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博


摘要:本文以乳山為例,通過近五年制造業各行業稅收數據,深入分析縣域制造業發展現狀,從稅收角度查找當前制約制造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并對縣域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稅收;制造業
中圖分類號:F40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5-0-02
一、制造業總體情況
(一)從主體稅種看,增值稅平穩趨低,所得稅逐年增長
2011年以來,制造業應稅銷售收入總量和增長趨勢呈下降趨勢,制造業增值稅直接收入發展較平穩,但逐年小幅降低,制造業企業所得稅逐年增收。
分行業看,制造業各行業大類增值稅直接收入增收較大行業為紡織服裝制造業、汽車制造業等,減收較大行業為電器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食品制造業等。
分行業看,制造業各行業大類所得稅增收較大行業為汽車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減收較大行業為紡織業、農副食品加工業。
(二)分經濟類性看,制造業中民營企業稅收占比高,增長迅速
1.私營企業稅收占比較高。私營有限責任公司、私營獨資企業、私營股份有限公司、私營合伙企業等私營企業稅收在各經濟類型中占比為年均44.08%,貢獻最高。私營企業中稅收較多行業有:農副食品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業、紡織服裝服飾業、紡織業等。
2.私營企業十二五期間稅收穩中有升。私營企業制造業2015完成稅收13616萬元,近三年來年均增長6.10%,占制造業總稅收的47.84%,居各類型之首,比2011年提高3.95個百分點;股份公司2015年完成稅收5796萬元,近三年來年均增長20.03%,占制造業總稅收的20.36%。國有集體、股份、私營、涉外、個體制造業稅收結構由2011年的1.94:25.38:43.89:26.70:2.07演變為2015年的0.91:20.36:47.84:27.47:3.39。
二、當前制造業發展中的成效
(一)制造業行業結構持續優化
2011年完成制造業直接稅收17623萬元,正值高峰,2012年降至14594萬元,此后3年逐年增長,年均增長率為7.23%。稅收占比由十二五初期的34.78%升至末期的55.27%。2015年汽車制造、電器機械、通用設備、專用設備、交通運輸設備等先進制造業整體稅收規模較2012年增長36.24%,占制造業的比重為18.69%,較2012年提高兩個百分點。而黑色金屬冶煉業等受宏觀調控和復雜的國內外復雜的經濟環境影響,由2011年的行業頂峰,5年來持續走低,分別由2011年的3850萬元下降到2015年的1662萬元,占制造業的比重也由2011年的21.85%下降到2015年的9.3%。
(二)成長型企業規模不斷擴大
重點企業和成長型企業等骨干企業對經濟的穩定快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重點企業近年稅收和銷售收入實現較低幅度增長,但利潤和固定資產投資都出現下降趨勢。從掌握的44戶成長型制造業企業看,近年銷售收入、稅收、利潤均呈增長趨勢,從固定資產抵扣稅額換算為投資額情況看,也呈增長趨勢,未來發展趨勢向好。
三、當前制造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以上數據表明,縣域制造業正朝積極有利的方向調整優化,但稅收結構也折射出當前發展的一些矛盾和問題。
(一)從行業稅收看,規模和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
一是行業發展不均衡。從制造業的27個行業稅收比重看,除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業和汽車制造業占比是兩位數外,其他均為個位數,且17個行業均在3%以下。二是高耗能行業比重仍較大。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高耗能行業入庫稅收占制造業稅收比重為22.73%,近年雖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市級平均比重13.7個百分點。三是高新技術產業總量小。總體來看,高新技術企業稅源規模小,未形成支柱型稅收增長點。2015年制造業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稅439萬,占制造業總減免稅額的8.35%,低于全威海市9.19個百分點,具備企業所得稅優惠資格的高新技術企業僅10戶,今年有稅額實際享受優惠的為3戶。四是行業結構待優化。醫藥制造、食品制造等高附加值行業平均占制造業稅收的2.68%,難以發揮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帶動作用。
(二)從稅種來看,兩大主要稅種貢獻仍然較低
