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州國家級新區做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試驗田,其地理位置和產業特征決定了需要建設成引領貿易轉型升級的新龍頭。那么如何破解福州新區貿易轉型升級的制約因素呢?答案是思考如何打造適合該區域成長的“高端產業鏈全景圖”,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引進和栽培一批產業鏈高端項目。探索如何“補鏈”、“強鏈”、“造鏈”,促進國際貿易向價值鏈高端發展,培育更多高附加值的高端服務貿易,如高端金融服務貿易等。
關鍵詞:開放型經濟;貿易新體制;福州新區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5-0-02
一、引言
由于傳統體制的羈絆和某些利益既得者的阻擊,我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國策逐步進入攻堅期、深水區。在這種背景,習近平總書記等新一代領導人從我國國情出發,提出“以開放促改革、以全球治理倒逼國內規范、以國際規則倒逼國內體制”。2015年9月1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基本原則、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體現了戰略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對外開放領域的綱領性文件。
福州國家級新區于2015年8月30日獲批,作為踐行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前沿陣地,堅持生態優先、科學開發,以深化海峽兩岸交流合作為主線,以開放合作、改革創新為動力,努力建設成為兩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載區、擴大對外開放重要門戶、東南沿海重要現代產業基地、改革創新示范區和生態文明先行區。福州新區的區位特征和功能定位,決定了其國際經濟與貿易必須不斷向更深遠的方向邁進,于是構建開放型經濟視域的貿易新體制,培育福州新區開放型經濟新優勢,實現福州新區的貿易可持續發展和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文獻回顧
亞當·斯密(1776)的絕對成本論和大衛·李嘉圖(1817)的比較優勢論,給予了重商主義嚴厲的抨擊,促使了貿易分工的形成,體現了開放經濟的思想。D·格林沃爾德(1973)在《現代經濟詞典》中首次列出了開放型經濟專業詞條,解釋為國家和地區之間貿易往來無限制的一種經濟模式。在這種經濟模式下,任何個人都可以與其他地區的任何一個人發生自由貿易關系。戴維·W·皮爾斯(1983)在《現代經濟學辭典》(修訂版)中,認為開放型經濟的內涵等同于國際貿易,從事國際貿易的地區或國家的經濟形式即為開放型經濟,且經濟的開放程度可由貿易開放度來衡量。對一國或地區貿易開放度構建綜合指標體系,主要有Sachs Jeffrey(1995)、Sebastian Edwards(1998)等。英國經濟學家伊特韋爾聯合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米爾蓋特和紐曼以及 12 名當時在世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共同編著了西方最具權威性的經濟學辭典《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認為開放型經濟除了國際貿易外還應包含國際金融。因此,國外學者認為開放型經濟主要包含貿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完全的開放型經濟指的是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國際化的經濟。
國內學者對開放型經濟的內涵、績效評價和發展對策等也作了大量積極的探索。裴長洪(2009)重點分析了中國外貿體制改革的主要經驗和開放型經濟的基本特征并規劃了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新目標、新要求和新任務。黎峰(2011)分析了伴隨著要素稟賦的優化提升和我國開放型經濟面臨的新約束,指出培育購買力優勢和優化要素稟賦是實現我國開放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東艷(2015)在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框架下就如何構建國際貿易新戰略展開了深入研究。針對國內省級市級培育開放型經濟新優勢的研究也不少。蔡愛軍(2013)、鄭曉榮(2015)分別對江蘇省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模式、提質提效對策展開了論證。劉建文(2015)、黃寧(2015)分別對廣西、云南沿邊地區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發展路徑及政策體系展開了研究。馬萍(2014)、林麗娟(2015)分別對大連市、福州市開放型經濟新優勢培育進行了分析。
專門針對福州新區開放型經濟的研究目前還不多。黃征學(2014)提出利用ECFA早收清單的關稅優惠,擴大福州新區對臺貿易,搭建與東盟、南亞、歐美等地區在投資貿易、文化旅游、臨港經濟等領域合作的重要平臺。林善煒(2014)、鐘誠(2014)借鑒國內各個國家新區在開發啟動階段管理體制改革的成功經驗,提出成立福州新區黨工委和管委會,加強新區建設的統一協調管理;布局好產業功能區,成立功能區管委會,并理順各產業功能區與縣(市) 、區及鄉鎮(街道) 的關系。中共福州市委課題組(2015)指出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服務外包、健康產業等新興服務業態,借鑒上海自貿區成熟經驗,積極探索建立具有國際水準的投資貿易便利、監管高效便捷、法制環境規范的貿易管理體系。
已有的國內外成果為本項目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主要側重于開放型經濟的內涵解讀和國家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構建、區域開放型經濟新優勢培育,而對開放型經濟視域下的貿易新體制研究很少。
三、破解福州新區貿易轉型升級的思路
福州國家級新區做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試驗田,其地理位置和產業特征決定了需要建設成引領貿易轉型升級的新龍頭。那么如何破解福州新區貿易轉型升級的制約因素呢?答案是思考如何打造適合該區域成長的“高端產業鏈全景圖”,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引進和栽培一批產業鏈高端項目。探索如何“補鏈”、“強鏈”、“造鏈”,促進國際貿易向價值鏈高端發展,培育更多高附加值的高端服務貿易,如高端金融服務貿易等。
(一)優勢產業的“補鏈”
電子信息產業一直是福州的優勢產業,例如冠捷電子(福建)有限公司和華映光電股份有限公司,都從事計算機零部件、通信終端設備、光電子器件的制造;其年產值都已超過百億元,但產業鏈上游的液晶面板只能通過進口,使得優勢不“優”。
福州新區欲打造成東南沿海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是關鍵,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是核心,而高新技術產業的“補鏈”是手段,制定可行的高新技術產業貿易扶持政策是必要的。
