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琛惠
摘要:互聯網時代下,新型主流媒體在傳播主流思想的、引導社會主流輿論和提升國家軟實力等方面的重要性愈發提升。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直播以其開放性、實時性和群眾優勢,成為最火熱的新媒介形態。可網絡直播體系的不規范、內容低俗、監管力度不足等問題也為大眾所詬病。本文主要從網絡直播的發展、網絡直播的特點、與新型主流媒體發展的相互影響、三個角度來分析。
關鍵詞:網絡直播;新型主流媒體;發展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5-0-01
一、網絡直播的發展
網絡直播內容的表現形式,從文字直播到vr開啟直播想想空間的VR/AR直播。直播內容的表現形式越來越豐富,可視性、互交性、實時性、沉浸性越來越強。從長視頻、錄播、pc端到短視頻、直播、移動端,移動直播迎來爆發,逐漸成為網絡社交和粉絲經濟的超級入口,視頻網站、傳統秀場到移動直播,內容越來越碎片化,輕悅化、娛樂化、生活化,互交性越來越實時化、豐富化。
2006年六間房直播平臺成立,至2016年斗魚TV、戰旗TV、虎牙TV等移動平臺相繼上線,全名直播時代到來。斗魚TV以876w的日均UV占據國內直播平臺榜首,其日均PV為6974w。截止2016年年底,國內直播平臺的數量在200個以上,直播用戶數達到了3.12億。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同期中國網民規模達7.1億,直播用戶占據了43%。(PV:頁面點擊量,UV:獨立訪客量)
二、網絡直播的特點
1.直播種類豐富,內容跨度大
以熊貓TV為例,直播的頻道選擇以游戲為主,如網絡游戲,棋牌游戲,格斗游戲,綜合手游等三十余個游戲頻道,科技教育、金融理財、音樂、二次元、美食、熊貓星顏、戶外直播等生活相關類直播頻道。直播內容涵蓋方方面面,可以說除受道德、法律約束的事件外,任何直播都可在各類直播平臺找到。
2.從業門檻低
大多數的直播平臺只需通過簡單的身份驗證,便可注冊成為主播。只要有信息網絡的裝載了直播APP的手機,便可開始直播。播出成本低,迅速擴張的市場與專業人員的缺乏導致了從業人員平均素質水平不高,相對應的直播受眾的素質水平高低也有明顯差異。
3.及時性與互動性強
網絡直播平臺使用國內服務器骨干節點,視頻由傳者實施錄制上傳服務器,受眾通過瀏覽服務器獲得傳播資源。直播過程中,受眾通過彈幕留言、電話連線和網絡語音連線等方式,直接參與互動,甚至傳者直播走向,成為直播傳者主體。這從很大程度上增強了直播體驗,增加了粉絲粘性。
4.監管舉報不健全,相關法律不完備
在“換衣門”、“黃鱔門”等各類直播門事件不斷發生之時,網絡直播的無監管、無規范的亂象也為人詬病。與監管制度不健全對應的是,網絡直播相關法律的內容不夠完善。網絡直播節目是否是具有著作權的作品,在我國司法界和國學界仍沒有統一意見。因此,網絡直播產業缺少投資保護。
還有,在未經他人允許的情況下就將其他人至于直播鏡頭下,是否是一種侵犯個人隱私的行為呢?直播色情暴力的內容,播放引起社會輿論紛爭的內容,在直播中進行一系列的廣告行為,這些都包含隱藏的風險。
三、與新型主流媒體發展的相互影響
在互聯網思維下的新型主流媒體傳播形式,傳播力強調傳播渠道,平臺融合性。媒體的首要因素提現為速度、到達率。以網絡直播為媒介的傳播方式有其特有的及時性與互動性,主流媒體強化塑造權威媒體形象,傳遞主流文化的同時,更好的接收到了來自受眾的信息反饋,更快速的對輿論做出監督,對其不良內容做出正確引導,更大程度的實現了主流媒體影響力的效用。
信任感是獲得印象力的首要條件。以主流媒體的自律性與強大社會認可度中和受眾對網絡直播的認可度,同時反向而言,以網絡直播的受眾范圍之廣,來使主流媒體傳播的內容的到更廣泛的認知,且使主流媒體得到更全方面的監管。有利于有效規避用媒體公權力換取“有償沉默”的錯誤行為。信任感的建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建立媒體的自律機制加強監管力度,堅守媒體責任,強化社會擔當,才能獲得新型主流媒體的發展活力。
吸引力是影響力的關鍵途徑。新型主流媒體善于從資源中獲取與整合贏得吸引力,吸引力的關鍵是認同感,從網絡直播種類的廣泛性和普遍性角度看,越是貼近生活的直播內容,越對受眾具有吸引力。吃播的受歡迎程度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受眾通過傳者的行為和直播內容,從心理層面可以獲得代理滿足感,而認同感就是代理滿足感產生的一種不可或缺的因素。
言而總之,新型主流媒體一方面具有傳統媒體品牌價值和權威性,堅持主流,堅持品質內容;另一方面,也具有新媒體平臺的互動性與快速性。結合網絡直播模式,傳統與新型優勢互補,形成了新型主流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傳播力。目前對于網絡直播體系來說,最主要的是先完善自身客觀缺陷,完善市場機制,加強監管和規范,克服其公信力不足的缺陷,為更好推動新型主流媒體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荷]簡·梵·迪克.網絡社會——新媒體的社會層面:第二版[M].蔡靜,譯.清華大學出版社.
[2]馮飛飛.網絡直播的法律問題與規范[J].新興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