之余進行體育活動,這樣能夠有效緩解學習壓力,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但是在應試教育模式下,雖然體育一直屬于必修課程,但中職院校都缺乏對于體育的重視,體育教育存在設施配置不完善、教學活動不規范、課外體育活動缺乏的困境,學生的體能素質得不到有效鍛煉,甚至于對體育的認知也發生了一定的偏差[2]。
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使得體能素質成為了主要教學目標之一,在中職院校中,老師應該充分認識到體育對于學生的提升性,完善體育設施配置,建立籃球場、足球場等運動場地,為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提供場合及設施。為了在校園內營造良好的體育氛圍,學校應采取一些有效性策略,例如:組建一些受眾廣泛的體育運動的社團,比如說籃球社、足球社、羽毛球社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熱愛,同時,定期舉辦體育比賽,組織班級之間進行體育競技,充分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同時培養班級的團結協作精神。
三、職業素質培養
最能體現中職院校教學質量的指標,莫過于就業率,而這同樣也是中職院校亟需解決的一個難題。在目前本科教育普及度逐漸提高的情況下,我國的人均學歷層次也隨之提升,在以學歷論英雄的社會現狀下,中職學生的就業范圍比較小,唯一的優勢就在于專業技能。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于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讓學生在掌握扎實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學會職業相關的技術操作,熟悉就業崗位的一些工作流程,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人才評分,滿足各大企業關于技術型人才的需求。
以市場營銷為例,這門課程實踐性較強,在教學時可應用案例教學法,由老師選擇典型的時效性市場營銷案例,經過資源共享、學生分組、案例分析討論、成果點評等多個流程,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學習其中優秀的市場營銷理念與策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同時提升學生對于市場營銷知識的理解運用能力;或者是模擬教學法,通過多媒體技術營造出一種市場銷售的情境,分組后,以某一產品為例,通過市場調研,分析國家市場營銷環境以及消費者購買行為,選擇目標市場,制定營銷戰略,到戰略的部署實施,由學生親自體驗這一流程,發現自身知識盲點,不斷補充提升自己,提升其職業素質。
四、結語
相對來說,中職院校的學生步入社會較早,在其心理年齡較小的情況就面臨著如此大的社會壓力,或者說是一些誘惑,是極易迷失自我的,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培養起強大的心理素質;在教學過程中滲透體能素質培養,能夠保證學生擁有健康的體魄,以及靈活的思維方式,對于事物具有較高的敏銳力及反應速度,有效應對高強度的工作;在教學過程中滲透職業素質培養,能夠讓學生在老師的保護下,提前適應職業環境,掌握相關職業所學掌握的基礎理論知識及技術操作,在就職后可游刃有余地面對自己的職業環境[3]。
參考文獻:
[1]劉瑞芳.新媒體環境下中職生職業素質培養策略探析——以學前教育專業為例[J].新西部:理論版,2016,6:167-168.
[2]宋青梅,丁偉偉.新形勢下中職學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2016,9:33-34.
[3]葉國仁,劉影,呂鋒鋒,張春妮,花彩蕓.新形勢下加強甘肅省獨立學院學生素質教育策略的探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6,15:20-21.
作者簡介:李 丹(1979-),女,漢族,河北廊坊人,廊坊市高級技工學校,主要從事中職學生日常管理,中職生心理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