貿易扶持政策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出口退稅制度
福州新區可以依照2014 年國家稅務總局頒布的《全國稅務機關出口退(免)稅管理工作規范》,針對該區域需要“補鏈”的產業制定更加優惠和寬松的出口退稅制度。例如,集成電路設計、軟件設計、動漫設計等都屬于“補鏈”產業,通過出口退稅制度對這些產業的扶持,可以培育高新技術產業鏈集群,實現技術互補互促,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也促進了高新技術產業的出口和轉型升級。
2.財政補貼制度
福州新區可以依照2011年財務部和發改委聯合印發的《新興產業創投計劃參股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針對該區域需要“補鏈”的產業制定更加優惠和寬松的財政補貼制度。通過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資金直接投資參股等方式,培育高新技術產業鏈集群。
3.金融支持制度
福州新區可以依照《關于商業銀行改善和加強對高新技術企業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中國進出口銀行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特別融資賬戶實施細則》,針對該區域需要“補鏈”的產業制定更加優惠和寬松的金融支持制度。根據高新技術企業金融需求特點,制定商業銀行個性化的金融服務,完善業務流程、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為增強“補鏈”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中國進出口銀行設立特別融資賬戶,提供創業風險投資服務。
(二)傳統產業的“強鏈”
作為福州傳統產業的紡織業,產業鏈已建構得較完整,包括服裝設計、原材料供應、紡織加工、物流倉儲、整衣銷售等的全過程。但是產業鏈上游的服裝設計這一塊還很弱,特別是高級服裝設計很少,附加值不高,個性化產品較少,產品多樣性不夠,產品式樣調整對市場的靈敏度也低,高質量原材料的供應也是弱項,需要從供給側改革的視角優化產品的式樣和質量。
福州新區欲打造成生態文明先行區,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很有必要,消除“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走向“集約化、低排放、低成本”轉變。
貿易扶持政策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招商引資政策
己內酰胺是制約福州新區紡織業發展的關鍵化工品。福州新區與中國化工集團合資200億元,共建己內酰胺等產業基地,成立天辰耀隆新材料有限公司。該公司2015年生產己內酰胺21.5萬噸,實現產值35.25億元,解決了福州新區該產品長期依賴進口的問題,這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福州新區可以通過完善招商引資政策,以項目為載體,將傳統產業注入高科技、信息化和品牌等新元素,向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綠色化發展,促進產業不斷精細化,提升其質量效益。
2.產業集群政策
福州新區可以不斷細化其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優化產業園區,使傳統產業集聚發展,突顯產業集群化優勢。可以重點針對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融僑經濟技術開發區、濱海工業集中區、福州臨空經濟區等,將傳統產業中一個個單打獨斗的企業,以產業鏈為紐帶,轉變成產業集群園區。傳統產業不斷根繁葉茂,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不斷提升。
3.節能環保政策
福州新區可以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持福州新區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福州市“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等制度,立足于國家生態文明先行區的建設目標,指導傳統產業的污染減排,倡導節能環保目標責任制,一事一議”方式解決特別重大項目(主要是重大央企和臺資項目)所需的排污總量指標,推動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工作方案》。
(三)高新技術產業的“造鏈”
新能源汽車是福州新區著力打造的高新技術產業,目前多家相關企業落戶,“造鏈”工作風生水起,例如萬潤新能源汽車項目開始規模生產,并生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同時還積極對接中車株洲電力機車公司,開展新能源車輛制造產業項目合作。
四、福州新區提升貿易便利化和突破國際貿易壁壘的對策
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建立扁平化、高效運作的管理體制。從制度和規則層面進行改革,推進包括完善市場準入和監管、產權保護、信用體系等方面的法律制度,著力營造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實現海關通關程序簡化、物流基礎設施良好、貨物運輸快捷高效等目標。
目前,福州新區國際貿易摩擦已從個別產品的傾銷與反傾銷摩擦階段逐步向多產業貿易摩擦和結構性貿易摩擦方向升級,從單純貨物貿易摩擦向與貿易相關的服務貿易、知識產權、技術標準、環境保護、勞工標準等全方位的貿易摩擦升級。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健全福州新區的技術法規與標準體系,實現與國際技術法規和標準體系的對接。同時促使區內企業改進產品質量,達到國際標準與質量認證,突破國際貿易中的“技術壁壘”。
參考文獻:
[1]裴長洪,鄭文.中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基本目標和主要特征[J].經濟學動態,2014,4.
[2]裴長洪.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理論探討[J].中國工業經濟,2013,2.
[3]裴長洪.中國建立和發展開放型經濟的演進軌跡及特征評估[J].改革,2008,5.
[4]張二震,戴翔.關于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探討[J].南京社會科學,2014,4.
[5]中共福州市委課題組.加快福州新區開放開發的對策建議[J].福州黨校學報,2015,1.
[6]林善煒.國家級新區體制模式對福州新區體制創新的啟示與建議[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4,3.
[7]黃征學.加快福州新區開放合作的政策建議[J].發展研究,2014,4.
[8]鐘誠,林善煒.福州新區開放開發的體制創新探析[J].福州黨校學報,2014,3.
[9]林麗娟.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培育福州開放型經濟新優勢[J].福州黨校學報,2015,2.
作者簡介:許振宇(1975-),男,湖南人,副教授,經濟學碩士,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研究。