現行流轉稅受流轉方式和結算方式的影響沖擊大,互聯網的興起使交易分散,從十二五期間看,2011年完成制造業增值稅直接收入15576萬元,正值高峰,2012年降至11213萬元,此后3年較2012年小幅提高,2011年以來年均增長率為0.99%,增速低于市級平均增速3.9個百分點。企業所得稅以利潤額為稅基,能客觀反映企業盈利情況,2011-2015年制造業企業所得稅年均增長9.91%,高于全市平均增速。但所得稅總量較小,2015年完成所得稅占整個制造業的直接稅收比重為22.88%,低于全市平均占比4.15個百分點。這說明高附加值、高利潤行業規模相對較小,對地方財力貢獻還不夠高。
(三)從重點企業看,輻射帶動作用逐步減弱
一是大中型企業稅收貢獻不高,制造業大中型企業入庫稅收1273萬元,占全部制造業稅收的10.29%,占比較低。二是龍頭企業帶動不強。2015年納稅過五百萬的的大企業稅額占全部制造業稅收的34.39%,但增速卻連續三年下降,龍頭帶動作用趨于減弱。鑫山、海大塑膠、內燃機等企業相比等2013年稅款均出現下降,說明上述企業受宏觀經濟影響增長乏力。三是費用較高制約企業發展。從監控的80戶重點稅源企業看,2011-2015年,企業財務指標中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年均增長高達9.98%,而同期的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僅增長4.03%,三項費用居高不下,直接侵蝕了企業利潤,制約了企業發展后勁。
四、推動縣域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
(一)加快現代制造業調整升級,加強數據分析
優化經濟稅源結構,做好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適應的配套管理。加快發展“互聯網+現代制造業”的模式,建立縣域的電商、數據庫,完善產業配套措施,有條件的企業實現平臺化,打造個性定制產品,將部分低頻產品變成高頻產品,發展跨界產品。并繼續鞏固優勢產業,著力打造綠色制造新優勢,引導企業運用高新技術,優化和盤活存量,大力發展深加工和精加工產品,實施產業帶動功能強、集聚功能突出的制造業項目。加強對招商引資企業的銷量、稅源等的數據分析,減少對只有免稅銷售收入企業的引進,增加引進有應稅銷售收入企業,注重引進有大集團背景的企業和有核心技術的企業,鼓勵企業引進外來資金,推動企業自身技術改造和傳統行業的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地方經濟。
(二)提升高新技術企業質量,用好優惠政策
一是加強研發投入,提升研發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關注高新技術企業的成長性和發展潛力,嚴格執行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標準,建立淘汰機制,剔除檔次不高、潛力不足的高新技術企業,鼓勵引導高新技術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充分利用國家出臺的研發費加計扣除政策,推進高新技術企業產業轉型。二是營改增政策的實施,制造業企業新購產房等允許抵扣,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企業有更多資金投入生產,推動企業長期發展壯大。引導企業內部調整經營策略,完善企業架構,鏈接抵扣鏈條,做好成本控制,修改定價標準,謹慎選擇供應商和分包商,梳理優化現有各類采購業務模式,完善供應商稅務信息,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提高企業利潤。三是針對設備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大,設備更新快等特點,鼓勵企業充分利用設備更新、技術研發等稅收優惠,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三)全力扶持支柱稅源發展,壯大民營經濟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從資金、用地、人才等多渠道保障重點支柱型企業發展,推動龍頭企業持續做大做強。服務重點企業發展,研究分析重點企業產業鏈和數據流,擴大本地采購規模,將最終產品附加值部分留在縣域。二是針對民營企業稅收占比高,穩步增長等特點,釋放民間資本,壯大民營經濟。鼓勵民間資本融入到各領域,促進各行業、各類型經濟公平競爭和健康發展,激發微觀經濟活力,提升經濟內生增長能力。通過降低市場準入門檻,保障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等途徑,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幫助民營經濟解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問題,如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將民間投資與政府投資合作成立投資引導基金,利用投資引導基金的引導帶動作用,投資于新興產業創業初期的企業,在產業成熟后通過產權轉讓、企業回購等途徑,退出投資企業,以此鼓勵發展民營經濟,加快民營經濟技術、產品、業態等創新。
參考文獻:
[1]乳山市統計年鑒,2011-2015:11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